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存在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的主体依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组织以行政化的单位为基础,单位大众是大众的主体存在形态,以此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精英化大众"路径来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重构了大众的存在形态,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体系内的单位大众发生了分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市场大众;公民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以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互助为追求的民间大众。单位大众、市场大众和民间大众构成了当代中国大众存在的立体结构。由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突破自上而下的传统路径,构建以民间大众形态为基础的"大众化大众"的民间路径,形成自上而下路径与自下而上路径的协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结合心理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从受众群体的角度,试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理论建设方面,要实现理论创新,注重因势利导,力求内容新颖;在渠道建设方面,对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大众化进程中要注意避免逆反心理,迎合选择性心理,增强人际之间的影响等等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理论建构上,需要理论工作者的自觉努力来提供学理支撑;在现实关照上,理论要及时回答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才能赢得群众;在传播对象上,要细分不同领域与层面,以“分众”来实现大众化;在话语方式上,要创制深入浅出、寓教于情的大众话语文本;在传播方式上,要创立积极有效的大众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4.
文本路径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包括完整准确的文本内容、立体多样化的文本型体和受欢迎的文本语言。为此,既要处理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吸收西方社会文明成果的关系、理论研究的非均衡性与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开放发展性与权威结论性的关系的问题,又要开发立体的独立教材、小册子或融合于其它课程等的文本型体,还要在文本的语言形式上易于接受,尤其注重发挥教师授课语言的文本再创造作用。  相似文献   

5.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必然要面对大众化主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主体与客体、客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三对主要矛盾,这就需要坚持“一个前提、两个中心、三个基本点”来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6.
武明 《华章》2012,(35)
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理论要掌握群众,群众要掌握理论,是理论与人民群众双向互动的辩证统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两者之间是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各自目标的,这是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理论队伍、领导示范、制度设计、大众文化等视角来探讨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王欣 《教育评论》2020,(1):106-111
文章基于需要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出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进行梳理,并分析历史路径存在的瓶颈。伴随人们需要逐渐"具体""个性""多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要以文本的通俗化与分层化满足具体个性需要、以传播的具象化与多元化满足高质多元需要、以工作的实效性与前瞻性满足现实生活需要,合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其思想源流的基础上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内涵。然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至少要从五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是研读经典著作;三是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四是走群众路线;五是遵循传播规律,利用电子媒介。  相似文献   

9.
部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迷茫,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内在要求和根本所在,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信仰问题。要回应实践诉求,创新传播途径,壮大信仰主体,转变政治语言,倡导信仰仪式,建设红色文化,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肩负着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宣传等重要历史使命.紧紧围绕自身使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是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国家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现代公民意识培养都是推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在对公民意识及现代公民意识培养本质进行阐释的基础上,从逻辑应然和现实必然两方面分析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提出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建构公民意识理论,用马克思主义话语言说公民意识内容,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现代公民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促进现代公民意识生成。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意理论宣传在内容和语言上的通俗性,丰富理论宣传的方式和渠道,提高理论宣传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理论宣传的效果评价机制,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因此,通俗化的表达形式、多样化的普及方式、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科学化的效果评价以及专业化的理论队伍,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现实和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的考量,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密切关注并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开展宣传工作应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应通过理论的不断创新、党的执政能力的不断加强和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成为群众自觉运用的生产生活实践的指导方法,也成为统一社会各阶层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的中国呈现出社会意识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态势。为此,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广大群众中普及,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同时尊重社会意识多样化。从传播学角度切入,以传者形象的塑造、接受主体的细分、传播方式的整合、传播语言的转化为研究突破点,来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以期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工作,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我们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把握好切入点,结合国内优秀的文化传统内涵,紧跟时代步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进行,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灵活化,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实施这一任务需要在方法论上明晰大众化的表征、路径、过程以及相关条件。大众化主要可以将其理解成一种过程与机制,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结果。于是大众化就意味着必须将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层次多样化以及由初级起端的循序递进性等。大众化通常经历四大路径,即教育宣传、社会心理影响、制度规约和公共政策影响,其中教育宣传是一种直接作用路径,其他三种是间接作用路径。大众化是一个由理论观点影响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意识和由理论观点掌控社会意识→群体意识→个体意识两种过程交互作用相统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据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众化"之依据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所决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运用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联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阐释,也要做好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宣传,并善于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理论斗争;同时还应通过价值事实来确证"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使人民群众真正从马克思主义这一"普照之光"中得到福祉。  相似文献   

19.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社会科学普及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社会进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比较艰深晦涩,普通民众很难了解,所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显得尤为迫切,该文就此从社会科学普及的视角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为平台,以大学生思想内涵提升为重点,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为原则,以教育主体行为的一致性、理论普及话语的大众性、校园舆论营造的强势性、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性等为路径,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