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鲁迅小说研究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狂人日记》“取法”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比较明显,其实鲁迅的“取法”不仅如此。他受外国许多作家的影响,但可贵的是仍保持了鲜明的民族性,因而具有其他作家所无法企及的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2.
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创作"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据统计,在鲁迅的著作、书简、日记中涉及到的就有25个国家或民族的共计250多名外国作家。其中有不少是他所喜爱的,并作过深入研究的。可以  相似文献   

3.
果戈理是鲁迅很早接触、并对鲁迅影响最深刻的外国作家.在回忆自己早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时,鲁迅曾经说过,他从外国作家那里汲取了不少艺术营养,其中果戈理便是他“最爱看的作者”之一.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受果戈理小说的启示而创作出来的.晚年,鲁迅耗费了不少心力,翻译了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篇小说《鼻子》,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5.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川鲁迅这两部小说集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6.
论林纾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译小说”第一次向国人介绍了众多的世界作家及作品,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和艺术视野。他代表了翻译文学初期的水平,是新旧交替时代翻译文学的里程碑;另一方面,“林译小说”又是“五四”新文学时期部分作家最早借鉴的范本,当时的作家大多是通过它的诱导和媒介才开始接触外国文学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都曾有过一段嗜读林译小说的经历。林译小说打破了章回体这一传统长篇小说的唯一格式,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国人轻视外国小说的陈腐观念。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深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小说新样式——“自我小说”。鲁迅是最早创作“自我小说”的作家。他的《一件小事》,不仅符合小说的基本要求,是小说而不是散文,而又与日本“自我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实际相符,是一篇典型的“自我小说”。同时,《一件小事》发表的时间又最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自我小说”。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他写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现代作家也都著文谈外国作家,西方小说对他们的创作产生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考察、分析《药》所接受的外来影响.一、叙述的角度和叙事“时间”首先,从叙事角度来看,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不同,《药》采用的是第三人称限制叙事,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来构造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9.
1920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时曾说,“今后写还是要写的,但前途暗淡,处此境遇,也许会更陷于讽刺和诅咒罢。”诚然,作为中国现代反封建的斗士,讽刺一直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是他对付一切丑恶事(人)物的辛辣、锐利的武器。所以曾有学把鲁迅小说的总体特征总结为“讽刺的写实”。那么,鲁迅的小说是如何进行讽刺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一生是爱恨交织的一生。他痛心于国人的“瞒和骗”,批判他们麻木地追求“圆满”;但同时,他深爱着我们这个民族,他不愿看到国人悲苦的命运和民族前途的灰暗。因此,他在小说创作中有时使用“曲笔”去添加“圆满”。鲁迅对待“圆满”的矛盾心态,形成了他部分小说与杂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为一个继承了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家,其小说创作的成就是不朽的。鲁迅小说创作不朽的重要原因,以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最大的意义与贡献。就是他的创作始终如一对现实的关怀与关注。  相似文献   

14.
沙汀在长期的小说创伤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定势,热衷于营造开放性的故事结局便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定势的形成,有地域文化(龙门阵文化)的影响;有大师(鲁迅、茅盾)的批评与指导;也有作家对名家(契珂夫)的学习与借鉴,这一定势的形成,使他的小说超越了它所描写的“范围的狭小”而具有广阔的意义空间,使他的小说的发展频频突转,因其结局而给阅读者一种“惊奇”之感。  相似文献   

15.
近代狭邪小说上承古代“世情”、“人情”小说叙事传统,下启民初言情、社会小说创作,在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传递进之功。自鲁迅先生首倡狭邪小说研究以来,关于小说分期问题的争论不断:三阶段论以鲁迅先生的“三变”说为蓝本,强调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的契合度,将狭邪小说分为溢美、近真、溢恶三个阶段;在文学研究多元展开的大背景下,两期说应运而生,在综合考量小说内容、艺术风格、作家身份、传播方式等文本内外因素的基础上,认为近代狭邪小说实为前、后两期。分期上的歧见,表面看来是研究者学术视野与研究取径的不同,实则缘自于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究其根柢乃是对近代狭邪小说特质的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当代小说创作在运用形神理论方面,主要走的是肖像描写的创作道路,其表现方式有二:一是以动态的肖像描写传“神”,二是以静态的肖像描写传“神”,代表作家有鲁迅、刘心武、蒋子龙等。  相似文献   

17.
创作个性是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创性。韩东青年题材小说以其在语言、题材、文体精神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化”享誉当代文坛。他在边缘处的深度叙事、对个体经验的剖析书写、对“存在”的追问都使他的小说具有了独特的创作个性与丰富的可言说性。  相似文献   

18.
比较鲁迅和契诃夫小说中的“忧郁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在环境、人物、终极指向等方面都表现出较浓烈的“忧郁情结”。由于外在与内在的差别,他们的“忧郁情结”的程度有强有弱。“忧郁情结”与作家主体同客体的反差有关,优秀作家大多具有“忧郁情结”,它是世界学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小说创作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维的小说研究视野相当开阔,虽然他涉及小说的许多论述都并非专为小说而发,但其理论出发点或理论亮点常常落在小说上,所以他的小说理论是可以明确的,并略成系统。由《王国维遗书》中整理出他关于小说创作方面的理论,大致包括论述小说创作动机的“苦痛-解脱”说、论述小说创作态度的“忠实”说、论述小说创作储备的“阅世”说、论述小说创作任务的“描写人格”说等。  相似文献   

20.
《文学教育(上)》2010,(23):160-160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10)微山湖奖”日前在京揭晓。科伦·麦凯恩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荣膺“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大奖;另有4部“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获奖作品分别是德国作家马塞尔·巴耶尔的《卡尔滕堡》、法国作家让一马克·帕里西斯的《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