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主要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导致得失的原因及其取舍.作者认为,失乃翻译之必然,我们应该根据文本类型选择翻译策略,尽量将失的值减到最小.  相似文献   

2.
有位翻译家说:翻译工作者天天在走钢丝,不是失之拘泥,便是过于自由。这句话确实一语中的,道破了译事的艰难。翻译做到恰到好处,可谓大难矣!在翻译中,不光初试锋芒的新兵常常“失之拘泥”,或者“过于自由”,就是驰骋译场的老将也不免有所失误。钱歌川先生是海内外知名的翻译家,著作等身;但他的有些译文(此处指的是英译汉)恐怕不能  相似文献   

3.
道安在注释旧译时主要关注译文文、质与繁、简问题,主张繁简、文质不同风格的译文共存互相补益来彰显佛旨;而晚年主持译经时则主要关注翻译方法问题,主张直译以防译文有失。对佛祖的虔诚之心是道安关注佛经翻译之缘由,而角色转变则是道安翻译思想变化之主因。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学生学习和理解文言文内容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翻译文言文的具体方法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留、换、调、引、增、删。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以期能够帮助广大学生除却文言文的学习之困、失分之殇。  相似文献   

5.
道安在佛经翻译实践中提出的"五失本"在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对于"五失本"的理解和争论主要集中于"失本"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可以允许和接受。  相似文献   

6.
公元383年,释道安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五失本"谈到翻译的语序问题、文质问题和详简问题。对于"一失本"的语序问题,道安主张失本而采用倒装语序;对于"二失本"的文质问题,道安主张根据读者层次和不同文体选择质派或文派翻译,提倡发挥质、文两派的优势,更好地进行佛典汉译;对于"三失本、四失本、五失本"的详简问题,道安认为就一般佛典而言,反复叮咛、啰唆琐碎的颂文、义辞和反腾都应删去,但戒律翻译应该保留;"三不易"谈到佛典汉译面临的时代因素、读者因素和译者因素,这三大因素导致了佛典汉译不容易。  相似文献   

7.
东晋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中的"三不易"之"不易",一直被训释为"不容易"。而从文字训诂及道安一以贯之的翻译思想来看,"不易"之"易"宜作"轻易"解,"不易"宜作"不变"解。"不易"并非"不容易",而是不变、"不轻易"或"勿轻易"之谓。"三不易"是为了规避"五失本"而对译者提出的三条"勿轻易而为",概言之:勿轻易以古适今、勿轻易以浅代深,勿轻易臆度原典。可视为翻译的"三戒"。假若将"不易"解释为"不容易",便会把"三不易"当做三条"不容易"做而又要努力去做的事,这不仅不符合"五失本"与"三不易"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完全颠倒了道安的原意。正确训释和理解"三不易",对于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阐发和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及翻译文学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潘红 《科教导刊》2019,(11):66-67
道安提出的"五失本"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意义。在"二失本"即"文"和"质"的问题上,学者态度不一。一些学者认为"五失本"是警策,即认为道安反对"改质从文",属"质派";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五失本"是原则,即道安赞成"二失本",是"文派"。笔者从厘定佛经翻译概念入手,考察早期佛经翻译思想史和前人考论,认为不应简单地将道安归为"质派"或"文派"。  相似文献   

9.
详细阐述道安最具代表性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主张,并对道安身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作出了分析,同时基于对其所处历史大环境的分析以及前人翻译经验的总结,进一步阐明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的内涵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吕静 《海外英语》2011,(9):220-221
该文通过对许渊冲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在古诗词的翻译中以创补失再现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的文学翻译思想的分析,阐释了其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寻求翻译中失与得的最佳平衡点成为历代翻译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对金戈和斯韧对小说《血缘》的两个不同版本的翻译,以及他们灵活运用修辞手段对头韵进行补偿翻译的方法进行,具有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正>一、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注解⑥的翻译是: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这个翻译值得商榷,理由是,这是一个解说复句,前一个分句与后一个分句,没有内在联系,推不出"不武",只能推出"不知",和"失其所与"同类。用混乱取代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笔者以为,这样翻译似乎更好。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外壳形式,是表达思维的符号系统。汉语以质定文,以情做经,以辞为纬,形、声、情三结合,声情并茂,五情发而成辞章;英语也是一种思维符号,它同样应用语音修辞、语义修辞等修辞手法。然而,汉语有两个缺点,一是"话不够用",二是"语法的不精密",致使翻译"必有失"。据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英汉翻译中的"失"现象,笔者分别从英语与汉语词形、构成、表意特征、文化载体四个方面探讨翻译中"失"之原因。  相似文献   

14.
翻译腔指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化成译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因受原语语形、语法或文化的影响,未能灵活、准确转换原语,导致译文多处出现语义不明、表达不符规范或繁简失调,从而使读者感到译文明显带有原文痕迹的翻译失误现象。翻译腔问题不因一词一句的翻译欠妥而定义,而以句群、段落、篇章、书为评价单位。困于原语语形导致理解失准,失于灵活转化导致转换失全,穷于译语表达导致表达失畅是翻译腔的重要致因。译语照搬原语搭配,照搬原语语序,照搬原语语法,是翻译腔问题的典型特征。此外,受原语影响,翻译腔文本具有译语语汇语义不明或译语表达繁简失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汉魏六朝时期的翻译佛经,有许多年代、译者尚未确切,但其中出现的大量的文字,是历代字书未收录的,也可为大量的文字提供鲜活的语言用例,使其不至于沦为死字。以《分别善恶所起经》为例,可阐述失译、误题之经的文字情况。  相似文献   

16.
庄伟 《考试周刊》2009,(49):36-37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试题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为直接用文字翻译进行表述的形式,而且分值逐渐增加到如今的10分。如何减少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子来说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归纳出学生文言翻译的失误点,并探讨了文言翻译的策略,希望能给学生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中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翻译,对中学生来说,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古文阅读面还比较窄,所以,他们在翻译包含意动、使动用法的文言句子时,往往失之生硬,有时甚至译不通。教材的注释虽然分别对一些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词语作了说明,甚至进行了翻译,但并没有总结出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理解和翻译的方法。我们认为,根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呆板到灵活、由开始的生搬硬套到后来的运用自如这样的认识事物,掌握技能的规律,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两步翻译法”来帮助学生攻破意动、使动用法翻译这一难点:第一步,按公式翻译;第二步,按情理翻译。实践证明,这种“两步翻译法”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外宣翻译对于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研究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结合一些实例来探讨"如何实现外宣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再现",并提出需要遵循的三大原则,即信息对等原则、以创补失原则与文化保留原则。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20.
理论联系实际是翻译教学的根本途径,要在翻译理论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激发教学对象的兴趣,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各种不同的翻译理论。释道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系统讨论翻译的第一人,本文对其"五失本,三不易"作了重新解读并以课堂教学为案例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翻译理论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