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白玉蟾是南宋著名的炼丹家,思想博大精深,内丹与雷法兼传。其内丹传自金丹派南宗,雷法则渊源于神霄派雷法。白玉蟾顺应时势,结合内丹与雷法而集其大成,在南宋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由内丹与雷法的融合,白玉蟾开创了南宗发展的新契机,以道、法、心、玄关一窍为思想内核,完备了“炼丹-施雷-成仙”的修炼进程,对南宗与符篆派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白玉蟾是南宋著名的炼丹家,思想博大精深,内丹与雷法兼传。其内丹传自金丹派南宗,雷法则渊源于神霄派雷法。白玉蟾顺应时势,结合内丹与雷法而集其大成,在南宋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由内丹与雷法的融合,白玉蟾开创了南宗发展的新契机,以道、法、心、玄关一窍为思想内核,完备了“炼丹-施雷-成仙”的修炼进程,对南宗与符篆派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闵一得是清朝一位著名的道教学者,著作丰富,思想精深。中外学术界对闵一得的研究不少,但有的地方有待深入。通过闵一得其人及其著作《古书隐楼藏书》和《金盖心灯》,从佛丹同证、儒丹相通及丹戒同修等方面来阐释闵一得内丹养生思想。他内丹养生思想简便易行,至今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楠是南宋时期影响较大的道教内丹思想家,道教金丹南宗第四祖,内丹清修派的代表人物。传薛道光内丹道,王张金丹之要唯在“铅汞”。“一”为金丹之基,道即金丹;王张性命双修,强调修性为炼精气的基础;丹法分三品,推重内丹修炼以调心炼神为要的上品“天仙之道”;主张佛道不二,融弹入道;兼行雷法.在金丹南宗传承及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成熟方面有承前启后之贡献。陈楠的丹道思想不仅反映南宋时期内丹道兴盛、新道派兴起、各种道法出现而又相互交参、逐渐合流以及“三教合一”的时代特征,而且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其后内丹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白玉蟾是宋代丹鼎派的著名道士。他把道当作最高的精神实体,认为虚无是道的起始阶段,修炼就是要达到道的境界。由于道蕴藏于人心中,要达到道的境界,心须做到无为。他主张内丹说,排斥外丹说。认为内丹修炼即是专气致柔,而不是导引等。白玉蟾的道教思想是隋唐至两宋时期道教内丹说发展的总结,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道教在其发展历史上,产生了神仙道这个分支,为了成仙人们开始尝试各种炼养方式,金丹道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种与服食金丹不同的炼养形式,为了与金丹道相区别,人们将金丹道炼养形式称之为外丹道,而将这种新的形式称之为内丹道。内丹的出现改变了我国古代的炼养形式,直至今天依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陈撄宁是近现代道教史上影响最大的道教学者。他主张内丹学不便墨守成规,而要随时代进行演变与改进。道教内丹学主张,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即人道与仙道是顺逆的关系。这是内丹学的基本原理——仙道观。与以前的内丹学相比,陈撄宁把内丹学之“道”世界观与科学世界观合二为一,用科学来诠释“人道与仙道”关系。而同时代的内丹家,除了吕纯一、魏尧等人基本上继承了前人的“人道与仙道”关系思想。可见,陈撄宁的仙道观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对今日道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但从陈撄宁的仙道观来看,主张“现代仙学的兴起”的观点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8.
李道纯为南宗白玉蟾的二传弟子,从其著述所反映出来的丰富思想内容,可以看出其有统合三教(儒、释、道),兼宗易老的特色,这对于宋元全真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意象思想起源于<周易>,<易经>是儒、道文化的源头.道教典籍<道德真经>中"道"的体系与<易经>中"道"的体系是完全一致的;不论是对"道"的表述,还是对炼丹过程和内丹功法的阐释均用意象表达.文人画意象造型观来源于传统的道家哲学思想、道教理论学说.自然之道引申到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就是绘画之道;文人画的绘画之道就是意象造型.  相似文献   

10.
葛洪虽以道教外丹学名世,但其内丹养生学也在道教发展史上居有承先启后的地位。惜乎过去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葛洪道教内丹学形成的由来及其成因,对其内丹功法诸如宝精、行气、导引等内容一一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1.
"道"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它既是宇宙本根,又是价值本源;既属于精神,又具有物质属性。《文子》承袭《老子》之道论,明确指出"道"即"一",更为清晰地揭示了"道"和"一"作为空间的中心与时间的起点这一含义;同时《文子》援"气"入"道",有效解释了"道"生万物的疑问,对《淮南子》最终解决矛盾的"道始于一"的思路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文子》之道论在道家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2.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援引和吸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构成了其独特的理论建构理路.因此,通过揭示法兰克福学派与弗洛伊德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评析法兰克福学派对精神分析学的整合及其历史效果来洞察和把握现代哲学理路的这一演变特征及发展走向则显得极为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23年至1929年,陶行知担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他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将安徽公学办成教育设施全、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的中学。他提出的中学生“德性宜笃实、知识宜富实、身体宜健实”的“实”字校训和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陶行知在南京安徽公学的办学思想和教育实践,是今天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形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透过晓庄学校在目的共享、责任共担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征可以发现,陶行知强调的“学校是共同生活场所”的观念,体现的是一种“共同体”学校观。陶行知之所以强调学校应当成为共同生活的场所,与其“生活教育观”以及“社会即学校观”紧密关联。这也使其学校观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共同生活”这一学校共同体构建的途径,也提醒我们从“学校与社会关系”这一更宽广的视角考虑学校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为作者半生学术经历的自述。包括“自学”给他带来的“杂”和“正统”,及日后经回炉获得的反叛。他敏感于现代市民性_、乡土性之间的文化失衡,所做京派、海派和都市文学研究.使学术与个人生命经验融合无间了。京海冲突是对现代中国文化和自己的双重认知。虽深感1950年代学人的局限,却很难忘怀前有光亮诱引,后有“过客”声音的催促。  相似文献   

16.
周采 《学科教育》2013,(4):122-128
斯多亚学派哲学是整个希腊化罗马时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该学派的悖论性来自其所汲取的思想资源的复杂性。斯多亚精神强调理性、世界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主张“按照自然生活”与积极尽职责于家庭和国家,并重视伦理一治疗学。斯多亚精神反映在教育思想上,突出表现为对苏格拉底道统即唯智主义的强调,并带有明显的人文文化色彩,强调人道思索与公民责任,关心将修辞和美德以及有价值的事物联系起来,要求雄辩家在演说中承担伦理教育的任务,传达那些将社会凝聚在一起的高贵思想,并通过触动人的情感来激发他们的赞美和深刻的奉献。相对知识的传授来说,斯多亚教育思想更关注“人”的特性,重视人格完善,尤其强调人的品德培养对于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并蕴涵了西方绅士教育理想的渊源。其对后世西方教育的积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晓庄学校被封闭后,陶行知遭到国民政府通缉。他匿居上海创办了《师范生》和《儿童生活》杂志。为了避免进一步的迫害,他不得不用笔名发表文章。从生活教育论的形成过程,对李一之、盛震叔生平资料,以及陶行知1931年关于中国及中国教育出路思考的发展过程等多方面的仔细辨析,可以确定在《师范生》中署名“李一之”的三篇文章:《生活教育论发凡》(创刊号)、《通讯·答复》(创刊号)、《贫穷与教育》(第2期,1931年5月15日)是陶行知先生所写。  相似文献   

18.
历代对朱熹的解读和评价主要是从哲学思想的角度着眼的。朱熹关于《诗经》的“淫诗”说可以说是他理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和谐与矛盾的一个统一。从此观点中挖掘出他所具有的睿智的文学思想的一隅 ,来揭开其理学宗师的光圈对其文学家身份的遮蔽 ,以便更完整地认识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龙门石窟中的擂鼓台中洞和看经寺窟是武周时期的两座禅窟,其共同之处就是在石窟内刻有25或29祖师像,刻其像的原因与禅宗北宗的争立"法统"之说有关。北宗立法统始于法如及其门下,盛于神秀及其门下;而后来的南宗的祖统说只是沿袭北宗之说而已。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讨论及触及的根本问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关注和思考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结合陶渊明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对陶渊明诗文及其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探索诗人的存在方式、诗歌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其对人生不断筹划与超越的特性,以期呈现一个更加全面、丰富并具有动态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