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朕尝宝以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古今伟人之所以成就伟业,除其具有坚韧不拔之志,必具有其超人之术。唐太宗以“三镜”之宝成就其“贞观之治”盛世。  相似文献   

3.
镜子的用途是反映人的形象。古人根据镜子可以真实地反映客观存有的特征,总结出这样的至理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话用在今天仍有意义。在学校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可以看出老师形象的美与丑,可以看出老师工作的得与失。如果我们做教师的平时多听听学生对自己的意见,善于从这面“镜子”里获取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对镜正己,适时调整,就会避免工作中的诸多失误。师者,人之模范。和社会上其他职业比起来,“教师”这个职业对人的品行…  相似文献   

4.
“照官”自有“三面镜”田永清唐太宗李世民在敢死谏的宰相魏征死后十方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肤亡一镜矣!”此后,唐太宗的“三镜”之说便不胫而走,流传至今。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对于古今为定者来...  相似文献   

5.
大宗谓梁公②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③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④。今魏征殂逝⑤,遂亡⑥。一镜矣。”[注解]①选自《隋唐嘉话》上。②梁公:唐太宗的名臣房玄龄,封为梁公。③朕:皇帝自称。④过:过大,过错、③殂逝:死亡。⑥亡;失去。[译文](唐)太宗对唐玄龄说:“用铜制镜子,可以端正衣冠;以古人为镜子,可以知道政权兴衰更替(的原因);以人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大行为的)得失。我曾经珍惜过这三种镜子,用来防范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已经死去了。(我)就失去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6.
用好镜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是一代明君李世民给后入留下的至理名言,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从中受益。早在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就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中写道:“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在普遍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j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其意义重大深远。  相似文献   

7.
<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古人最早以器皿盛水以照容,因此“鉴”起初意为装水的盆。铜镜的出现,则让古人有了更便利的选择。本期,就让我们通过齐王墓青铜方镜,走进那段“以铜为镜”的历史吧!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镜1980年,考古队员在山东省淄博市的西汉齐王墓五号陪葬坑,挖掘出一面大型方形铜镜。该铜镜呈长方形,长115.1厘米,  相似文献   

8.
每当一轮银盘似的明月挂在天空时,甲猴乙猴不禁浮想联翩,他们都渴望得到像月亮那样的一面圆镜。甲猴想:“月亮虽然不可能得到,但我可以找一块光滑的圆石,经过仔细认真的研磨,也许可以做成一面圆镜。”乙猴想:“虽然月亮离我们很遥远,但水中的那轮圆月我不也可以捞出代替月亮吗?”他们很快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甲猴找到一块圆石,天天研磨;每到晚上,乙猴便去河边捞月。老猴子鼓励甲猴说:“孩子,你真聪明。好好干,你的美好理想也许能实现!”老猴子对乙猴失望地说:“孩子,你太幼稚了。你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永远实现不了的…  相似文献   

9.
磨砖作镜出自《景德传灯录》:唐朝道一和尚常习坐禅,未能悟道。南岳怀让禅师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回答说:“图作佛。”怀让即取一砖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问磨砖做什么.怀让答道:“磨作镜。”道一奇怪道:.“磨砖岂得成镜?”怀让反问:“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  相似文献   

10.
当你边做习惯动作边照镜子时,你会觉得镜中的你有点“不顺眼”。比如吃饭,你用右手拿着筷子时,而从镜中看见的却是“左手”在动,这种现象物理学中称之为平面镜成像。 在我们体育教学中,可以借鉴这个规律来组织教学,把它运用到教师示范过程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故且称它为“镜面示范”。 从镜中看出,人的右手变成“左手”,同理,当你右手做某个动作时,镜中也是“左手”在动,当你  相似文献   

11.
【考题呈现】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  相似文献   

13.
唐代名臣魏征说 :“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亡 ;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 ,也可以说成是“以史为鉴”。有成语“前车之鉴” ,说的就是前面有覆了车的车辙的痕迹 ,足可以提醒我们在驱车前行时小心在意 ,莫再像前面的那辆车一样地因不慎而在不太好的道路上倾覆了。这是从反面来比喻过往的现象和事件对现今的借鉴和警醒作用。如果这个成语讲的是教训这一方面的话 ,那么“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以及“温故而知新”等等名言则是从正面来审视历史 ,这样的眼光中的历史 ,同样有很多经验和智慧 ,是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14.
汉代铜镜七言诗铭文体现的奉顺阴阳、追慕神仙和征服夷狄思想,显示出鲜明的汉武帝、汉宣帝时代精神。联系这类具有七言诗镜铭的铜镜产生时间以及“柏梁联句”的传说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七言诗在西汉时已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堂堂一国之君尚且以大臣魏征作镜子,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工作中的失误,真的不愧为伟人,了不起!我们做小学班主任的,也常常把自己当作镜子,观照孩子身上的美与丑、得与失,评头论足。其实,易位观之,孩子何尝不是一面珍贵的镜子?这面镜子常常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你的方法对头吗?你把握细节了吗?你的眼光放长远了吗?你有爱的付出吗?如果你常常在镜子前照一照,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6.
一、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历史文化名人、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等优秀历史人物有很强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利用好这一特殊资源对未成年人实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是当今社会各界特别是历史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一、活动背景1.活动由来。幼儿园里用充气游泳池打造的六一游园项目“戏水乐园”让幼儿意犹未尽。有一天,小雨突发奇想:“我们可以在水池里玩捉泥鳅的游戏,可好玩了。”她的提议得到多数同伴的赞同,但是思思反对:“不行啊,这个充气游泳池这么高,我们怎么爬进去?”一旁的小铭附和:“对啊,而且水这么深,我们爬进去会有危险的。”一直沉默的灿灿提出大胆的想法:“我们可以自己建造一个矮一点的可以爬进去的戏水池!”由此,自己动手建造一个可以捉泥鳅的戏水池成为幼儿共同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以学生为镜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代君王以人为镜,善于倾听大臣的意见,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其实,做教师的,更需要一面镜子。最好、最真实的镜子莫过于那些童言无忌的孩子们。从这面明亮的镜子里,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美丑得失。  相似文献   

20.
名称最多 澳门盛产蚝,所以许多地名都称“蚝”。澳门有南北两个海湾,“规圆如镜”,故明代时称澳门为“蚝镜”,又称“濠镜”。澳门古来还有许多名称,如:香山澳、濠镜澳、濠江、镜海、濠海、莲岛、妈阁、梳打埠等等。名称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节日最多 澳门节日众多,其中有中国民间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有葡国的节日,如:自由日、葡国日、贾梅士日、葡桥日、葡萄牙共和国成立日等;有宗教节日,如:复活节、圣诞节、追思节等;有澳门自己的节日城市日;有世界性节日,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