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冷战以后世界各主要地区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西欧地区的传统社会党摆脱了冷战结束时的尴尬与困境。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力量全面回升。但是进入21世纪。有些社会党丧失了执政地位:社会党重新面临挑战。中东欧地区的社会党尤其是由共产党改建的社会党成为本地区的主要执政党和参政党.其执政优势明显。俄罗斯社会民主党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对本国政治生活影响有限。拉丁美洲地区民主社会主义好坏参半,有些社会党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而下台。大洋洲和亚洲地区民主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亚洲两大传统社会党——日本社会党和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战后初期,关于波兰未来的发展道路,波兰工人党提出了"波兰道路",波兰社会党则主张"第三条道路",这两者的基本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有许多相近之处,这实际就是两党合作的思想基础.当时,两党均认同波兰将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政治上主张多党制,经济上主张多种所有制并存,都希望以两个工人政党与其他民主政党的合作为基础,通过和平的民主方式.走一条适应波兰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总结两党合作的思想基础,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波兰社会党自一战前就为了波兰的独立而斗争,并且遭受打压。在波兰独立之后,波兰社会党充分的团结了工人,为波兰的民主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因为种种局限性,最终成果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4.
战后初期,波兰社会党提倡"第三条道路",推崇多党制和多元经济,崇尚民主和自由,主张以议会民主的渐进途径实现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在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社会改良主义之间寻求一条中间偏左的道路,这条道路既有民主社会主义的特点,又有社会民主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刘文祥 《红领巾》2004,(1):47-51
社会党国际在冷战结束以后非常重视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问题,针对时代新变化迅速调整其对外政策,提出了新的和平观,主张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和人权新秩序,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和保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波兰的地缘处境和历史经历决定着波兰外交策略的选择.在后冷战时期波兰正是从历史和地缘出发构筑起三重均势,从而维护自身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亚地缘战略地位的提升,争夺并控制中亚成为美国推行1世纪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美国中亚政策的嬗变,打破了该地区原有的战略力量平衡,进而给整个中亚地缘政治带来新的变局。  相似文献   

8.
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因为它不但涉及中国的国家主权问题,而且决定着中美关系的性质。从冷战时期到冷战结束后的今天,美国对台的政策从单一的阶段性特征走向复杂的两面性特征,其目标走向是日益清晰化。通过对冷战时期与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台的政策受美国对华战略意图的影响,"双轨"政策不仅是过去和现在,而且也是将来美国对台政策的基调。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新浪潮成为国际政治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民族矛盾、种族纠纷、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利益争夺明显加剧,民族主义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面对民族主义咄咄逼人的气势,只有认真研究和审视当今民族主义的发展态势及其影响,才能更好地建构世界格局。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中印关系发展前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中印两国在国内国际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安全领域和边界纠纷、西藏问题等传统领域都有了新的合作契机和共同的利益需求。中印关系发展面临着良好势头。在此情况下,中国必须理性看待印度崛起,突出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强双方往来,增进理解和信任,从而推动中印关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是欧洲列强争夺波兰的一场战争,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没有直接的战略利益。为了保护英国的商业利益,避免卷入大陆冲突,英国在沃尔波尔的领导下,采取中立政策,拒绝援助奥地利。英国的政策符合当时的国家利益,但对欧洲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於荣 《教育与考试》2010,(1):76-79,93
美国人文科学政策产生于美苏之间在政治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激烈斗争的冷战时期。由于冷战的需要和学者的努力,美国联邦政府最终承担了资助人文科学的职责。美国联邦政府的人文科学政策对美国大学的人文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波兰是一场空前浩劫,约600万人在战争中死亡。对这一时期的波兰人口状况,学者多侧重于法西斯德国对波兰犹太人的种族屠杀进行研究,而较少全面分析。本文拟从德国占领时期波兰人口的状况、苏占波兰地区的人口状况和战后边界变化对波兰人口的影响这三方面,试对二战期间波兰人口的锐减和大规模迁移进行简要分析,以揭示战争对波兰人口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战后奥地利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直到1955年奥地利才重新获得独立和自由。但作为一种附加条件,奥地利确立了永久中立政策。奥地利永久中立政策的确立与美、苏之间的冷战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中印关系的特点与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印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中印关系被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层次。中印关系体现为大国关系、邻国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等特点并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印关系的三个关键问题是西藏问题、边界问题、经贸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苏、中三大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海外收缩,其重要步骤是对苏联缓和、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则以缓和为手段,同美国展开争夺;中国为化解苏联在北部边境形成的威胁而准备打开对美关系大门。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使冷战出现了缓和的特征。在越南问题上,美国采取了边打边谈的策略,并诱使中、苏对北越施加压力。中国坚持原则,力促美国早日撤军。苏联为与美国作交易,对越南施压。美、苏、中三国在冷战中的互动作用是越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和国际冷战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的主要特征虽然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抗,但中国在冷战中的地位决非无足轻重。冷战之所以没有从“冷战”发展为全球范围的“热战”,原因之一便在于中国的参与及东亚冷战的发展起到了将美苏两大国分割开来的作用。冷战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围绕着国际权力分配而展开的争夺。它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对立意识形态的交锋,表明意识形态因素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6 0年代中期 ,美苏冷战继续进行。为了遏制苏联并包围中国 ,196 3年上台的美国总统约翰逊扩大了在越南的干涉 ,把肯尼迪在越南推行的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在中苏等国的援助下 ,越南人民最终挫败了美国发动的局部战争。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相比 ,以局部战争为主体的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带有更为明显的冷战色彩。  相似文献   

19.
二战期间,美、苏两国因为"德国问题"已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不同的对德政策理念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矛盾。最终,德国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阵地,"德国问题"成为冷战爆发的催化剂。探讨冷战起源的德国因素可以揭示出冷战从地区性对抗到全球扩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认清冷战的起源、性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