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引我走进了一个美不胜收的世界,诗帮我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同学说,我因诗而变得气质非凡;我要说,我因诗而变得幸福不已。常常在李白、杜  相似文献   

2.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给他的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在一首诗中写道:“功夫在诗外”,意指学习做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把工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写实和夸张两方面论证了数字在诗词中的运用,并结合丰富的诗词例句分析了数字在诗词中体现的诗的意境、诗的形象、诗的美感及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委婉、含蓄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案例一】《江畔独步寻花》师 :读了诗 ,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生 :诗中的“花”是什么花?师 :嗯!诗中的“花”是什么花?请大家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诗。(学生读诗、研诗、猜诗 ,有的还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生 :有桃花、李花……生 :还有水仙花……师 :诗中写的花可能有水仙花吗?读读诗句想一想。生 :没有。因为诗中所写的花“千朵万朵压枝低” ,水仙花是草本植物 ,不可能“压枝低”。师 :确实如此 ,诗中的花还可能是什么?生 :桂花。生 :对 ,桂花!可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中看出来。师 :你能将这两句诗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吗?…  相似文献   

5.
张华  周世玲 《吉林教育》2000,(12):20-20
在现代教育中,诗教被引入课堂成为一种教学艺术手段。诗教的形式也更加多样,除了古今诗词的运用,歌曲、散文、童谣、谜语等也成为诗教的变形。诗教艺术技巧的主要特点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去想象和构思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同时还要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中学地理教材中许多知识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融情与景、意与境于一体,  相似文献   

6.
在词和时间的边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关于诗的探索的 ,也是有关存在的。在语言和词语中寻找家园 ,在时间中寻找本质 ,在我们现实的边缘寻找真实。无论那一种寻找 ,都是我们特有的独立姿态。一首诗的诞生是一种发现和命名 ,它的诞生也是世界的诞生 ,是“自我”诞生。所以 ,诗唯其发现才是正道 ,这是诗之所在 ,存在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陆游提出并阐释的“诗外功夫”一说,对于诗创作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诗外功夫”大抵指作家心灵修养和生活实践两个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诗外功夫”引申理解:“诗穷而后工”;“情真景真,其词必工”;自然天成为工。  相似文献   

8.
试论故事诗在汉魏六朝发展中的衰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中心完整叙述的故事情节和具有原型本事的特点是故事诗的主要特征。这种诗体在《诗经》中渐成其形后,又于秦汉两代借乐府达到了成熟以来的第一个高峰。但紧接的汉魏六朝时期,故事诗中的可掂之作,似乎除了蔡琰的文人故事诗《悲愤诗》和北朝民间故事诗《木兰诗》之外,便枯寂无声了。  相似文献   

9.
一、诗禅相通在审美元好问有诗曰:“诗为禅客添花锦,律为诗家切五刀”。诗禅相通,早为前人所识。二者相通,而实质则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这种渗透主要表现为:创作上,以禅入诗,把禅典禅理禅趣引人诗中,丰富了诗歌内容,理论上,以排论诗,认为学诸如参禅,强调妙悟。诗、禅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为文学一为宗教,二者何以能够相通?这是由洋的本质特点决定的。中国禅宗有宗教的包装,而且也确乎是某种宗教经验,然而其本质却是美学。李泽原指出: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审美;中国哲学思想的道路不是由认识道德到宗教…  相似文献   

10.
诗可以言志,也可以抒情。可以咏物,也可以咏人。那么,我们要欣赏的就是一首咏美人的诗,这首诗出自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拜伦之手,非常地脍炙人口。 说它是首咏美人诗,不单是指诗里描绘的是位美人,这首诗的旋律、节奏及各方面都体现出美感,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优美之处。 (一)美的格律(阅读中的美感) 1.这首诗基本上都使用抑扬格(iambus)的格律形式,即由一个轻音节和一个重音节构成  相似文献   

11.
公共汽车总在绝望时开来。这是早年间读过的一首诗。 事隔多年,那首诗是谁写的,写了些什么,一点儿也记不得了。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阅读》2008,(10):7-7
公共汽车总在绝望时开来。这是早年间读过的一首诗。 事隔多年,那首诗是谁写的,写了些什么,一点儿也记不得了。  相似文献   

13.
中华古称诗国,历来注重诗教。当代师范院校应继承和发扬中华诗教这种优良的文化传统,努力发掘中华诗词中所蕴蓄的巨大育人潜能,并在充分认清自己所处的优势地位的基础上制定出组建诗教机构、成立诗教团体等实施方略,从而在创新的原则下大力发展诗词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海边     
高山下,大海边,有一座可爱的乐园,夕阳映照着海滩,两行脚印一深一浅。一条直线,一条曲线,向前延伸好远好远,牵着他和妈妈的笑声,系着辽阔的海和天。他向大海献出纯真,大海馈赠妈妈一片蔚蓝,他像那欢跳的海浪,妈妈是平静的海滩。诗离不开想像。本诗是诗人刘崇善慕名去浙江岱山“铁板沙”海滨游览后所作,但诗人在诗里却没有描写“铁板沙”景物的奇特,而是从海滩散步、嬉戏这一角度,以丰富的想像,表现了母子之间的情爱,升华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个主题。我们写以人物为主的文章,常常从仪态、动作刻画人物的性格,诗也可以这么写。如本诗从“脚…  相似文献   

15.
名家点评汪国真说——林卓宇的诗是有一定深度的;把诗写得有深度,这不简单。这不但需要有诗才,还需要有思想。缺少思想和深度的诗人,不会是大诗人。这方面,年少的林卓宇表现了较好的潜质。  相似文献   

16.
<正>诗歌文本的思想感情层隐藏最深,诗人借助诗歌语言,通过建立朦胧而丰富的审美意境来得以显露复杂而朦胧的情感。自古以来,中国古典诗歌就有"诗无达志"、"诗无达诂"之说,就是到了今天,现代派诗包括本世纪20年代中期的象征派诗,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的现代派诗,40年代后期的九叶派诗,50年代至60年代的台湾现代诗,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在诗歌解读过程中都一个突出现象,就是诗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往往因读者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审美经  相似文献   

17.
功夫在诗外     
这句话,出自南宋的陆游,原诗是这样的:“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yu》/《剑南诗稿》卷七十八)这是陆游在山阴(即今之绍兴),给他儿子陆yu写的一首诗,时为公元1208年(南宋嘉定元年),他84岁,很快他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因此,将这首诗视作诗人的一份文学遗嘱,也无妨。但这句诗要是诠释的话,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正宗的,陆游认为:一个作家,所写作品的好坏高下,…  相似文献   

18.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模糊语言,一首好诗总是意蕴深长,境界开阔,诗的物象与意象是完美有机统一的。诗歌作为生活的反映,是一种含蓄的美,中国诗歌不同西方诗歌大概也在这一点上。中国诗歌内容含蓄语言模糊,然而却意在笔端,味在其中。诗中大量运用模糊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其是一个模糊的金字塔。在这模糊的金字塔中,模糊数字犹若一朵奇葩;这种现象在中国诗歌的典盛时期唐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诗作者在创作中有意或无意地渗入模糊数字,使诗显得不同凡响,别开生面,诗中模糊数字的渗入为诗的创作繁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就是在今天,我们也想见…  相似文献   

19.
诗歌,从名称来看,讲到"诗",就一定有"歌"。诗的发展向来与音乐密不可分。"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诗与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音乐与诗是相融相通的。写出一句诗有一定的节拍,整  相似文献   

20.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说过: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含义是说,即使有写诗的基础,也不一定会写诗;诗言志,只有有了诗外的功夫,才有源头活水,才有永不枯竭的灵感,诗的意境才会脱颖而出,才能写出好诗。在家庭教育中也包含着相同的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