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秀娟 《天津教育》2013,(13):107-107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产生主动阅读的需求。因此,教师只有科学地指导阅读,有效地开展阅读{舌动,注重阅读延伸,才能使学生爱读、会读,读得积极主动,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目标,尽享阅读乐趣。  相似文献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入乐之着”,小学生年龄小,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兴趣是阅读的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吸取知识,吸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相反,如果学生无阅读的兴趣,不认真地阅读,再好的佳作精品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3.
津市  鲁礼木 《湖南教育》2001,(16):40-40
由分析为主转变为以阅读为主。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告知多种形式和方法。诸如范读——由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体验教师的语气和情感;初读——学生自由地读,不读错字漏字,不读破句;美读——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快读——从头读到完,语气顺畅连贯;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数学阅读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相似文献   

5.
黄新清 《广西教育》2008,(19):21-22
要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必须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所谓“阅读的有效性”,是指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当前阅读教学存在这种情况:学生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没读准,句子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未读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学生对话、交流,甚至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这样,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不得要领,泛泛而谈,阅读效率也就不会高。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呢?笔者结合一些课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周玉明 《湖南教育》2005,(19):34-34
一、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的独立性 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教材中包含艰深晦涩词语较少的课文,特别是“自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正文前面的“阅读指导”、正文后面的“知识短文”“图画说明”“注释”及课后“练习题”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静 《黑河教育》2013,(8):35-35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知启智,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明白读书是快乐的,让他们愉悦地去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师生同读  相似文献   

8.
杨雪柏 《小学语文》2013,(10):59-60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向学生推荐书目后,就很少过问了,缺少读书指导,没有阅读反馈。学生是怎么读的,读到了什么,教师没有给予重视。经过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阅读兴趣难免就逐步降低了,阅读质量也会因应付心态而打了折扣。  相似文献   

9.
郑红艳 《成才之路》2012,(16):13-13
正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语文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课堂教学毕竟有限,语文课本的容量也毕竟太小,作为语文教师应当也必须承担起指导学生阅读的责任。笔者认为要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以采取"内外结合,师生互动"的策略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不仅"乐读"而且"会读",从而迈进更为广阔的阅  相似文献   

10.
时下,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反映在“三缺”上:一是“缺席”。教师从观念上就不重视,没有把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引导学生阅读他们应该读的好书当作自己的责任,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阅读指导,甚至反对学生阅读“课外书”、“闲书”。二是“缺招”。即理念上认可阅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和不可替代性,但实际上基本处于无为状态,既不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困惑,也缺少可操作的指导方法,难以进行有思考、有具体策略、有效果的阅读指导。三是“缺品”。即重视阅读,  相似文献   

11.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数学学科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发现问题,从而引发对问题的思考却没引起我们教师的充分重视。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没有学生的独立阅读就没有疑和思,思维也就没有了依托和内容,就会出现"学而不思则罔"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读书,指导学生会读课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的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徐艳 《快乐阅读》2013,(12):18-18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阅读方法指导,还需要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学法,以写领读。这就需要教师巧妙选择教学方法,促进方法与过程的融合,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一、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多读、多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要学会制汀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教师必须切实可行地指导学生在初中三年内完成这一任务。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别人文章的方法、结构和材料的选择,学习他人的表达方式.在多读的过程中积累好的句子、修辞等。  相似文献   

14.
写作文不仅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在选材上下功夫,扩充材料的积累.为此,就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多读”,还要指导学生“会读”,即科学阅读.阅读搞好了,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写作文也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阅读方法指导,还需要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学法,以写领读。这就需要教师巧妙选择教学方法,促进方法与过程的融合,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里就强调了"读"的重要,新课标也强调了初中学生,除了学习规定的篇目外,也要求学生读大量的课外书。笔者认为,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那么学生对任何阅读也就味同嚼蜡。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有兴趣地阅读?是语文教师一直在探讨和思考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也就百花齐放,层出不穷。在这里谈谈用"对比"方式指导学生阅读,与同行和专家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数学学科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发现问题,从而引发对问题的思考却没引起我们教师的充分重视。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没有学生的独立阅读就没有疑和思,思维也就没有了依托和内容,就会出现"学而不思则罔"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读书,指导学生会读课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的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实现阅读的价值,首要因素就是有足够的资源给学生读。虽然可供学生阅读的资源何止成千上万,新课标也倡导“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但现有的必修及选修文本的涉及面毕竟是有限的,课本以外的读物,能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精彩的天地。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真正适合学生的、既有经典性又有时代性、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却很难接近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筛选和指导。学生如果可以把在必修文本学习过程中学到的阅读技巧应用于课外阅读,就可以在额外的空间挖掘到更多的精神宝藏。  相似文献   

19.
建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环境,创造适应学生发展和谐课堂,在良好的氛围中,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独特感受,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倡导阅读,批评,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批评,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超越作品,尤其不能以“标准化”的解读去代替学生的思考,去禁锢学生。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积累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要想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低年级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切实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真正让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乐",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