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立文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华和合文化的研究。他在1988年冬完成《新人学导论——中国传统人学的省察》一书的写作后,便开始思考、酝酿和合学的理论建构。1990年在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9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张立文教授对宋明理学又作了新的探索,开始提出了和合学的思想。所谓和合的“和”是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融合、合作,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生命、新事物的总和。…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从文化视角看,它是和合文化的结晶和新的发展。一、一国两制,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这是和合文化的精要之一。“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的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和合学概论》张立文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上卷第71页)。在古人眼里,一个“和”字,提携着中华民族文化之纲,历来将它作为…  相似文献   

3.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核心。在思考中国现代价值观问题的时候。不仅考虑价值观的现状,也考虑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或价值系统作为支撑,更考虑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特别是价值观或价值系统方面的贡献,那么和合的重要性及其地位将更加突出。因此,传统和合思想需要承接,更需要发展与突破。 一、传统和合思想的现代承接与突破 中国文化在近现代受到全面的冲击,传统的和合精神在总体上也曾被遗忘、曲解与否定。但是,和合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普遍性原理和最高的价值原则,是不会被湮没的。因而,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的文化战略的构想──和合学概论自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的文化战略的构想──和合学概论自序张立文现代中国文化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一是人类共同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间)的挑战;二是西方文化的挑战;三是现代化的挑战。回应此三大挑战的最佳、最优化的文化选择,便是和合学...  相似文献   

5.
著名企业家、成都恩威集团总裁薛永新先生不只在创办企业方面获得很大的成功,而且还认真进行理论研究,探索企业管理理论。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道·无为》一书,就是薛先生多年进行探索的结晶。《大道·无为》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讲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下篇讲佛学思想与人生经营,共12章。此书有作者自己独特的心得和见解,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值得专业工作者和企业家们研读。我认为《大道·无为》一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对道、佛思想作出新的诠释,观点新颖,立意创新。在如何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方面,至今仍存在着…  相似文献   

6.
六朝时期,士林中流行一种雅器,名曰尘尾。这一微小之物,凝聚了六朝的绮丽与辉煌,昭示着士人的倜傥和风流,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可惜明季以前,学林中人很少予以关注。有清学术发达。乾嘉之际,著名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率先揭示了尘尾与六朝清谈文化之关系①。至民国时代,王伊同先生在《五朝门第》②第八章的两篇附录里,对有关尘尾的史料加以梳理,并略作阐发。嗣后,贺昌群先生作《世说新语札记》③(简称贺文)。此文从六朝之文化背景出发,结合东瀛之实物遗存与我国石窟之造像以及壁画之摹绘,初步考察了尘尾的形制特点与日常功用,十分引人入胜。八十年代初,白化大先生著文(简称白文)向文史爱好者介绍尘尾④,详明而严谨,亦足资研究者借鉴。本文之作,实缘于谐家之启迪。  相似文献   

7.
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五帝时代就已萌芽。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家训文化也逐步走向成熟和繁荣。从隋唐时期的《颜氏家训》、《帝范》发展到宋以后的《袁氏家范》以及范仲淹的《义庄规矩》、陆游的《放翁家训》、朱熹的《朱子家训》、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和曾国藩的《曾国藩教子书》等等。这些《家训》瑰宝,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重绚丽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张勇 《华夏文化》2004,(4):31-33
柏拉图和孔子是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时代相近的两位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及教育活动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和东方的教育传统。本文通过代表两人思想的重要著作《理想国》和《论语》以管窥东西方的教育传统,与今天全面和谐的教育要求相共鸣。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问题,引起学界的重视。费老说,“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许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最近,许多文章中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包括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11月7日)  相似文献   

10.
关於“天人合一”的讨论1991年8月,《中国文化)}第4期转刊了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的最後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文中,宾四先生对“天人合一”这一古老命题有了全新的“澈悟”,认为“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相似文献   

11.
人每时每刻都浸淫在传统之中,但传统对现存的每个人的“启示”却大不一样,或咀嚼有味,或“日用不知”,或反叛有加;而人类的文化活动实际就是顺应时代潮流,重新演绎传统,焕发新的生命。近读薛永新先生著的《大道·无为》,清新且活力之气扑面而来,作者身为企业家,商海搏战,却关注传统真义,并运用心得体会于日常生活与商战之中,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事准则,别开生面。本人由于工作需要,常流连于佛学的汪洋中,故从佛学文化角度谈谈《大道·无为》的读后感。一、转出世之学为入世之学众所周知,儒、释、道三大中国文化传统各有…  相似文献   

12.
"黄河"作为集体记忆与民族文化符号,在参与影像叙事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东流去》以河流符号与地理空间进行历史事件的灾难叙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家国集体记忆的升华。《黄土地》中"黄河"成为积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文明的内在价值符号。《黄河绝恋》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故事,建构了历史语境中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空间。《百鸟朝凤》将故事设置在黄河岸边传统农耕文明的地理范畴,凸显了故事中的艺术性、民族性与现代性。"以家喻国、家国同构"的创作理念是《黄河喜事》的最大特点,影像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观念、文化记忆和价值理念的总结与提炼。这五部影视剧在叙事话语层面实现了民族文化符号与集体记忆的融合;在叙事主题层面实现黄河故事与家国书写的融合;在叙事结构层面实现了叙事话语与时代需求的融合,完成了民族文化符号视野下黄河记忆与影像话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郭预衡先生的《中国散史》,仅就体例而言,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似乎与传统的学史并无二致。但细味其形式与底蕴,其体例神似司马迁《史记》,其笔法深得鲁迅韵致。通观全书,尤能见出先生的学养、识见和功力。兹以先生所叙清初学变迁而论列之。  相似文献   

14.
近日在我的书案上,始终置放著一部多卷本的大书,它像磁石般地吸引著我,几乎欲罢不能,因此每在料理急务之馀,或在夜深人静之际,断续展读终卷。这就是历史学家戴逸教授主编的《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全书分9卷,计有《导言》、《政治》、《军事》、《边疆民族》、《经济》。《农民》、《社会》、《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戴先生自己撰写了《导言》卷和《军事》卷,其它各卷也都是与所涉内容研究有素的专家来承担。整个丛书,以二百数十万言的篇幅,对18世纪的中国历史展开全景式的论述,它以当时的中国为焦点,并将其置于世…  相似文献   

15.
天地和合,万物共生,“和合”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追求和平、和谐、和睦的精神,在此影响下“和合神”信仰在民间诞生。“和合神”自古以来在中国民间受到广泛的尊崇,其家族庞大:一是宋时信仰广泛的万回;二是僧人寒山、拾得;三是信仰范围较小的“和合神”,如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和丈夫冯宝,《和合宝卷》中的路遥和马力;四是神话传说或道教文献中的“和合神将”。其信仰内涵也随着身份的不同而不同,有家人团圆、姻缘美满、发财利市等方面。至雍正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和合神”受到官方认可,定于一尊。这四类“和合神”身份虽复杂多样,但都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来回转换,最后由民间神祇上升为官方正神。  相似文献   

16.
刘复生 《中国文化》2004,(21):172-184
近读《中国文化》第十六、十七期合刊所载“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戴执礼《<蒙文通文集>理学部分质疑》(以下称《质疑》)一文,不禁令人惶惑。在学术界享誉声望的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的理学功底竟然那样“浅陋”,犯下了如《质疑》所听说的一系列“错误”,何其与蒙先生曾言“自得之深者厥唯理学”相径庭若是?细检蒙先生书校读,实见《质疑》于蒙先生的理学思想实多未能了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葛荣晋先生所撰著的《儒道智慧与当代社会》一书已由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计18章、32万字,是当今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运用的上乘佳作之一。展读书稿,启人睿智,新意频现,发人深省。全书的字里行间,浸透着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在揭示儒道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全书融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应用性为一体,令人百读不厌,兴趣盎然。创新,是全书的基本特点。概而言之,全书之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指导思想新。此书是研究传统文化的著…  相似文献   

18.
正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炎黄文化的研究日渐深入,涌现出一大批学术成果。2019年8月,高强著《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一书(以下简称《炎黄文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将炎黄文化的嬗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考察,通过梳理炎黄文化的起源、流变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厘清了炎黄文化与中华民  相似文献   

19.
<正>法国的彼得吕斯·拉米斯(Petrus Ramus也作Peter Ramus,1515—1572)是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极为重要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教育家,被认为是“笛卡尔的先驱”,20世纪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 Luhan)称他为“古登堡时代的教育先锋”。1912年,弗兰克·皮埃尔庞特·格雷威茨(Frank Pierrepont Graves)在纽约出版了一本书《彼得·拉米斯与16世纪教育改革》,足见他对于世界而言不仅仅是对欧洲和法国16世纪教育改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春天,我在新创刊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天人合一新解》(以下简称《新解》),阐述了我最近对东西文化关系的一些新的想法,大概仍然属於野狐谈禅之类。不意竟引起了很大反响(柴剑虹、向云驹等先生相告)。同时,我自己也进一步读了一些书。我并无意专门搜集这一方面的资料,资料好像是自己跃入我的眼中。一经看到,眼明心亮。我自己也有点吃惊:资料原来竟这样多呀!这些资料逼迫我进一步考虑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