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多元的独特体验,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这并不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相冲突。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少讲”、“不讲”,甚至“不敢讲”,谈“讲”色变,走向了另一极端。请看某老师执教的《麻雀》(人教版第八册)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2.
时下,语文教学又陷入另一个误区:绝大多数教师谈“讲”色变。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看待“讲”这一基本教学方式?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对教师“讲”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对传统意义上的“讲”既进行坚决地否定和改革,又得承认一定程度和方式的讲亦是必要的。现象的本质是理论,行为的背后是观念,大凡一种教学理念,往往受制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思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百废待兴和一边倒的大气候,使得颇具苏联特色的“红领巾教学法”风靡全国:一篇课文讲上五六课时,强调讲深讲透。六十年代,在对“大跃进”似的教学有所反思的基…  相似文献   

3.
“牵手”与“放手”是两种课型的俗称,也是一种比喻;是打破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框框,为训练学生生动活泼的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所进行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一种实验。从形式上看,教师把“讲”改变为“指导”。学生把“听”改变为做阅读笔记;从内容上看,教师着重在思路的开启和分析的方法上作指导,学生须得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一篇课文,写得很好,但看来看去又觉得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好讲,教学计划安排的一两个课时不知怎样才能用掉。还有一些课文则是另一个极端:可讲的东西太多,这个要讲,那个也要讲,教学计划安排的一两个课时根本不够用。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语文教师。在办公室讨论这个问题时,有教师打趣说:“我看,干脆不要讲了,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读两遍更好些。”听了这话,我不由得心里一动,偷偷试了几次,效果还真不错。而且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了,考试成绩也有了提高。于是我便常常偷起懒来。为什么学会了“偷懒”…  相似文献   

5.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步转变,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应不断更新了。然而,从一些讲课比赛的评课或教学视导活动中,笔者发现不少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观念还比较落后,如对那些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注重课堂灌输、忽视启发学生思维,但只要能按照常规教学,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彻,就看作是好课;有人评课,主要看教师的“讲功”,只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讲得流利、清楚、精彩,就是好课,却不分析其讲得内容如何。  相似文献   

6.
育教界有“听课”的行话,却没有“看课”的说法,但我认为“看课”的内涵远非“听课”所能包括。传统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先生讲、学生听。讲得如何是领导、学生和教师们衡量一位老师知识水平与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叶圣老曾很风趣地形容过讲与听的关系:“似乎这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了,象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尔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  相似文献   

7.
吕谦 《四川教育》2007,(6):36-36
新课程改革初期,有人提出“好课的标准”是“上课教师有下岗的感觉”。从某一个意义层面看,这不无道理,因为它实质上是主张把学习的主体权、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地还给学生。但是,偏颇者大有人在,他们把教师的课堂讲授视为大敌,不管该不该讲,不分有效无效,一概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划上等号。  相似文献   

8.
小语教学要强化“读”的训练,通过读来理解、积累和内化课文的语言文字,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实践证明,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读”而获得的。如何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浅见。一、“读”要到位“读”要到位,教师必须做到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给学生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这样教师就会想方设法把课讲得精粹,讲到点上。即只讲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不讲学生已掌握了的…  相似文献   

9.
不不知从何时起 ,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很多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 ,若是公开课、比赛课 ,教师更注意做到少讲或不讲 ,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展示 ,让学生讲 ,还美其名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做法是真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吗 ?其实不然 ,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一、“讲”与“灌”、“填”是两码事今天的语文课忌讳“讲” ,可能与没有正确认识“讲授法”有关。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填鸭式” ,把“讲授法”这一课堂最常用的…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师很忌讳“讲”,甚至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原则,尤其在执教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时,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讲深讲透”成为追求的手段,在客观上占据了学生可以主动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在20世纪90年代,大家比较推崇能力培养,“教师主导”有所“让步”于“学生主体”,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相对开放,“讲深讲透”转变为“精讲多练”,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相应增多.在大约十年的跨度上,优秀教师都十分重视“双基”训练,培养学生高水平思维能力的传统仍然被继承下来,成为教学发展中一种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口耳授受的教学方式不断受到冲击,然而,笔者认为,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教师的“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不可忽视,“讲”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基本功。   一、正确理解讲的含义   有的教师认为讲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默聆听,他们把讲看做教师单方面的活动,似乎教学是一讲一听就能完成的过程,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容易。   叶老认为:“所谓讲,应当理解为给学生以指点和引导,使学生逐步达到能自己阅读。”怎么理解这…  相似文献   

13.
处理教材与完成教学任务河南省三门峡市教研室段金燕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教师凭借教材进行教学,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任务。但是,一篇课文可讲的东西很多,在教学中,如果这也想讲,那也想讲,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点,不分主次,其结果必然是“水过地皮湿”,不深...  相似文献   

14.
谢玲 《现代语文》2006,(4):41-41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如何正确地讲授,这也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讲什么,讲多少,如何讲,很难把握。新课标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乎不少教师把“少讲”、“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原则,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展示,让学生讲,视教师讲授为禁区,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是把讲授与满常灌等同起来,是对新课标的一种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15.
没有形成教学特色的教师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形成了特色而不知变化的教师也注定是不够成熟、难成大器的教师。许多学生学语文都感觉到语文课缺乏必要的性线联系,这一册书与上下册书之间,这一篇课文与上下篇课文之间,这一节课与上下节课之间等似乎缺乏必要的梯度,多学一天少学一天、多学一点少学一点似乎没有多大影响。一篇课文可学的东西太多了,组织课堂教学不能老是一个调子,机械地天天学、篇篇学那些原东西。不错,那也是一种积累.但多了、久了学生容易生厌。就算你教的都是好样的,“餐餐是大鱼大肉,也容易犯油腻”。要勤于、善于找到日新月异的教学点,在具体的教学时间里,大胆取舍,只有放得开,才能把剩下的那一点东西讲得深讲得透。这样一堂堂课、一篇篇文积累下来,不断引爆学生的学习激情,定能促成学生学习能力线性发展与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学观念陈旧,多讲少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上课“开快车”,有时一节课讲授好几个文种。多而杂,杂而乱,乱则废。坚持学生客体观,把学生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视为贮存知识的“容器”,把教学过程视为教师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得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表面上看,学生学了很多东西,但缺少必要的练习,消化不了,实际上是水过鸭背,等于没有学。2.对应用文写作重要性认识不深高职院校专业性强,学生注重专业课的学习,以为学好专业课,…  相似文献   

17.
什么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魅力?我认为.关键要看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能否给学生一个“活”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把课讲活呢?  相似文献   

18.
一、要“吃透”教材,写好教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测量学》一书。该教材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到具体操作和实践展开叙述,并简要介绍了测量的新技术、新仪器。这本《测量学》是我们进行测量学教学的基本依据。要讲好《测量学》,必须要“吃透”教材,写好教案。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中间一环就是教案。它是教材的具体化,要把教学的难点、重点和教学步骤、程序甚至是表达思想的词句都体现出来。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这样他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能把教师讲的题目弄清楚就不容易了,还能奢望学生创造发明?也有的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解为让学生多解答题目,尽量找出一题多解。这些认识都有失偏颇。应该承认,培养学生探求“新”的解题方法的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一部分,但绝不是最主要的,更不是全部。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对创新意识的激发,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从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使学生遇事能多角…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一篇课文,写得很好,但看来看去又觉得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好讲,教学计划安排给这篇课文的一两个课时不知怎样才能用掉。还有一些课文则是另一个极端,可讲的东西太多,这个要讲,那个也要讲,一两个课时却又根本不够用。在办公室讨论这个问题时;有老师打趣说: “我看,干脆不要讲了,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读两遍还好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