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读《屈原列传》一文,发现它正面写屈原的文字并不多,倒是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来写楚国的历史和与屈原有关的一些人,正如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中所说的,《屈原列传》"通篇多用虚笔"。究其虚笔写屈原之处,共有六个方面,试分述之。其一,以上官衬其正。上官大夫是与屈原"同列"的官员,因争宠而嫉妒屈原的才能,于  相似文献   

2.
刘晓峰 《语文知识》2002,(10):50-50,F004
一、惠王、武王、昭王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对其中涉及的“惠王”“秦昭王”,人教版中语教材编者仅对前者简略注曰:“秦惠王。”一般读者对这两位国君的有关情况不甚了解,因而影响了对课文相关情节的理解。 实际上,秦惠王与秦昭王谥号的全称分别  相似文献   

3.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他用自己的生命熔铸的不朽诗篇,昭示了光明的理想。为了丰富屈原的伟大形象,这里用翔实的史料,明证屈原遭谗被疏的复杂性,希望当今史学家能根据历史的轨辙,增删《屈原列传》,以求证历史的本源。  相似文献   

4.
从《屈原列传》看屈原是一个文学形象,《史记》塑造了一系列动人的艺术形象。不是屈原创造了屈原的故事,而是局原的故事创造了屈原。  相似文献   

5.
一、自主探究。挖掘屈原的爱国精神。 1、读文章前,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①屈原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②传记中如何展示屈原的文学才华?③屈原一生的遭遇分哪几个阶段?如何概括?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编者对“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如此注释:“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此解.乍看似通,但揆情度理.便颇感蹊跷:对屈原,“王甚任之”,上官大夫想公然抢夺,他没有胆量,此其一;“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同朝为官,看见便抢,太没有风度.此其二:“屈平属草稿未定”,仅是草稿.尚需改动.抢了没有作用.此其三。即此三点.便可看出.起草宪令是楚王交给屈原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陈小琴 《现代语文》2005,(10):11-11
"夺"与"与" 人教版高中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编者对"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如此注释:"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屈原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课本虽几经修订,注释亦反复校正,然而纰漏仍旧存在。笔者对该篇注释考辨如下: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语六册《屈原列传》中,对“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的注释为:“[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与该教材配套发行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该句的翻译为:“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9,(87):11-12
本文悲叹楚王的昏庸亡国,感慨屈原的出类拔萃遭馋和赞颂其高尚人格,揭批上官无耻的嫉妒和感慨郑袖的祸国。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高语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教材下注“夺”为“强取”;“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强取,屈平不给。”  相似文献   

12.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苏轼的在《贾谊论》中的开篇之句道尽了自古英才的窘境,也叹尽了自古英才的无奈。本应是九天鸾凤于远空,却被迫伏窜草丛,鸱枭竟自在翱翔;不才之人尊贵显赫,阿谀奉承之辈得志猖狂!而贾谊呢?着一袭青衣,伴辘辘车轮,远离了心中的伊甸园,远离了本想大展抱负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昨梦芳洲采白藏.归期且喜故园春。(钱起《送褚大落第东归》) 有的诗题点明送别之意,诗中出现“白蒴洲”这个地点。如: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正本清源指出:后人对《屈原列传》和《离骚》的误解,皆因传中司马迁的两段谈论和其中有错简.第二段议论“虽放流”至“岂足福哉”,宜移置“顷襄王恕而迁之”下.放流即顷襄迁之.君和悟皆指顷襄.“怀王不悟”,乃司马迁叹语;《离骚》作“哲王不悟”.疏、绌、放流、迁,皆同义词.屈原初放汉北,《抽思》“有鸟自南,来集汉北”可证.第一段议论说作《离骚》的原因和评价.不言《抽思》,是因其内容都在《离骚》中.第二段议论,则明示《离骚》作期和主要内容.《离骚》是屈原回顾其两次放逐的郁抑,抒发其毕生依恋君国,愤俗嫉邪情怀的杰作.屈原历仕怀、襄二王.过去以《离骚》作于怀王世;忽视顷襄王朝政局和屈原及其作品的关联;都应纠正.  相似文献   

16.
屈原,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他那坎坷的人生经历,卓越的政治才能,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特别是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曾使多少炎黄子孙热血沸腾。司马迁以其史学家的锐利、文学家的文笔、尤其是以一颗同样伟大而高尚的心灵去发现他,去发掘他,去为他立传,去寄托自己的激愤和哀怨之情。所以《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两位伟人的对话,它展示的是两个伟人的胸襟和情怀。  相似文献   

17.
纵观近年的中考、高考作文试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试题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灵活,它要求作者摈弃条条框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露自己的人格世界。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学生习作一般都从模仿开始,然而,现在学生作文中严重存在的雷同化现象以及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严重萎缩,不能不说与片面强调模仿有很大关系。有人是“依葫芦画瓢”,以模仿得“像”为目标;也有人是活用别人的方法而不为别人的方法所拘,斟酌损益,取长去短,创立自己的方法。我们提倡的是后一种模仿。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迈出第一步后,紧接着就要创造,创造才是写作的真正目标。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归纳出了以下几点作文创新教学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用考证、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指出《屈原列传》一文在记载屈原生平事迹和反映当时历史背景时存在的疑难和失误,以期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将《屈原列传》记事的疑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叙事紊乱,次第颠倒。二是交代不明,背景不清。三是情理不合,事理不明。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一段评述的话写得十分优美,教材中是这样断句的:“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相似文献   

20.
陈海燕 《学周刊C版》2011,(10):207-208
在讲授《屈原列传》一文时,笔者感到单单围绕文言常识就文章讲文章不免有些枯燥乏味.经过一番揣摩思索与课堂实践.发现如果在讲解课文时拓展链接一些与文章有关的课外知识.就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课堂更加活泼有味。现结合文章内容将链接知识整理成文以供广大同仁参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