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此后留存下许多传说故事。张飞以及张飞传说已经渗透到阆中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影响世代相承。  相似文献   

2.
阆中历史上曾出现过两对兄弟状元,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的佳话。伴随着四大状元的出现,"自放状头"、"陈母教子"等众多关于状元的传说也随之产生并广为流传。这些传说是古城科举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飞来石 《成长》2005,(5):72-73
阆中,与丽江、平遥、歙县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城,曾是三国名将张飞镇守过并遇害的地方。已走过国内大部分知名古城的我,对它的了解也就如此,原以为这一趟阆中之行,只不过是一次到此一游的快速扫描,可事实上我在这座不太为世人所知的古城内,一住就是一个星期,这成为我此番四川之行的最大惊喜。  相似文献   

4.
穿行于老街交错、小巷纵横的阆中古城,像被时光裹挟着走进历史,在摇曳多姿的阆中特有多元文化中感受人类智慧的一个个细节,依稀犹辨张飞镇守川北的雄姿,尚可感知“六七月间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的学风……阆中,以它独特的文化积淀,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熨贴自然。秉承传统地域  相似文献   

5.
阆中古城是我国四大历史文化古城之一的风水之都,自古以来是西南重镇,现存的建筑大多是建于明清初期的,因各种文化的交融、发展,形成了阆中古城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作为阆中古城美术教师,我们应利用阆中古建筑、石刻、汉砖、春节文化、民间艺术川北皮影等为题材,让阆苑古迹走进美术课堂,形成有本土特色的美术课程。  相似文献   

6.
阆中古城具有显著的风水文化意象,风水文化是其旅游开发重要的文化因子。古城风水旅游文化保护良好,特色突出,要素完备。该文化使阆中古城拥有明显的风水旅游文化感知。  相似文献   

7.
访古城阆中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位于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素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之美誉。阆中古城保护完整,风格独秀中华。古城建址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是四川惟一保存规模最大的古城,现有古城面积1.78平方公里,也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  相似文献   

8.
川北阆中市 (县级市 ) ,被国务院定为 62座全国重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说奇也并不奇 ,真正的奇是奇在阆中建城两千多年来 ,一直沿用古代之名 ,从古到今 ,名人辈出 ,千秋不衰。 2 0世纪 90年代里 ,我曾两度专程赴阆中采风创作 ,至今意犹未尽 !阆中之名由来 ,妙趣横生。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东岸 ,隔江对峙有锦屏山 ,东有白塔山 ,西面鼓楼山 ,北靠蟠龙山 ,山如屏障 ,古城宛若水上花园。按古语注 ,“阆”字为门高也。古城四周高山称“阆山” ,绕山而去的嘉陵江水称“阆水” ,因古城位居阆山阆水之中 ,故名“阆中”。自秦灭…  相似文献   

9.
“阆中”地名释义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拥有千年不曾更改的地名,举世罕见,其得名原因众说纷纭。从阆中上古聚居部落民族主体及其使用语言看,"阆中"得名起源于古濮语词汇,发音似汉语"浪",意为"河谷"之地貌。秦收巴地置郡县,经同音通译、同义互代以汉语"阆"为通称。因地形地貌颇显殊异,遂增补汉语"中"以示聚落实体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确切方位。  相似文献   

10.
阆中是全国四大文明古城之一,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地名遗产委员会命名的"千年古县",旅游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对阆中旅游资源的评价和认识还不全面,致使阆中旅游业发展受限.该文对阆中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SWOT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开发策略,为阆中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阆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物佳丽。明嘉靖年间四川按察司佥事杨瞻生性好古,由其督修的嘉靖《保宁府勘记载了保宁府众多的山川名胜。但与流传下来的道光、咸丰、民国三个时期编修的《保宁府志》、《阆中县志》不同,嘉靖《保宁府志》记载山川名胜并不局限于对其地址和历史由来的一般简介,往往还录有历代文人雅士所作的诗文、碑记等,而这与杨瞻本人的志趣和他对史志工作的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12.
阆中古城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阆中古城文化,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发展阅中旅游业的需要。原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全民参与原则、“新旧分离、新旧共生”原则是保护阆中古城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具体保护措施中,应针对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中的不同层次中的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篇具有学术意义的文章,已成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所广泛征引的批评资源。傅雷和张爱玲文学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成长路程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两性心理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人艺术视野的不同。傅雷在肯定了张爱玲的写作技巧的同时,对张爱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敏锐的体察。而张爱玲后期的写作情况也说明了傅雷的批评是有先见之明的。  相似文献   

14.
“章台柳”故事最早见于唐代许尧佐的传奇小说《柳氏传》,讲述了才子韩闻与姬妾柳氏的爱情故事。“章台柳”故事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曾被改编为戏文、杂剧、传奇和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同时,作为古代娼妓的代名词,“章台柳”意象的形成和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学共同发展的结果,反映出一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一种男权社会独特的审美方式和特定历史时期特殊的两性关系群体现象。  相似文献   

15.
古代宫室名物词如"阁道"、"复道"、"欂栌"、"浮思"、"阳马"、"飞昂"等,在现代大型汉语工具书中往往存在误释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相互混淆、表述不确、以偏概全等。依据相关文献典籍及建筑史学成果,举例说明了这些宫室名物词被误释的原因。并提出在对此类宫室名物词释义时,应给予《营造法式》等古代科技典籍足够的重视。释义方式宜采取"核义素+类义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神话传说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通过研究中国远古时期神话传说所隐含的管理学寓意,可以探寻"中国式"管理思想的由来。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的“非”类格式按语义可分为三类,即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类格式在语义和语用上表现不同。另外,“意愿之必欲”和“情势之必须”类的“非”类格式可构成取舍句,而“推断之必然”类的“非”类格式则不能构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