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汉雄 《语文天地》2011,(15):52-54
小说中的人物肖像(外貌)是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因此肖像描写是凸显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鲁迅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是典范,表现在如下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肖像描写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揭示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揭露社会本质等。本文以闰土、孔乙己和祥林嫂为例,来谈谈鲁迅小说中肖像描写揭露社会本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古典小说往往比较重视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比较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刻画,而较少去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而鲁迅先生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了继续使用传统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也更多地去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揭示人物当前的一种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4.
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鲁迅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鲁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他刻画人物力求写“形”传“神”,“神情毕肖”。古人有“作画形易而神难”之说,“神似”是比“形似”更高的艺术追求。鲁迅曾深有体会地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相似文献   

5.
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鲁迅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鲁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  相似文献   

6.
和叙事、写人、抒情一样,景物描写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是,有些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不是平平淡淡,毫无特色,就是可有可无,沦为点缀,这不仅无助于作品的情节发展,甚至会大大削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曾提出“体物为妙,功在密附”的要求,其意是描写景物,要想极尽其妙,功夫在于“密附”,即以贴切的语言,如实地显示景物的特点,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8.
细节描写 ,尽管不是构成作品的主干 ,而只是参天大树上的一枝一叶 ,但它却可以使人物性格更为丰满 ,使主题更为深刻。它所产生的艺术分量 ,往往会起到小小秤砣压千斤的作用。鲁迅小说非常善于通过各方面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并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本文分别从语言、外貌、心理、环境和动作等几方面分析、探讨了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9.
礼仪教学形神兼备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礼仪教学中形神兼备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师首先做到礼仪知识的形神兼备,即礼仪理论明确,礼仪内容丰富,礼仪操作规范等方面;学生在礼仪知识的支撑下,产生浓厚兴趣,自愿实现礼仪的内化;培养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所学的礼仪知识活学活用,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礼仪知识形神兼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关于农民题材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精神世界极具深刻性:如《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风波》中的村人们,都在封建制度的摧残下变得麻木愚昧以至于呆滞;同时,还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1.
鲁迅从不为描写景物而描写景物 ,他的小说的自然景物描写一方面符合自然真实的原则 ,鲜明地体现出作家的情感色彩 ,另一方面具有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 ,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协调 ,同时 ,其自然景物也蕴积着很浓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武自强 《甘肃教育》2009,(24):61-61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塑造人物的方法之一是肖像描写,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包括服饰描写)。学生学习肖像描写的手法时,不能只看到人物自然属性的一面(这个人是什么样),还必须进一步看到人物社会属性的一面(这个人为何有这个样子),这样学生才能更进一步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所达到的思想深度,足前所未有的。它对于劳动人民和下层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是与众不同的,他不是着重于叙述他们如何贫困,而往往把他的笔伸向人物的灵魂。罗丹曾说过:“只要注意一个人的脸,就能了解这个人的灵魂。”因此,我们在读鲁迅的小说时,不妨读读小说中所描绘的那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的景物描写主要采用的是白描写法。以描写明月和白雪等景物为主,其目的是为了抒情,为了写人;其作用是为了突出主题,深化人物性格;其特色是以少胜多,蓄意无尽。  相似文献   

15.
雪在平常人的眼里,它就是雪,没有什么两样,可是鲁迅先生却给我们展示了不同地方不同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上有一种文体叫散文,其主体特征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度,随意变化;所谓“神聚”(或“神不散”),主要是指从散文立意来说,即其所表达主题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多变,无不为表达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17.
对国民性进行批判,是鲁迅贯穿其一生的文学主题。对社会人情心理进行洞幽烛微的描写,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小说中的人情心理描写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原型:变色龙原型、隔膜原型、看客原型。每个原型都有自己的特质。鲁迅对它们的批判对当下也有着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的散文创作越来越走向主体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在这种趋势下,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者在处理主体感受与客观生活内容的关系时,不再囿于追求主客体的融合,形成形神兼备的意境,这种对传统审美观念的悖离,在具体的散文作品中体现为对生活的“形”的淡化和疏离,即不是把主体感受融于对生活的具体生动的描绘(画面式的描绘),而是主体感受的直接渲泄,从而使散文获得了新的美质。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其小说创作上借鉴了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人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的高校审美教育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崇高历史使命。面对新时代新形势,高校审美教育需要加强审美教育的理论研究,形成审美教育的“整体观”;推动审美教育的课程改革,创新审美教育模式;传承中华美育文化,打造审美教育的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