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见了,亲人》节选自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关于本文的叙述人称问题,目前存在的普遍意见认为该文属第二叙述人称。其理由是,作者对文中的被叙述对象(大娘、小金花、大嫂)采用了第二人称“你”。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和《写作》两本书分别对“人称”和“叙述人称”做了如下定义:所谓“人称”是客观存在的称谓问题,指对人或事物起称代作用的某些名词或代词;所谓“叙述人称”就是指作者叙述的立足点、观察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身份,站在什  相似文献   

2.
全文主要从人称代词角度并结合艾略特的文论,分析了人称代词在形成《荒原》这个作品现代性特征中的作用和价值:一、人称代词有助于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实现,它实际上是对一种生命情绪的遮蔽与粉碎;二、人称代词在《荒原》中只是一个符号,但它能将历史与虚幻、现实与神话的画面自然地链接起来,形成诗歌现代的节奏与结构。  相似文献   

3.
戴俊华 《文教资料》2013,(32):124-126
本文通过研究《三国志·魏书》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次及语法功能等情况,了解人称代词在《三国志》中的使用情况和特点,并与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探究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几经战乱,徐特立诗词尚存50首,包括人称“诗教”的《校中百咏》30首,其特色是:  相似文献   

5.
以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前六十回为语料,着重研究其中的人称代词,并对其出现的人称代词的字形字义进行研究。重点是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对其中人称代词的情感表达做初步的探索,希望能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并争取对《三国演义》的人称代词有全面详尽的认识,能揭示《三国演义》中人称代词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以下简称《宣和遗事》)是讲史话本,宋代无名氏作。人称代词的礼貌式在《宣和遗事》中运用非常普遍,本文从从自称、对称两个方面对《宣和遗事》中人称代词的礼貌式加以来描述。总体而言,其人称代词的礼貌式是自称与对称不同,坚持尊人卑己的原则,呈现出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顾颉刚的《诗经》研究,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古献资料作辨伪求真的考核,并进而研究《诗经》学术史上不同派的思想观念和治学方法。他继承了传统史学的求是精神与考辨方法,又借助于现代科学方法与手段,不仅客观地描述了《诗经》真相,而且对古今学术流派的历史价值作了公正的评论。他对《诗经》的资料辑录,是其有目的地进行学术中研究的基础。其研究成果无论是在考察角度,考辨方法上,还是在学术结论上,均对后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示范作用。他编辑《古史辨》,并非是为形成某种学术派别,其目的在于开辟学术论争的园地,形成自由批评之风,进而促进学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吴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的人称代词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初步探索出了人称代词使用上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0.
人称“邓书院”的邓洪波先生,孜孜求索二十载而铸就的力作——《中国书院史》,已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于2004年7月出版发行。这是邓书院继《岳麓书院史略》、《中国书院辞典》、《中国书院制度研究》、《中国书院史资料》(全三册)、“中国书院化丛书”、《中国书院》(画册)之后的又一部规模恢弘的学术作。  相似文献   

11.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昊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江家华 《语文天地》2012,(11):30-31
《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是苏教版《史记选读》第一模块“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司马迁在这两篇文章中,将自己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志向抱负、创作始末等等作了含蓄而深刻的表述。实际上,这是整个《史记选读》的导引,是解读整部《史记》的一把钥匙,是研究司马迁生平与思想最直接的资料,其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今文《周书》的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我、予、朕、(印)”4个,第二人称代词“尔、汝、乃、而”4个,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3个,同时还有“某、自、己、人”4个特殊指人代词,人称代词种类齐全、指称功能完备且出现分工互补之势.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总体特点是周代的时代色彩鲜明,人称代词和名词共现构成同位语的现象常见,人称代词在使用中已显示出谦恭礼让的文化色彩.这些特点为从语言角度验证今文《周书》的语料时代问题及真实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同时也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语料,发现今文《周书》一些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与过去学界认为的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为重新认识上古汉语这些人称代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教学《听听那冷雨》时,不少学生问:“这篇课文的叙述人称为第几人称?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这是一个费思量颇难答的问题。首先,这篇文章的“人称”不该称“叙述人称”。《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作的基本思路是:即景—联想—抒情。其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是抒情。无情怎会即此景?有情方能生联想。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抒情。尽管文中对“雨”的描写,从表达方式看,可归属大分类的“叙述”,但《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一篇叙事散文,因此,该文的人称不可谓“叙述人称”,而应该称之为“抒情主体人称”。那到底是第几人称?第…  相似文献   

15.
高寒 《现代语文》2010,(3):43-45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更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对北京城和北京人的描写可以说惟妙惟肖。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间正处于连接中古与现代的过渡时期。现代人研究《红楼梦》过多地关注它的人物性格,整体的语言风格,对词类、语法现象的研究甚少,其中对人称代词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对《红楼梦》中的单数人称代词和复数人称代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考察了这些称谓代词所反映的人物的社会地位。对《红楼梦》人称代词的探讨,不论是对横向的近代汉语词类的研究,还是对纵向的历代人称代词发展过程的考察都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二王《杂帖》中的人称代词系统与上古汉语及中古时期其它的文献相比都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相当简单。它的第一人称代词只有“吾”,第二人称代词只有“汝”,第三人称代词只有“其”和“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固是由于地域和方言的不同。《杂帖》只有一套“吾、汝”对称法说明这是从上古延续下来的鲁方言中固有的一种人称表示形式,在魏晋时期它仍在口语中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章士钊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学者,他在长达七八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主要从事逻辑研究,柳宗元研究和《论衡》研究,本文介绍了章著《逻辑指要》和《柳文指要》的学术价值。章士钊未完成《论衡指要》就离世,本文旁搜远绍,钩稽其阶段性的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古史辨派是活跃于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为了揭示有关中国上古史记载的真面目,该派对包括《周易》在内的诸多古代经籍进行了考证。其考证《周易》的目的,是“打破汉人的经说”,“破坏其伏羲神农的圣经的地位而建设其卜筮的地位”,“辨明《易十翼》的不合于《易》上下经”。为此,他们重点讨论了《周易》经传的成书年代和作,《周易》经传的性质及关系,孔子与《周易》经传,《周易》一书的结构等问题。这些讨论对于传统易学造成了极大冲击。从学术发展史的立场看,他们的考证难免有疑古过勇之讥。但其求真的精神和实证的方法却对本世纪中国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敦煌变文人称代词初探吴福祥本文以《敦煌变文集》(以下简作《变文》)为对象,考察敦煌变文人称代词的用法与功能,并结合唐五代其他文献,探讨这一时期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以期为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研究提供一些材料和初探性的意见。第一人称代词1.1《变文》第一人称...  相似文献   

20.
《山行》是小学语文第7册人教版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是一首唐诗,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其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杜牧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