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随之成为课堂的导演。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学会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从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笔在此就语课堂教学怎样“设疑”,谈一些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沈燕 《考试周刊》2013,(91):41-42
<正>人的健康是指一个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而且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处于完美的状态中,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我国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  相似文献   

3.
杨斌  宋涛 《现代语文》2007,(1):51-51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读书而不疑,则只为“书蠹”。我们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做到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激疑”是有效方法之一,是更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所以凡学问上有所造诣者,总是从书中生疑,然后解疑,才有所成就。古人读书,就善于从字缝中生疑。杜甫的《古柏行》中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的诗句,沈括说它“四十围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的施行,意味着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标准。就在我们力求新课堂达新标准、以新标准创新课堂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因为太过求新而与新标准渐行渐远。因此,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恰到好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5.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经发表,就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知荣辱方能创和谐,重教化方能扬正气。我国是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泱泱大国。古人云:“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礼记》又云:“德者,本也”,而“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内涵深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使我国的历史教学步入了一个务实的阶段。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本质上就是要培养我们教师自己和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内在精神环境。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必须在历史教学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知行合一,把“八荣八耻”变成一种道德基因,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并化作具体行动,让它时刻都在影响和规范学生。  相似文献   

6.
一、"寻疑激趣"--让学生爱学启发创新 设疑是发现、设想、创新的前提.兴趣能诱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科学地诱导学生对同一事物、问题,从不同的维度思考并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娜 《山东教育》2005,(13):23-23
“该出手时就出手”,是《水浒》中草莽英雄所信奉的一句话,将其移至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在应该启发时启发,在该点拨处点拨,该“出手”时就出手。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教学也是情感教育,这个说法并不新鲜,可惜很多老师不重视它,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知识课、语言课、说理课,置学生的情感教育于不顾。但看着语文教材上一篇篇形质兼美的文章,我们怎忍心荒芜了学生的心田?老师是架起学生和教材的桥梁,如何触动学生的感情,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意义呢?一、捕捉感情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和杨振宁曾不谋而合地指出:中国学校较多强调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注重书本应试能力,中国留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是激励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明显不足,使他们在思维活跃程度、动手能力的创新上不如人家。这段话向我们道出了一个观点: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着重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主要靠课堂教学。可以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  相似文献   

10.
张晚女 《教师》2008,(2):23-23
古希腊学者曾说过:“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堵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个“火把”需要点燃,不是点滴零星的死知识,而是头脑中活的创新思维。可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最根本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改革进行到今天,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是我们在职的每位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本文探讨从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求新欲望,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它既对学生,也对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在学科中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性地教是为了创造性地学。小学音乐创新教育要求学生从音乐中学习音乐,从音乐中获得美感体验,从音乐中体现学生的审美价值情感和创新智慧价值,让孩子们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成功。而“聚焦于问,寓学于乐”对孩子们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使音乐教育能敞开自己美丽的胸怀去真诚地拥抱每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13.
14.
赵淑梅 《学子》2012,(1):36-37
在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语言学科,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这门学科知识,其必然离不开教育教学活动。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  相似文献   

15.
卞德荣 《考试周刊》2009,(40):70-70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不是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6.
几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指导下,在校领导的帮助下,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创新教育的尝试.下面我就把这些初浅的做法汇报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提出宝贵意见.一?有效激疑,有机延伸,引发创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时,我紧紧抓住老马教育小马的那句话,便对寓言文字的理解和创新教育渗透于一体,做  相似文献   

17.
【问题呈现】 案例一:《在仙台》中的“颇受优待”内涵较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解时.教师告诉他们:只要认真把课文读读,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既而教者引导交流.渐渐地似乎“理解”时.一学生又提出:“老师.我觉得.鲁迅在仙台吃着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住处蚊子又很多,根本说不上什么优待。”此刻,老师有些不耐烦了.生气地说:“这是你的看法!其他同学都认为是优待。”那学生满脸通红.委屈地低下了头。  相似文献   

18.
周志良 《教学随笔》2007,(10):35-36
临下课时都德小说《最后一课》的教学进入“高潮”。小说集中语言、、神态、动作各种描写塑造了沸麦儿先生高大的爱国形象。,其中黑板上“法兰西万岁”的大字,直接歌颂了他的爱国情怀,而这直接揭示主题的“两个字”学生又易匆匆略过。群此,我用慢镜头,故意在此放慢节奏,让学生品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设疑开掘。激发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流于程式化,过于死板,与语文教师未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发掘有很大关系。北宋思想家张载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怀疑是深入探究知识的起点。学生有怀疑才能产生认知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有学习的自觉性、创造性。一个善教者,  相似文献   

20.
一堂(《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研究课上,教师出示了一组应用题,要求学生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就用几种方法。其中一题是这样的:一辆汽车2小时行8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6小时,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多少千米?学生提出了以下两种解法:(1)86&;#247;2&;#215;6=258(千米);(2)86&;#215;(6&;#247;2)=258(千米)。这时,老师诱导:“看谁最聪明,还能有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