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辛亥革命前吴稚晖对孙中山的认识由浅至深,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孙中山领袖地位确立的艰难历程。1903年初,吴稚晖加盟革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大力宣传和坚决捍卫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及其革命主张,成为孙中山早期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初兴起的国民性改造思潮中,爱国者竞相将自己的国民性思想认识付诸笔端。早年的吴稚晖参与了国民性问题的讨论,对其改造途径进行积极探索,并投身实践。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时期吴稚晖的政治思想由最初的传统守旧、维新改良而演变为革命,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勇于接受中外进步思想理论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4.
胡适称他为“中国三百年来第四位反理学的思想家”;蒋梦麟则称誉他为“中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还有人称他为“疯子”“怪人”。  相似文献   

5.
对万国新语的鼓吹是吴稚晖无政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在国内推行万国新语视为一个能迅速提高国民素质、挽救民族危亡的有效方案。为此他就如何传播万国新语做了认真的设想和具体的规划。但基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他又把实际精力大部投入到改良汉字的工作中去,为国语的统一矢志不渝地奋斗了一生。  相似文献   

6.
吴稚晖退出西山会议,没有在1925年走上与共产党彻底分裂之路,原因很复杂。本文认为直接原因可能与西山会议的另一个主题"倒汪"有关。和汪精卫有着长期友好的交往且一向维护汪精卫的吴稚晖,是不可能与西山会议派在"倒汪"的意见上达成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在吴稚晖当时看来,教育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总因”,而配称教育二字者只是科学工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就在于科学工艺发展的迟滞。在批判国内旧式教育的同时,他编报印书,普及科学常识以提高国民素质,鼓吹科学工艺来倡导青年劳作。特别是他创造性发起的留法俭学运动和创办海外中国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在“科玄”论战中,吴稚晖较独特地提出引入西方的“新”道德,来取代传统的“旧”道德,并把道德作为证判化优劣的标准,这种观点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从旧学中跋涉出来的吴稚晖窥视到了中国伦理化中的劣性,另一方面,也是对论战中张君劢崇尚的宋明理学“精神明”的矫枉过正,但由于他否定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合理成分,所以他的反传统的道德取舍只能是一种非理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吴稚晖等人在民国元年就开始发起留法俭学会、留英俭学会、留东俭学会等各种组织,鼓励青年自费留学,补充公费之不足。其目的就是试图通过灌输新思想,以振奋国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精神,掀起新的改革运动,实现拯救中国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吴稚晖在旅欧时期由于受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尤其是无政府主义的深刻影响,使他把教育看作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总因”,认为配称教育二字者只是科学工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就在于科学工艺发展的迟滞。在批判国内旧式教育的同时,他编报印书,普及科学常识以提高国民素质,鼓吹科学工艺以倡导青年劳作。特别是他创造性发起的留法俭学运动和创办海外中国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时期吴稚晖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抨平清预备立宪等方面。其理论体系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从现实操作中所产生的客观效果看,它对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动,国民党右派人物吴稚晖起了特殊作用。他给共产党罗织“罪名”,为国民党新右派“清党”提供依据,并为政变的发动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在蒋、汪结盟、宁汉合流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吴稚晖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充当了阴谋家的角色,他是政变的祸首、元凶之一。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统治理论与主义之争空前激烈。改组派的陈公博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围绕"国民党的改组"、"中国革命的性质"、"国民党的阶级基础"、"民众运动的存废"等问题展开一场笔墨官司。陈公博提倡以农工小资产阶级为基础,恢复民众运动,继续进行打倒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国民革命。吴稚晖则要求再度清党,进行全民革命。事实证明,此次笔战是改组派借助舆论的力量来打造自身政治立场的手段,是汪、蒋集团争夺"党权"的一次理论交锋。  相似文献   

14.
在“科玄”论战中,科学派吴稚晖提出了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学之上即哲学科学化的宇宙观,认为万物只有质、力的反应。因此,其宇宙观是唯物主义的,这对“玄学派”所依据的柏格森的非理性哲学具有一定的否定作用,有利于维护新文化运动成果。但因其哲学基础的薄弱,最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使他在反驳“玄学派”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缺陷与稚气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中国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列宁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两位伟人虽然未曾见过面,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交往。  相似文献   

16.
在“科玄”论战中,吴稚晖把“科学”应用于人生,试图确立一种与科学信仰相适应的人生信仰。在他看来,人仅作为自然界一部分而存在,人生观的内容无非是人的自然属性,而科学、理性的平等伦理则成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成为完善这种人生观的价值选择。这种人生观显然带有五四时代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启蒙色彩,对传统的封建文化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它没有历史和社会的规定内容,这也暴露了其人生观的粗鄙性、庸俗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懦弱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为求得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十分尊重孙中山,高度评价了他的伟大历史功绩,充分肯定他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历史人物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与孙中山一为维新代表,一为革命领袖,为挽救日渐沦亡的中国而登上历史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梁启超亡命日本,与同在横滨的孙中山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甚至有维新、革命两党合并之议,可是最终合并未成,二人更化友为敌,势同水火!本文将以梁孙交往为线索,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是在克服传统思想,抛弃反满复汉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发展民主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完善的,到1906年底才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华侨实业家张振勋较早取得清政府官衔,积极响应其在海外的招商引资和募捐赈灾活动。他通过盛宣怀向李鸿章反映南洋荷属殖民地华侨所受"苛虐",请求速设领事保护侨胞权益,李因此命盛与荷兰政府作了一定交涉。与清政府的交往对张振勋的事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他成为晚清华侨中获得中国政府最高官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