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依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论断,考察了中苏大论战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大论战对国际共运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初步总结了大论战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的中苏论战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意识形态之争并不是中苏论战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其实质。中苏论战的根源在于双方没有正确理解和忽视了两个国家各自的利益与反帝斗争总利益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之争始终贯穿于其中并成为论战的实质所在,只不过是以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来表现罢了。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国际共运中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大论战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中苏两党在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而造成这种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党从"左"的角度来理解、实施这些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苏大论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场论战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乃至于世界政治格局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与其他各国学者一样,日本学者也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日本学术界有关中苏论战爆发的原因、论战涉及的理论问题以及论战所带来的历史教训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深化中苏论战的认识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中期的中苏大论战激烈地争议了“全民国家”、“全民党”、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关系的问题。论战双方都提出过许多重要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双方互有得失。这些就决定了论战的复杂性和激烈性,也给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久远的教益。  相似文献   

6.
试析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苏论战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效果来看,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消极方面大于积极方面,表现在中断了八大开始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形成了"现代修正主义"理论,把"斯大林体制"推向极端,错过了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拉大了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参与了中苏论战的决策、辩论和文稿的起草,也是了结中苏论战的设计者和实现者。中苏论战对邓小平关于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尊重各国党和人民自己的道路选择;客观地评价领袖人物的历史功过等思想的形成,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苏论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大事,对论战的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参战的一方,中苏论战对当时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趋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的分歧是中苏论战的起因及深层根源,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引发论战最重要的内在原因。另外,中苏之间民族传统的差异及其影响下的个人因素无疑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再加上其他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引发了激烈的中苏论战。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个人崇拜问题的激烈争论是20世纪中期的中苏论战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中苏两党当时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达状况都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致于从理论原因上引发了这一不着实质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1.
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它包含着丰富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如"廉价政府"、"议行合一"、"社会共和国"、"社会自主空间"等等。在国际共运史上,前苏联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曾长期背离巴黎公社的基本精神,并由此导致了严重后果。巴黎公社有关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对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苏共二十大后,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其主旨是为了澄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混乱思想,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回击帝国主义掀起的反苏反共浪潮。但由于中苏两党对于斯大林的评价、对于个人崇拜和十月革命道路等问题的不同认识,中苏之间产生了分歧。随着这种分歧的发展,最终演变为60年代的公开论战,不仅影响了两党关系,而且也影响了两国关系,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变革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坚持认为只有彻底打碎资本主义,才能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而民主社会主义则认为只需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不断改革资本主义,就可以实现民主社会主义。法共认为,苏东剧变证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都没有成功地变革资本主义,在反思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批判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变革道路的基础上,法共针对法国社会变革动因和社会变革主体的新变化,提出了新的社会变革道路——“超越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共运史学科受到冷落的时代,研究者必须冲破狭隘的研究视野,拓展共运史的研究视野。"国际"的视角和方法就是在共运史研究中非常值得重新审视的一种视角和方法。对这一视角和方法的重新审视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和认识苏联问题,也可以为我们揭示以往国际共运史研究中存在的狭隘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在继承列宁的民族殖民地观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东方和东方革命.他把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纳入世界革命运动中,把民族与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作为推进世界革命新战略的重心和世界革命运动的重要支援力量.提出了“不要忘记东方”等口号,以此指导了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国际共运实践,帮助和扶持了东方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了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16.
斯大林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认为知识分子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尽力贬低他们在创建社会民主党中的伟大贡献,在“肃反”中伤害了数以百万计的知识分子。他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对国际共运和苏联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苏联剧变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影响。苏联剧变与苏共党内长期缺乏完善的民主制度密切相关。党内民主制度的缺失对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地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破坏了人民民主制度。苏共党内民主制度的长期缺失是影响苏联剧变的综合因素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苏联剧变标志着苏联式社会主义的败亡。党内长期缺乏健全的民主制既是苏联式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又是导致苏联式社会主义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苏共二十大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至深且巨.从积极方面讲,中国共产党"以苏为戒",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从消极方面讲,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补救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负面影响,大力为斯大林模式辩护,结果误入歧途.反思这段历史,对于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赫鲁晓夫在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做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这包括他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对外战略上的“三和路线”等。这些政策调整产生了重要的后果,无论是对当时整个世界局势、中苏关系还是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使赫鲁晓夫也成为一位富有争议性的人物。如何看待这些政策调整直接关系到对赫鲁晓夫本人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20.
苏联和中国在各自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过程中,由于对自身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的认识与对策不一,最终导致了迥然相异的结局。鉴于此,分析和比较苏中两国对自身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认识的发展、异同及后果,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显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