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京派乡土小说与台湾70年代乡土小说虽然产生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但是它们也有一些共性:它们既有对理想化、田园牧歌般生活的讴歌,也有对美好人情、人性的歌咏,以及对具有美好道德的乡村消逝的挽歌情调。但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作家人生经历、个性不同,他们也呈现一些差异:京派乡土小说主要以美好的人性重造民族伦理道德为创作主旨,艺术手法是浪漫与诗性的,而台湾70年代乡土小说主要以批判资本主义、树立民族主义旗帜为创作主旨,艺术手法是现实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五四”以来,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城乡文化的对峙,导致现代作家的两种觉醒,进而形成现代作家的乡恋心态。本文以此为视角,分析京派乡土小说作家“乡下人”自居的心态和其作品所再现的二元对峙的生命意识,表达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的反叛。  相似文献   

4.
京派作家在文化取向上选择乡村而推拒城市。在审美趣味上,他们追求和谐宁静、诚朴的艺术风格。他们的城市题材小说只能在城乡文化的比较系统之中,作为乡土小说的对比性补充,附丽于其整个乡土文学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5.
京派小说的空间形式追求有意识地将情节切割分散,借助于不同的形象系列、情节片断、场景和细节在空间上虽不连贯却又内在统一的叙述单元,来艺术地把握世界,这一结构形式呈露出艺术现代性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对绵延流逝的线性时间的恐惧是每一个有意识的个体都能体察到的.面对一去不返的时间之箭,女性感到了难以抑制的焦虑,继而是恐惧.在京派小说中也可以看到男性的衰老恐惧,只是没有上升到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层次.京派作家揭穿了在时间的追杀中生命最终走向死亡与沉寂、一切终将成为过去的悲剧,透析了生命荒诞而沉重的本真,使我们麻钝的心灵感到蓦然的震悚.  相似文献   

7.
"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鲜明艺术追求和创作特色的流派,京派的出现、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它以温润的笔法通过对纯朴、自然的人性美、人情美的赞颂,向读者勾画了一个充满牧歌情调的理想世界,在此过程中体现了京派小说对人性的执着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鲜明艺术追求和创作特色的流派,京派的出现、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它以温润的笔法通过对纯朴、自然的人性美、人情美的赞颂,向读者勾画了一个充满牧歌情调的理想世界,在此过程中体现了京派小说对人性的执着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文章立足于乡土,从“乡下人“这一独特视角,分三个方面探讨了卢焚乡土题材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现代乡土题材小说思想内容乃至艺术成就中的个性所在.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小说,出自一群追求文学独立品格的作家之手。他们精心建构意象作为小说写作的特殊手段,隐退故事,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浓郁氛围,使小说脱出纪实巢臼,凸现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写意特征,对小说的现代转型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凡涉及到小说本体的理论思考和方法论的思考,诸如文学作品的结构技巧、情节模式、叙述方法、文体特征等审美形式系统的理论研究,均属于小说诗学研究的范畴。论文从意象叙事、时间与空间形式、情节模式、审美回忆等方面,探讨了京派小说的诗学风貌,并草图总结出一些带有普适意义的诗学范畴。这种研究范式时于小说文本解读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不希求了解……"--师陀(芦焚)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被多数人遗忘的师陀(芦焚)的研究现况,人格秉性,作品的风格内容等的简括引领,是期盼更多的人注目师陀.师陀虽难以归入任何思潮流派,却堪称三四十年代文坛-奇峰.  相似文献   

13.
京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鲜明的艺术追求和创作个性的小说流派。它的发生、运演从一个方面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风貌。京派作家多学贯中西,但他们更多地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在小说创作中,较多地借鉴民族文学的传统艺术技巧,追求和谐、圆润、完美的艺术境界。作品圆润精美,情感蕴藉、含蓄,语言古朴、简约。  相似文献   

14.
京派小说家出于对城市文明的失望而转向乡村 ,试图建立一个充溢永恒人性之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特征和气质是在与城市的对立中显现出来的。它在空间上的孤立与城市的流动 ,在时间上的停滞与城市的变幻 ,在社会关系结构上的单一化与城市的繁杂化的对立中呈现这个世界的唯美和易碎的特征。这个世界在空间、时间和社会结构上的特点是美的人性存在并得以保存的原因 ,同时也是小说家主观选择和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京派小说家们自觉从生命视角认识和阐释人生,其创作中浸染着对都市异化人生和生命形式的揭露与批判,在表现扭曲的人性和丑恶的都市现实的同时,展现他们理想中的崇高的生命尊严。  相似文献   

16.
京派作家往往并不直言自己想说的性,而是借助其他事物的比喻、暗示等手法将性爱意义曲折地表达出来.作家对女性的比喻由抽象到具体种类丰富,从头发到三寸金莲每一个身体意象无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和生殖内容,而从猫、狐狸到鹿和观音等意象比拟则直接表达了男性对女性关于魔性和神性的基本想象.京派作家对男性的基本想象包括勇武与柔性两种类型,而鼻子和刀意象则是非常有特色的男性意象.  相似文献   

17.
对被多数人遗忘的师陀(芦焚)的研究现况,人格秉性,作品的风格内容等的简括引领,是期盼更多的人注目师陀。师陀虽难以归入任何思潮流派,却堪称三四十年代文坛--奇峰。  相似文献   

18.
京派小说的形象系统,深刻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体悟.从文学"民族性"角度切入,京派小说的形象系统主要表现为"童"化式的人物、"人"化式的景物和"灵"化式的家园,其中浸润着儒道互补的人本精神,京派小说对"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学民族性建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象征与反讽──京派作家的城市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乡下人”为审美主体的创作活动赋予了京派作家一个相同的共性:抒写乡土时的抒情和依恋与审视城市时的嘲讽和厌倦,这嘲讽不是用直露的方式来实现,而是遵循“和谐”、“适度”的审美原则。象征与反讽就契合了这种审美特点,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实现了京派作家对城市的文化审视,使人性的异化现象得以鲜明而集中的表现,象征与反讽构成了京派作家城市小说内容与形式相互和谐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对于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学院派色彩的京派作家群体的探讨,以往的研究者往往过分强调京派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关联,本文意在探讨京派作家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外国诗意抒情小说)的关系,并探寻京派小说在中外文学的交流与融汇中形成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