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主义”作家登上文坛,掀起80年代文学史上最后一次文化热。这些作家以“零度情感”进行创作,将写作重心移到了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上,在生存状态中探索人生价值和社会时代的意义。通过对新写实小说中生存意识的研究探讨,可以发现新写实小说创造的独特审美态度、它对文学做出的贡献以及最后走向末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新写实”文学是新时期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条件下现实主义的变体 ,正是因为它抛弃了支配文坛数十年的伪现实主义法则 ,从根本上真正恢复、并坚持了现实主义的精神 ,所以才获得了在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获得了继续发展、完善的坚实基础。“新写实”之所以“新” ,是因为其在具体叙事上 ,表现出了冷峻、客观、不介入的“零度风格” ,论及这一点时 ,本文主要参考了罗兰·巴尔特的“零度写作”概念及有关论述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作家们不是自觉结盟的创作群体,这个群体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中国作家的心态。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商业化进程高速推进,社会风尚转向了实用化与世俗化,新写实作家们对他们一向承担的启蒙、引导事业感到了迷惑,于是把眼光落在了在庸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他们在貌似零度情感的叙事中表述了他们的生存哲学。他们的新的“写实主义”是作家们对“小人物”式的自我身份的体认。对这种创作心态作深入研究可发现它与中国当代作家的两种特质有关:良知的并不坚定和理性的匮乏。  相似文献   

4.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后期衍生的新兴小说形态,与现实主义小说相比,有其客观描述、选材自由、零度叙事三个方面的特征,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上拓宽了思路,体现了文学多元化发展的不可阻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在新写实小说中,作家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态度模式:还原。包括人物的还原、生活流的还原和语言生活化的还原。这种"还原"的态度并不等于作家"零度情感的介入",而是潜藏着深沉的理性批判精神。这种创作方法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新写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逐渐被评论界认可的同时,"新写实小说"的概念界定也随后被达成共识,诸如:中止判断,悬搁起理性的先入之见和精神预设,"反对观念的渗透和张扬、主张零度情感的介入、再现生活的原生态·还原生活"等,而刘震云被称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通过对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等写实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管窥到新写实主义的全貌。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中期涌起于我国文坛的“新写实小说”,是一个拥有众多作家作品的复杂的创作现象,批评家们对此曾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他们就新写实小说的题材选择、主题定向、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开展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但在诸多评论文章中,有关创作主体的情感态度却少有论述。因此,我不揣浅陋,试图对新写实作家的情感态度作一番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中期涌起于我国文坛的“新写实小说”,是一个拥有众多作家作品的复杂的创作现象,批评家们对此曾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他们就新写实小说的题材选择、主题定向、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开展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但在诸多评论文章中,有关创作主体的情感态度却少有论述。因此,我不揣浅陋,试图对新写实作家的情感态度作一番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脂砚斋在点评《红楼梦》时,对当时在塑造人物方面出现的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绝对化现象,给予了深刻的批评,在批评中多次强调小说应该成为“真正情理之文”。他在四十三回批道:“尤氏亦可谓有才矣。论有德比阿凤高十倍,惜乎不能谏夫治家,所谓各人有当也。此方是至理至情。”小说应该是情感与理性辩证统一的艺术载体。所谓情感与理性的辩证统一是指小说中的情感派生于理性,制约于理性,理性以情感作为自己的表现形体而得以展现,它们互为因果,既对立、又依存,共同作用于小说,促进小说的成功。可以这样认为:凡是优秀小说都是情感与理性的辩证统一体。湖北青年小说作家方方的“新写实”小说,对此虽然不能说臻于完美,但是她的作品能给人以情的感染和理的启迪,以至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界的注意,展示了方方“新写实”小说在这方面的大成功。  相似文献   

10.
语言文字的“紧张感”是“新写实”小说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且这种“紧张感”是和“新写实”小说所要表现的“新”和“实”遥相呼应、互相映衬的。另外,这种呼应和映衬又是通过“新写实”小说那“紧张感”十足的语言文字对革命现实主义“四平八稳”式的文字的反驳以及和“新写实”小说所要表现的“紧张生存现状”相契合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小说潮流。新写实小说倡导者们高举“还原”大旗,提出新写实小说实现了对人与现实的还原。事实上,新写实小说还原的仅仅是最基本的人性与最基本的生活形态。这种“还原”倾向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与狭隘性,因此新写实作家想要在文坛站稳脚跟就必须调整创作理念。从新写实作家90年代的作品来看,新写实作家已经从对人与现实过于偏激的认知中解脱出来,力图挖掘与表现更加丰富的人性内容与更多层面的现实内涵。在90年代,新写实作家在关注最基本的人性的同时,力图表现与挖掘更丰富更复杂的人性内容;同时新写实作家已经不再单纯从生理本能的角度去解读日常生活,而开始尝试着从人性、历史、文化、政治等多层面去解读日常生活,揭示日常生活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方方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其作品并非都是客观地原生态地反映现实,“零度情感”地观照生活。在其系列爱情题材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小说“诗意”的追求,这种“诗意”主要表现在小说中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具有象征性和丰富涵义的意象的选用、人物形象的简化以及语言的诗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 ,“新写实”小说以逼真的写实手法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种种烦恼和不幸 ,表现了对个体生命前所未有的关注 ,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人的生存现状及人的生存价值的质疑和探索。“新写实”作家在冷静探索和表现现代人的生存本相的过程中 ,流露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市民社会的到来 ,知识分子地位的边缘化是这种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末期.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一种与现实主义“本质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观,即“原生态真实”。为了表现生活的“原生态真实”,“新写实”作家主张在创作时对生活本真进行“还原”。并提出了“零度写作”策略。“原生态真实”是消解现实主义意识形态写作的一种策略,是对现实主义“本质真实”的反动。从文化角度看,“原生态真实”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在文学真实观上的反映,因而具有鲜明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苏童在诸多作品中,以荡气回肠的柔美语言塑造了许多独特的女性形象。在《红粉》中,他以零度情感来关注并审视徘徊于新旧社会交替时代有待改造的“妓女”——秋仪和小萼两位女性哀苦悲凉的生命历程,艺术地书写了女性情感抉择的艰难与痛楚。  相似文献   

16.
李奕霏 《文教资料》2012,(33):82-8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知青为题材的小说数不胜数。作家们往往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因而其写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主观色彩与时代政治色彩。而作为新生代作家的韩东,凭借其幼年时期对于历史的记忆,跳出了这种强烈感情的抒发和国家主义的宏大叙事,以一种更为客观、冷静的姿态,深入日常生活中来叙说这段往事,从而呈现出了一种“零度情感”。  相似文献   

17.
章着眼于新写实小说的流派特征,从其代表作家池莉的创作入手,展示了她作品中人物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方式并剖析了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特色,从而探讨了90年代以来“新写实小说”创作的审美变化。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小说在当代坛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新写实小说对生存“原生态”的揭示,对芸芸众生之“烦恼人生”的艺术再现,对生存本相的揭示,无疑又与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也是新写实小说在当代走俏的现实根源。本旨在通过对新写实作家总体创作倾向的观照,结合某些具体的本,并从本与现实的双向维度出发,深掘新写实小说所蕴藉、表现的生存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9.
<正> 刘恒通常都是被当作“新写实”作家来谈论的。而新写实小说对主题的消解、对故事的淡化、对原物原汁的日常生活的偏嗜,都直接导致了小说内容的“原生态”。琐碎的生活细节的铺排成了小说内容的主体,结构安排上即是所谓生活流顺时序的自然流动,只求自然而无须考究,甚至可以说精巧的结构正是新写实作家所回避的,因为那难免与其生活化的总体特色有些不协调。如此,“新写实”作品似乎与“内在结构”不大有缘。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文学由于意识形态的过多介入导致文本的艺术建构受到严重的影响;寻根文学由于作家创作心态的迷茫,使寻根文学变成了一场高蹈的话语狂欢;新写实小说由于创作主体内心的冲突与彷徨,导致文学的责任与理想的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