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愤是否可以作为酌定量刑情节,是一个如何协调法律与民意关系的问题。立法机关和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而在司法实践中民愤作为酌定量刑情节确实现实地存在着。在我国已经进入新的不稳定期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关系全局的大事。将民愤谨慎地作为酌定量刑情节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推定是在部分案件事实不能证明的情况下,依据逻辑关系或者司法理性,确定案件待证事实为真的过程。推定不是证明,但是,它是以控方的证明和嫌疑人的抗辩为基础的。从本质上看,推定不仅仅是一种逻辑思维过程,还是逻辑思维与司法理性相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纵观现今法学的学术研究,大多是围绕着对某一法律制度或是某一单个法条所进行的。虽然这样的研究能够为法律的完善提供很大的帮助,但法律最终是需要实践的,而不是单纯的通过理论上的构想就能够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需要我们转换视角,将研究方向由立法中心主义向司法中心主义转变。这个过程也体现了实践理性在司法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纵观现今法学的学术研究,大多是围绕着对某一法律制度或是某一单个法条所进行的。虽然这样的研究能够为法律的完善提供很大的帮助,但法律最终是需要实践的,而不是单纯的通过理论上的构想就能够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需要我们转换视角,将研究方向由立法中心主义向司法中心主义转变,这个过程也体现了实践理性在司法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民愤对刑事司法审判领域的影响愈演愈烈,有时会严重影响到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实现,成为困扰法官审判的难题之一.实际上,一方面民愤对司法公正产生积极作用,监督司法;另一方面民愤还可能对司法公正产生消极作用,绑架司法.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该合理对待民愤,尊重民愤,但不应完全顺应民愤,不为民愤所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公正,达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张其志 《教育探索》2006,(10):56-58
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精神和实践意义体现为教育平等。但是,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及边远山区之间,同一区域内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现象非常严重。必须通过调整教育投资体制,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策略,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提升教育督导和评估机构的权威性等措施来消除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7.
于晓川 《华章》2007,(9):64-64
作为刑事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侦查权,其行使大都与公民的各种权益有关,如果缺乏必要的程序保障措施,侦查权就可能被滥用而侵犯公民的权利.所以,对它的控制毫无疑问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司法界和法学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各国也不同程度地对侦查权进行了各种司法控制.本文试图从相关的基础理论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8.
中国司法改革面临很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审判领域或有限的司法领域:中国司法改革要以司法体制作为重点,根本目标是在全社会实现司法的公平与正义,主要内容是改革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9.
民愤对刑事司法领域的渗透和影响是当前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令人困惑的难题之一,那么如何在坚持法治原则的前提下,在坚持罪刑法定的基础上,关注民愤但又不为其所染,已成为摆在司法实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0.
程序公正与司法公信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司法程序公正至少包括司法的中立性、平等性、公开性、参与性、效率性、终局性等主要构成要素。程序公正要求司法程序的每一个环节运作都应具有合理性,只有做到程序公正,司法的公信力才能得到提升,因此,程序公正是司法公信力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服从有遵从和屈从之分,形成服从关系是权威得以成立的标志。民众评价活动对群体内的个体、权威机构和群体外的主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良心在本质上是社会评价活动的内化和心理积淀,良心的不安和遣责对个体主体自身的巨大作用体现着民众评价活动对个体的权威。民众评价活动作为“普遍的、隐蔽的强制力量”指向群体向个体、权威机构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体现着权威,迫使群体外的主体予以正视,也意味着权威。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可从个体发展角度和机会均等维度、社会化分层角度和教育分流维度、直观感性角度和均衡发展维度等方面诠释;教育公平的实施必须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具体实施只能分阶段选择;政府在推行教育公平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引领好、指导好、服务好、监督好,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3.
14.
教师公正与学生发展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公正性的体现程度与学生的发展状况紧密的联系.公正的师爱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源,不公正的师爱是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和问题学生产生的影响源.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公正"师爱"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国家要不断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执行教师准入标准;其次,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自觉;其三,要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全面评价学校管理者的办学业绩;其四,要加速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优胜劣汰机制.  相似文献   

15.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本文分析了"教育目的"内涵的变化,并对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反思,进而思考了厘定教育目的的主体问题.笔者认为,教育目的观的选择应坚持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二者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有所取舍,就当前我国的国情和形势而言,我们的教育目的取向应更多地偏向社会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论自然观颇具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根本,世界的本原。庄子进一步丰富了“道”的内涵,提出以无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思想。近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与大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这就是老庄思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重婚在客观表现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法律上的重婚,另一种是事实上的重婚。事实上的重婚相对于法律上的重婚,隐秘性强,又不受婚姻登记机关审核的约束,因此它的数量要大于法律上的重婚,危害又不比法律上的重婚小,所以事实上的重婚应严厉打击。随着事实婚姻法律效力的取消,有关事实上的重婚问题就更突出了。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终身化是终身教育思想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运用,它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是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势.对道德教育终身化进行理论探讨并提出实施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络学是科学技术与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时代的发展频率和特色。要从学的角度和社会的需要上认识网络学的生存与发展,最大容量地利用其固有的硕大空间,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要对自身的发展作客观分析,树立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要吸收传统学的宝贵经验,为己所用,与己相融,以开创自己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重新诠释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内涵及关联,借鉴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发展历程,对职业教育终身化的价值取向、重要推力、关键路径等维度重新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