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培琼 《今传媒》2016,(1):116-117
本文从"春晚"所呈现出的年俗文化角度入手,通过对"春晚"的来源及发展历程、新年俗文化的特点、"春晚"所具有的"新年俗"文化品格及观众对其文化心理解读的综述和深入分析,探讨了"春晚"在当代"新年俗"文化构建中的意义,并指出近年"春晚"存在的问题,对"春晚"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方台办春晚应办出地方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台办春晚,没有央视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有着"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有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法宝"——地方特色。弘扬地方文化特色菏泽是著名的中国牡丹之都、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文化艺术人才辈出。邀请地方艺术家演  相似文献   

3.
正《咬文嚼字》杂志在对马年春晚的点评中指出,短片《"春晚"是什么》结尾的屏幕文字"春晚是想你的365天"犯了常识性错误。365天的"年"是公历年,而举行春晚的"除夕"则是创于夏代的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年的特定日期。农历平年是12个月,354天至355天;闰年是13个月,383天至384天。也就是说,春晚的间隔永远不可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广阔、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各地区、各民族都拥有大量的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文献资料和文化传承;俗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充分说明了在一个地区就会出现很多的不同习俗,人们会以文献记载、口传身授等的形式传承着这些习俗,并影响着当地的地方文化,它们体现着当地的经济、  相似文献   

5.
魏敏  魏华 《新闻战线》2022,(4):55-58
对于中国人而言,团聚是春节最重要的文化意义,也是年味儿的重要来源。“春晚”作为一档常态化“年播”节目,将千千万万家庭凝聚在了一起,相互了解、建立共情,是国人辞旧迎新的文化符号,是老百姓除夕之夜的一道精神大餐,春晚延续着传统节日固有的仪式感,而看春晚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习惯。春晚作为民族文化象征和传统民俗,形态上也进行着创新更迭,既展现新时代的魅力,也丰富着这一年俗的文化内涵和情怀底蕴。  相似文献   

6.
央视"春晚"不仅是全中国的一台大戏,也是全世界的一顿文化大餐。由于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在法国,从电视或网上同步看"春晚"早已不是问题。在法国看央视"春晚",更有一种家国情怀。"春晚"让我们中华一  相似文献   

7.
2006年广西电视台的春节晚会《金花牵出山歌来》,我认为是一台“特色春晚”。这台节目以各民族民歌为主线,以各民族美少女为串联,让民歌在各种新的编配,演唱、串场等包装下,引领观众仿佛作了一次民族之根的探寻,文化之源的踏访,风情之旅的追怀。在众多的春晚节目中,广西台能够从特色着手,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民族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民族档案的界定已不足以反映我们当下所遇到的事实与现实,需要采用一种新的视角和叙事框架来对待。民族档案的认定要在"文化生态——民族档案——人——民族文化"的认知系统中进行,由认知对象到建构对象,最终实现现实生活与理论追寻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王峰 《兰台世界》2013,(10):137-138
<正>档案立法是档案管理工作的起点,也是档案管理过程的参考依据。档案管理与其他方面的管理不同,它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产品的梳理、保存和利用,因此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极为严重。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沉淀极为丰富,对文化的管理方法、管理方式也随着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10.
2022年,各台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节目形态共同打造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春晚盛宴。在紧扣时代脉搏、凸显时代精神的主流价值引领下,挖掘地域特色资源,尽显创意文化表达。其中,各台尤以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使命担当,多元融合的节目编排、技术赋能文化传承和创新呈现方式,使春晚成为国人文化记忆重塑的重要媒介,并在文化景观的展演中连接民族情感,铸牢国家想象共同体,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陈卓威  王雅姝 《新闻界》2013,(20):38-41
川西"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千百年来藏、羌、彝、汉、回等多民族杂居,多种民族文化在此相互交融、适应和沉淀,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特色。在推动该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影视文化由于直观化、视听化的表现特点,能够将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好地呈现给大众,成为了重点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之一。川西"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影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通过建立常态的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挖掘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影视题材;拓展民族影视文化的多元传播渠道;开展影视文化的跨产业跨区域合作,更要依仗这片多元文化的沃土,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和提炼。  相似文献   

12.
毛钰涵 《今传媒》2023,(4):52-55
近年来,各大卫视的文艺晚会局限于传统舞台且单一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流量明星的追逐,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而河南卫视系列春晚,打破了电视文艺晚会的传播瓶颈,成功“出圈”,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河南春晚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保持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并合理运用了文化符号和先进技术。河南春晚的成功也给其他同类型电视文艺晚会如何构建文化自信提供了借鉴——首先,应从受众思维出发,唤起文化认同;其次,应从内容创新出发,推动文化传播;最后,应从媒介融合出发,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山寨产品的诞生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山寨文化。山寨产品、山寨电视剧、山寨春晚……山寨文化渗入各行各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甚至连《新闻联播》都探讨了山寨现象。“山寨”也由此成为了众人关注、颇受争议的焦点,山寨文化的实质.山寨文化的利弊与发展更成为学界谈论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媒介记忆被书写、承携和消费的过程,以受众为出发点讨论春晚和媒介记忆,即春晚是谁的和什么样的集体记忆,同时透过受众记忆讨论春晚长期社会文化影响,与现有关于春晚如何建构"家-国"意识形态的观点对话。研究以动态、实践和流变的视角认识记忆建构,强调大众传媒既是行动主体也可能是记忆实践的途径和对象。笔者区分"中介化"(mediation)的集体记忆实践和"集体记忆化"的媒介实践,认为春晚内容单独不构成集体记忆,作为记忆实践的春晚是形成记忆机制的关键。春晚在受众主体的记忆实践中,成为记忆之所,记忆唤起和记忆操演的承携者,以及讲述和理解家庭、民族和阶层身份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网络春晚”喷涌式地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青海电视台集体亮相.这一方面是电视传媒在观众对传统“春晚”出现审美疲劳之后为了争夺收视率和影响力而采取的一种应对举措,另一方面也是在网络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电视文化与网络文化互通、共融的结果.本文从“网络春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网络文化与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日益激烈的"春晚"收视争夺战中,以差异之道策划制作的辽视"春晚",凭借独特的乡土文化、雄厚的文艺基础、精致的创意编排,受到观众的认同和喜爱,又以鲜明特色和原创品质铸就了优质的"春晚"品牌。  相似文献   

17.
王涛 《声屏世界》2009,(3):68-68
赵本山领衔的小品《不差钱》可谓是春晚笑味十足的节目。然而,这些会心和开心的笑料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上流行的两大丑陋文化,一个是人脉文化,一个是面子文化。  相似文献   

18.
张勇 《记者摇篮》2012,(10):39-40
为了活跃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鼓励人们自娱自乐的和谐氛围,根据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领导的指示精神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丹东广播电视台从2011年1月17日起,开办了面向丹东地区大众的《百姓大舞台》栏目。《百姓大舞台》栏目从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一年多的时间了,其间共录制播出七十多期节目,在百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参与者异常踊跃。人们在参与节目的同时,还愉悦了身心,增长了知识,快乐了生活。这一点在2012年丹东市首届《百姓春晚》上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2012年的丹东首届《百姓春晚》是以"欢乐、祥和、幸福"为主题,体现"百姓大舞台,舞台我主宰,《百姓春晚》百姓办,《百姓春晚》百姓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在无文字时代或无文字民族中,口耳相传是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这种世代相传、无形又强大的文化力量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口述档案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仅关系密切,并由于二者众多的相似性,口述档案还会对民族文化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民族文化传承与口述档案问题的提出文化是某一社会群体创造的社会成果,是人类印记的总和,也是民族形成的核心要素。"传承"一词最初是民俗  相似文献   

20.
从1983年首次创办算起,年年除夕夜呈现于亿万观众面前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电视事件和文化事件。二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使春晚的文化象征意义不断地丰富和升华,而市场和传媒的发展又使这种文化意义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