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物化的友谊     
基层通讯员跑报社,找的是编辑,为的是稿子。从沟通联系熟悉下情来讲,这种见面是必要的,从了解报纸吃透版面来讲,这类交谈是有益的。不少人都是重视这友谊的。友谊,有时候便免不了有所“表示”,略作酬谢,稍留馈赠,一次不拒,二次更重。到了这一步,稿友便成了“债主”,留下几篇稿子欣然而去;苦了编辑,巧装打扮推将“出笼”。即使质量低些,无甚可取,由于编辑的殷勤照应,终于挤上了珍贵的版面。  相似文献   

2.
关于“编辑是什么”的演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们是很挑剔的,因为不到十四年前我就在这个教室里以挑剔的眼光来审视老师的讲课,因此我还真有一点儿怯场;怯场的另外一个原因,从这里毕业到湖北人民出版社做了不到十四年编辑工作,也混到了一个编审的职位,但到这里来和大家谈编辑是什么,也还是觉得底气不足,或许是胡说八道。因为,编辑是什么,说不清,有所谓编辑学也不曾说清楚过,我也是欲说还休,姑且从自己的感受来谈一谈。 一、编辑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 据云有心人在京沪穗深做过一个“职业社会地位”调查,调查显示科学家、政府官员、教师名列前三位。我有一位编辑同行,是学林出版社的社长,曾是赵景深“文革”前的研究生,他对我说:“编辑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我同意他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我做编辑工作的时间不太长,五十年代末在高等学校工作时兼办过校刊,后来又在省报主持过文教稿件和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七十年代初移位于出版部门,主持文艺出版物的编审事宜。我干过责任编辑,但更多的是做编辑环节中的复审、决审工作。我和做编辑工作的同志们一样,有许多这样那样的职业感受和体会,这里我只想谈一点,就是“编辑要勤于笔耕”。作家搞创作是“笔耕”,秘书撰文稿是“笔耕”,画家泼墨缀红是“笔耕”,书法家染翰挥毫也是“笔耕”。大凡以“摇笔杆子”出产品的,都可称之为“笔耕”。著名作家孙犁说过:“我青年时,初登文域,编辑与写作,即同时进行。深知创作之苦,也深知编  相似文献   

4.
我开始从事编辑工作的时候,颇有“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气概,一位老编辑套用一句俗语指点我:“红笔人人会握,巧妙各有不同。”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当过编辑、记者,办过几种刊物,下放劳动过,十年前又回到编辑岗位上。随着经历渐多,这句话在脑海里越刻越深,我又屡次把它转赠给编辑新手。这句话容易讲,但要真正领会它的丰富内涵,还得有  相似文献   

5.
当一篇文稿被采用后,我心中甭提有多么高兴了。快慰之余,我常常手捧铅印的作品,仔细与原稿逐段逐句逐字进行对照。对照原稿,一种“换位心理”油然而生:假若我是编辑,将如何处理此稿?于是,我努力查找自己写稿的不足之处,认真寻觅编辑改动过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弄清编辑作出如此改动的真正原因;从用词的选择,句子的润色,到段落层次的调整,标题的制作、更换……总之,凡所变动之处都在仔细探寻编辑的匠心之妙! 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过那些为人作嫁妆的编辑为“理发员”,说是群众来稿的“乱发”,在他们手里,几番删改,几经增减,修得面目一新,理得人爱看、耐看。只有在这时,我才真正感受到那些手当梳子,笔作推剪的“理发员”,浇洒在我“乱发”上的辛勤汗水。  相似文献   

6.
过了若许年编辑生活,每每念及理它几条,一提笔,又觉茫然。无奈,只好想到一点写一点,絮絮叨叨,难免罗嗦,故名“絮笔”。是为序。“老爷”与“黄牛”有人常贬称编辑为“老爷”,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我所看到的编辑,多数并非老爷,而是“黄牛”。但是,尽管如此,对于一个编辑人员来说,也仍然需要注意是当“编辑老爷”还是当“编辑  相似文献   

7.
孙晓青,解放军报总编辑,少将。文革动乱期间在云南插过队、当过兵,1977年调到解放军报社,历任版面编辑、体育记者、总编室副主任、时事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在任副总编辑期间,还在南疆军区任过2年多副政委,曾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多个新闻奖项。我与孙晓青总编的初次见面,是今年初在新华社召开的首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那天大会后,紧接着举办了“中国传媒科技高峰论坛”,先后有7位院士、专家作了长达近3个小时的专题讲演,孙总编自始至终、全神贯注地坐在下面聆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的访谈就是从那次“高峰论坛”开始的。  相似文献   

8.
我在出版社做过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办主任 ,后来担任社领导 ,也主抓编辑部门工作。在抓编辑工作的实践中 ,有过成功的喜悦 ,也吞过失误的苦果。对于总编办工作的重要性 ,有着切身的体验。现概括为“地位、作用、职能”六个字 ,谈谈我的体会。   一、总编办在出版社的地位  我认为 ,总编办在出版社处于“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位置。它的任务是 ,为达到编辑工作目标 ,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工作。它是出版社的一个重要管理部门 ,在出版社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我所知 ,有的出版社曾经撤销过总编办 ,但不久又恢复总编办的建制…  相似文献   

9.
我初学写报道,见报的第一篇由于誊抄时疏忽,弄错了被报道对象的姓名,多亏编辑打来电话核实,不然就“难产”了。去年9月初,新战士林楚红不慎右腿摔成粉碎性骨折。连队干部战士给他端饭洗衣,端屎端尿,照顾无微不至。林楚红很受感动,委托战友买来一条红塔山香烟和两包高档茶叶,酬谢连长李逢春。连长不仅没收,还帮他把“礼物”退回商店。后来,林楚红几次以“礼”感谢都吃了“闭门羹”,最后脑筋终于开了窍,懂得了战友之间的深情不是能用金钱买来的道理。针对这个素材,我写了一篇《战友深情不含金》的稿件。抄写时,由于我粗心大意…  相似文献   

10.
“编辑”一词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编辑”应包括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版式设计等全过程。由于其中的编辑加工是编辑工作的主要环节,因此狭义的“编辑”常指编辑加工这道工序。当然“编辑”一词也用来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对“编辑”或“编辑加工”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议论: 有人说:“报刊上的文章都是作者写的,编辑只不过把它们收集起来,排个次序,改改错别字,勿需多大学问,一剪一瓶(浆糊)足矣!”有的作者在来稿的附言中则婉言说明:“我的稿子已反复修改过,还请某专家、教授审阅过,请编辑同志放心。”有的则干脆声明“文责自负,请勿删改”。  相似文献   

11.
《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的“口述实录”版,从一个只能容纳1200字的小栏目演变成为今天的一个很受读者关注的版面,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幸作为编辑与栏目一起成长,并且,通过这个从栏目到版面的培养和建设的过程,我在业务上也开始逐渐成熟。回顾这个过程,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总结。一、创办“口过实录”栏目最初的缘起《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第10版“人在旅途”开办“D述实录”栏目是在1997年的5月底。当时主持这个版面的编辑是我的同事陈国华,我在“前沿新知”版作编辑、记者。在1996年7月1…  相似文献   

12.
房东     
当记者,常是四方奔走,客舍为家。多少次,暮投山村,夜宿农舍,使我结识了不少“房东”.其中,大多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并不是我笔下的新闻人物,甚至顾不上了解他们的姓名、经历;我是他们家中一个匆匆的过客,不曾对他们有任何的酬谢和报答。时光流逝。过去采访中经历过的某些热火朝天的场面,在流光的冲刷下逐渐褪色了;有些曾经名扬一时的人物,在记忆中逐渐淡漠了。但是,我却常  相似文献   

13.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邹恩润,江西宗江人。是我国杰出的政论家、新闻记者、出版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家。他的编辑实践和有关编辑工作的论述,是一份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优秀遗产。韬奋于1944年写《患难余生记》时说,他“差不多出了学校就踏上编辑之路”。1937年9月20日,他为上海的《立报》写的一篇《同道相知》的文章中也说:“时光过得真快,我这后生小子,不自觉地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这是韬奋对自己的编辑生涯最简明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原冀鲁豫军区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开头就问我离休前是什么职务,我说当编辑(因为离休前的副主编江没有正式下命令)。他忽地一怔说:“啊!怎么了,咱在冀鲁豫时你就是编辑,一直到现在未动呀!?”我说:“是啊,当编辑已经几十年了。”“你真有瘾,要我早不干了!”反过来他又说:“像你这样四五十年职务一直未动,一个劲地当编辑的,恐怕全国新闻战线也少有。”说到“瘾”,那真算是靠“瘾”,使我爱上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如果再具体点说,这一行,就是“民兵”──民兵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确,参加革命工作50多年来,我除做过…  相似文献   

15.
我喜欢“爬格子”,自然多与舞文弄墨者一起切磋技艺,研究作文之道,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有的同志文章写好后不愿修改,草草邮走。等待编辑给修改。这种态度很不足取。我在某报社帮助工作过,体验了一段“编辑”生活。文章一经编辑之手,一般会增色不少。但有些东西编辑是不能随意改动的。比如引用的数据、  相似文献   

16.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这是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早已明确了的。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它是举足轻重,决定性的因素。因为编辑工作是图书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之一。宋木文同志说过,“我看领导班子有多高水平,编辑队伍有什么样的素质,就有什么样的出书质量。”那么,处在“中心环节”地位的编辑队伍的情况怎样呢?大家都知道,近些年来,出版社发展过猛,编辑队伍增长过快,加之,一些老编辑退休,从业务水平来说,有些青黄不接。另外,近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加之教育的失误、管理不善,使得有些出版单位在紧要  相似文献   

17.
“现在登篇稿子没有关系可真难啊!”很多通讯员发出如此的感叹。然而,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业余报道员只要写出高质量的稿子,并非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编辑同志是认稿不认人的。我是刚步入报道行列不久的业余报道员,也曾怨过编辑为  相似文献   

18.
绿叶情     
在我“爬格子”的崎岖山径上,有几位难忘的老师,是他们携领着我,搀扶着我,让我探访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幽境,领略过“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胜景,见识过“日暮长河盘大漠”的壮观。在这几位老师中,最难忘的一位是现任河南日报理论处副处长的孙传恒同志。这要从八、九年前说起。那是1981年8月24日,孙传恒同志作为省报政治性杂文专栏“小论丛”的编辑,巡回到各地和该栏作者见面。他住在信阳地委二招打电话约我去聊聊。在这之前,我们尚  相似文献   

19.
干了三十多年新闻工作,做过记者,当过编辑,许多年间还是采编合一,如果说有什么体会的话,我觉得当编辑应抓好三个“五”,即当“三五”牌的编辑。 一、编辑工作应把好五个“关”: 第一,要把好政治关。把好政治关是新闻编辑的首要任务,新闻工作要正确引导舆论,必须讲政治,  相似文献   

20.
报道失实的原因很多,其中多数是由于作者采访不深入或弄虚作假而造成的。但也有一些是属于编辑的责任。下面从我采写的见报稿件中举出两例,供编辑同志参考。(一)我曾写过一条某学院举办干部训练班的消息。因得到报道线索时训练班早已开学,所以我找了一个新闻根据:“训练班昨天上了《农田防护林学》第一课”。但稿件见报时编辑却把《农田防护林学》几个字删去了,标题也改成了“训练班昨天上课”。结果,这条消息由于编辑删改不当而造成了失实。(二)我在一篇稿件中提到了“中国林学会林业教育学会”,这本来是一个学会组织的全称。但编辑在改稿时却在中间加了一个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