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学校教育应该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忽视对所谓的"差等生"的教育,更不应该过早地给学生贴上不恰当的标签.通过对一个早期在学绩和行为方面问题较多的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时期不同教师的不同教育方式,对其学习成绩和行为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家庭的优越条件如果利用不好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消极因素;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学校教育应该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忽视对所谓的“差等生”的教育,更不应该过早地给学生贴上不恰当的标签。通过对一个早期在学绩和行为方面问题较多的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时期不同教师的不同教育方式,对其学习成绩和行为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家庭的优越条件如果利用不好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消极因素;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具有区别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因此真正的教育是适合个体生命发展的教育,即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科学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而心理发展档案是科学认识学生发展状况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重要依托。在实践中,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创新校本培训模式、优化家校协作方式、搭建学生个性发展平台等方面努力探索,为个性化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实施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王锋 《教学月刊》2009,(2):26-28
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士(J.Donald Willage)于1906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思想。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理、心理、自然性、社会性全面均衡的发展。狭义上: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脚广义上:教育离不开生命,一切与学生生命有关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在生命中教育、为了生命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一、家庭德育环境的重要性 孩子品德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影响品德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的因素很多。就品德个体而言,可分为内外因两大因素:内因是指孩子品德心理结构特点以及形成发展的客观心理规律;外因则是环境和教育等的外在因素。孩子的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正>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融于"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依据生命的特性,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创造适合生命发展需要的教育。它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融于"生命的教育应该是追求生命的完整,凸显生命的灵动,激发  相似文献   

7.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是“润泽生命.开发智慧”,它的确立是基于如下理念:学校是精神感召的教育场所,成就每一个孩子、发展每一个老师,从而提高每一个生命质量,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润泽生命”需要“开发智慧”,“开发智慧”是为了更好地“润泽生命”。学生的生命需要润泽,智慧需要开发,教师的生命同样需要润泽,  相似文献   

8.
初中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这种缺失首先表现为教育者由于忽视学生年龄特征,不将学生看成是正在成长的生命个体,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沉重的负担。其次表现在注重道德遵从,忽视生命个体的独立性。很多时候,德育是以“听话”“遵从”作为评价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这样,不知不觉问,就泯灭了孩子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立性。生命教育本应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恰恰是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9.
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全面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作为生物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生物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为孩子的生命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品德教育是一个师生共同生活的舞台,其价值诉求与学生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品德课程改革应该以生命教育为核心指导理念,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过程和生命的质量,这是品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一、品德课程的编制(一)确立生命价值取向的品德目标,强调师生双方的生命价值实现品德课程的设计者要了解个体的生命发展阶段,遵循其生命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在设计和编制课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数学中,有不少数学问题,它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适合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组织教学。例题如果在一个两位数的两个数字之间添写一个零,那么所得的三位数是原来的数的9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志、情、智三方面对生命教育的开展实施作了深入剖析,指出理想教育、艺体课程、心理课程和教师的生命感召力都是生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命教育是一个教育方向问题,也是学校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学校工作各领域得到渗透,应该做到让学生快乐地追求、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  相似文献   

13.
肖灿银 《今日教育》2005,(12):42-42
笔者以为,心理学教育应该向中学课堂渗透,让中学生学点心理学,有根多益处:苗先,有利于学生认识良好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从而能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自觉地按照心理发展规律来培养自己的性格,能使他们少走很多弯路,少碰不少钉子。其次,有利于学生了解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告诉学生按照艾宾浩斯遗忘率曲线揭示的规律去安排复习的密度,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人大代表苏文金说必须尽快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在我国大中小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十分重要、万分紧迫。学校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树立他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危机。提升应急避险和逃生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可将生命教育与加强、改进道德教育相结合,加入与生命、生活休戚相关的内容,道德教育就会更容易为孩子们接受;在组织实施方面,由于生命教育实践性强,要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内容的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5.
祝成荣 《文教资料》2009,(27):124-125
本文作者通过一次因忽视对学情的认真了解,导致在竞赛课活动中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预设的教学目标未能实现提出:经过反思,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遵循心理发展的准备性原则,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采用最适合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因此,只有那些适合于个体心理发展需要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心理互助模式在操作性、实效性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通过对心理互助模式在生命教育系列中的实践研究,进而更加关注生命教育主体的实施与操作。  相似文献   

17.
绿色成长教育就是"让生命自然、自主、可持续成长的教育",创建美好学校,目的是让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铺上美好的底色。美好教育是顺其自然的教育,需要尊重自然的规律;美好教育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需要激发学生发展的内驱力;美好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需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18.
每位学生都有个性化的心理特征、个性基础和最近发展区,教师如何把共性的教育技巧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基础完美结合,如何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人格完善和能力发展,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这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价值的引导工作,而非强制,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  相似文献   

19.
黄翠燕 《广东教育》2007,(12):88-89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那我们该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我们应坚持以生为本,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语文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叶利萍 《教育》2008,(5):56-56
现代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新时代,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需要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的,“语文教育应该给孩子以梦”,让学生成为拥有丰富精神世界与创造力量的人。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义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三者之间的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