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法战争期间(1870—1871年),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伏尔泰正好在英国旅行,落在愤怒的英国人手里。英国人喊着:“把他吊死,把他吊死。”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阅读》2007,(9):48-48
伏尔泰机智脱险 普法战争期间,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伏尔泰正好到英国旅行,落在愤怒的英国人手里。英国人喊着:“把他吊死,把他吊死!”伏尔泰被抓起来,带上绞架台。幸亏他的英国朋友赶来,大叫:“他是学者,不参与政治,不能把他处死!”“但他是法国人,是法国人就该死。”愤怒的那群人吼道。两边正争执不下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伏尔泰于1727年访问英国时发现英国人非常仇视法国人。一群英国人向他怒吼:"杀了他,把这个法国人吊死!"伏尔泰说:"英国人!你们因为我是法国人而要杀我,难到因为我不是英国人而受的惩罚还不够吗?"英国人听了哈哈大笑,居然一路送他安返寓所。  相似文献   

4.
1727年6月的一天,在英国伦敦的大街上,一位法国的年轻人被一伙群情激愤的英国人团团围住。英国人愤怒地叫喊着:"吊死他,快点吊死这个法国人!"英国人为什么这么憎恨法国人?因为当时英法两国正在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  相似文献   

5.
一个年轻人受了极大的挫折想自杀。入夜后,他极度悲伤地带了根绳子,独自一个人来到树林里爬上树想上吊。当他把绳子绑在树枝上后,树枝说话了:"亲爱的年轻人,别在我身上吊死吧!有一对小鸟此时正在我的枝头筑巢呢。我有责任保护它们。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会折断,鸟巢也保不住了,请你原谅我,并且可怜可怜这对小鸟吧!"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形象在中国人眼里经历了从"夷"到非"夷"的过程,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晚清文人王韬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王韬对英国形象作了别具一格的塑造,他不仅将英国从"夷"类形象中开脱,还把英国描画成一个富强仁义、在很多地方远胜当时中国的理想国。他对鸦片战争后的中英关系作了全新的阐释,首次把其亲见的英国塑造成一个能够与历史上的中国媲美的"乌托邦"形象,最大限度地拉近了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间实际的地位差距。  相似文献   

7.
蔡蔡 《红领巾》2015,(1):38-3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人,他是间谍之王,是历史上最神秘、最成功的双面间谍。他的名字叫胡安·普吉·加西亚,是一个长相普通的西班牙人。二战爆发后,普吉一心想给英国人当间谍,结果被英国大使馆拒绝了。于是,他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跑去德国大使馆,说可以偷到英国人的情报。德国人相信了他,于是,普吉成了德国的间谍,代号"阿拉里克",被派去英国"执行任务"。可是,普吉根本就没有去英国,他其实就躲在葡萄牙"编情报"呢,他甚至连一  相似文献   

8.
〔原文〕①一个年轻人受了极大的挫折想自杀。入夜后,他极度悲伤地带了根绳子,独自一人来到树林里爬上树想上吊。当他把绳子绑在树枝上后,树枝说话了:"亲爱的年轻人,别在我身上吊死吧!有一对小鸟此时正在我的枝头筑巢呢!我有责任保护它们。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会折断,鸟巢也保不住了,请你原谅我,并且可怜那对小鸟吧!"  相似文献   

9.
英国有一个藏书很多的人,他一生酷爱读书,却没有任何建树。后人把这种读书甚多而不善于运用的人称为"两脚书橱""。两脚书橱"缺乏的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整合能力。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  相似文献   

10.
背景搜索培根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散文与莎士比亚的诗歌齐名。因此,被人称为"散文巨匠"和"哲学大师"。培根曾在自己的遗嘱中说:"我把灵魂遗赠给上帝……把躯体留给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代和异国  相似文献   

11.
诚实为本     
一个好故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小时候,奶奶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我永远忘不了。从前,有个信佛人一心向善,他每天吃斋念佛。上界的神仙见他那么虔诚,很受感动,想把他接到天上去列为仙班。为了了解他的人品,神仙变成一个卖生姜的老妇人,到他家门口叫卖。信佛人要买两斤姜,老妇人故意秤了三斤给他。信佛人试过秤,明知是三斤,却只付了两斤的钱。忽然,老妇人不见了。正当信佛人大惊时,从天下掉下一张纸条,信佛人接过一看,上面写着:“修的什么心?三斤当两斤!”信佛人这才明白:原来是上天考察自己。他羞愧难当,一索子吊死了…  相似文献   

12.
<正>先来看几条名人名言: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相似文献   

13.
梁娟 《文教资料》2009,(18):149-151
英国作家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大部分小说,以犀利的文笔,揭露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矛盾和问题:以缠绵的语言,为现代人找到了一条新生的道路--男女两性之间的和谐相处.但是,他的另一类描写"异域"的小说,也同样值得人们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劳伦斯的传记以及他的印第安人题材小说<羽蛇>,对劳伦斯进行彻底"脱魅",还原一个真实的劳伦斯.笔者认为,劳伦斯是一个矛盾复杂的、始终处于"半路上"的人,他始终在逃离英国与回到英国之间游离.  相似文献   

14.
《成才之路》2011,(29):7
"关键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你的一生。"林肯的这句话是很对的。有个英国人到瑞士出差,办完事后,便打算尽快回家。当他到邮局给妻子发电报时,身上的钱已经不多了。他把拟好的电报交给营业员小姐,请她算算价钱。小姐  相似文献   

15.
在公元14世纪前期的欧洲,一个英国奥卡姆人曾说过一句让人醒目的话:"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他也因此而声名大振.这句话如同一把锋利的剃刀,剃掉了人们对于事物本身以外的无休止的争吵,也剃掉了争吵所带来的轻浮的繁华、虚幻的复杂.这把剃刀就是有名的"奥卡姆剃刀".  相似文献   

16.
悬空的自杀     
《初中生》2012,(13):55
正卡罗是一位左腿被截肢的老人,这个夏天他被吊死在寓所里,一天以后才被人发现。尸体距地板有很高一段距离,如果是自杀的话,现场应该有凳子一类垫脚的物件,可是没有找到。因为卡罗只有  相似文献   

17.
官芹芳 《上海教育》2012,(26):27-29
地方政府主要关心的不是家长为何选择"在家教育",而是家长能否提供恰当的"在家教育"。伯纳德·泰福德(Bernard Trafford),英国纽卡斯尔皇家文法学校校长,同时也是英国私立学校校长大会主席,他常会向人提起自己在1991~1996年之间的一段特殊经历。那时候,他刚被任命为一所初中的校长,而他的妻子却在家教育他们的两个女儿。那个时候,英国选择"在家教育"的家庭还很少见,周围的人都视他  相似文献   

18.
很多年前,有一个英国人捉到一只野兔。这位英国绅士决定把兔子当礼物,送给他在伦敦的朋友。他把兔子放入一只口袋,叫来他的爱尔兰仆人。他说:“把这个口袋带到我在伦敦的朋友那儿去,你知道他住哪儿的,袋子里是只活野兔。”爱尔兰人背起口袋出发了。途中他在一家小旅店停留休息,  相似文献   

19.
有些东西,往往惊人地相似,而惊人的相似,也许昭示着什么……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那张磁盘里。 他,本该是一代英杰,气贯长虹,而他却吊死在了阴森浴血的城门上。 我,本应该是一个向上的青年,样样优秀,而我却浑浑噩噩地活着,没什么起色。  相似文献   

20.
《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也是1 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两位女性爱米莉亚·赛德立和瑞蓓卡·夏普的命运,折射出从摄政王时期至维多利亚前期英国上流社会生活、思想、风貌的宏伟全景,揭示出英国社会"名利场"的实质。而小说中表现出的殖民意识也格外引人注目,他者在小说中若隐若现。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常见的术语。在后殖民理论中,西方人往往被称为主体性的"自我","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人则是"他者"。他者的概念实质反映了西方人那种欧洲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意识形态。后殖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