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汪曾祺小说自然、平淡,具有"素朴"之美。表现为:弱化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和背景三要素,摆脱意识形态的渗透,有"反智主义"的倾向;追求结构的随便,"随物赋形",少心灵的营算,与技术主义相对;破除语言上的熟与巧,处理好语言的生熟关系,与语言的精致主义相对。这种去机锋重淡然的背后,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师自然造化、轻人工造作的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小说自然、平淡,具有"素朴"之美。表现为:弱化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和背景三要素,摆脱意识形态的渗透,有"反智主义"的倾向;追求结构的随便,"随物赋形",少心灵的营算,与技术主义相对;破除语言上的熟与巧,处理好语言的生熟关系,与语言的精致主义相对。这种去机锋重淡然的背后,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师自然造化、轻人工造作的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3.
小说诗化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小说诗化这种文体统一了作家的生命理想、审美意识、哲学观念三个相互关联不断转换的内涵层次,反映了弃绝现实嘈杂求得平和的生命理想,超越现实丑恶的维美化趣味,摆脱理性认同神秘思维的哲学观念:新时期小说诗化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细致解读了冯唐"北京"三部曲小说的基础上,令人信服地分析了冯唐小说的几个关键词,客观地呈现了冯唐小说的庸俗趣味,并且初步探讨了冯唐小说趣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细致解读了冯唐“北京”三部曲小说的基础上,令人信服地分析了冯唐小说的几个关键词,客观地呈现了冯唐小说的庸俗趣味,并且初步探讨了冯唐小说趣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大师”级人物。沈从文在小说创作的同时也写下大量的批评文字。作为“大师的批评”,沈从文的批评文字的确有独到之处,但其局限是非常明显的:个人艺术趣味对其文学批评的制约;对左翼文学现象做简单化排斥、抵制所反映出的批评家学术立场的缺失;对理论的轻视与排斥所表现出的轻理智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明治时期,日本成长小说在教养主义的前身"修养主义"影响下,以人格主义思想抵抗主流价值观。大正时期,在教养主义的人格主义、内倾性、非政治性等特质的熏染下,日本成长小说在价值诉求、叙事结构、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形成了独特范式。昭和时期,教养主义的衰落推动了日本成长小说的流变。教养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日本成长小说文本中呈现的状貌揭示出,日本成长小说不仅积极回应了教养主义的核心内涵,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经典成长小说的文化特性,而且对教养主义话语进行了碰撞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 《学习之友》2013,(10):54-54
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可以严格地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相似文献   

9.
徐卓呆的滑稽小说既有新文艺作家的艺术手法,又兼顾一个通俗作家的写作趣味,在新技巧与通俗趣味上都有独特的表现。本文从徐卓呆滑稽小说创作的结构,视角等几方面来谈其创作中新的因子。以及论述其小说中追求的通俗趣味因素,包括消遣性,哲理性,讽刺性等。  相似文献   

10.
王小波的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有趣是王小波小说吸引各类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趣味包含两个层面,语言表达的幽默与理性思考的趣味,即幽默与理趣。王小波异于常人的写作基础、风格气质,深邃的理性思考和多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多种因素造就了王小波小说意涵丰富的趣味,其趣味的独特性在于独特的知识构成、思维的乐趣和澎湃的诗意想象。  相似文献   

11.
<正>"趣味教育"的概念是梁启超第一个在中国提出的。在梁启超的《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文中,有这样的话:"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两个答案表明了梁启超的人生信仰与人生观,那就是"趣味"。由此可见,对梁启超思想的了解与把握,"趣味"是关键。你的课有趣有味道,孩子们就愿意听,喜欢听。我想,在小学课程中,该如何做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对刘庆邦的柔美小说文本的分析,揭示出刘庆邦的柔美小说在对中国田园牧歌型抒情小说风俗民情的描绘,田园牧歌情调的营造,人性美的讴歌的承续上,又表现出追求情趣美、趣味化等新特点。并结合作家个性和时代潮流对这种新变作出了分析,指出刘庆邦的情爱小说是中国田园牧歌型抒情小说在商品化大潮冲击下继承传统的同时而主动作出的调适:由雅向俗,从高品位的审美趣味的追求转向世俗化、大众化趣味的迎合。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我国教育史上系统论述“趣味教育”第一人,其《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是首篇专门谈论趣味或兴趣教育的论著。他从趣味主义信仰出发,拿趣味做手段,更把趣味当目的,认为趣味培养可从启发式教学、教学科目设置、明确学习目的入手,教育职业是最有趣味的职业等观点,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尤其是兴趣教育思想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感伤主义”在中国小说从晚清到五四这一时间链条上形成了一条虽曲折但脉络清晰的轨迹。与西方相似,在“中国感伤主义小说”与“小说叙事形式嬗变”之间也客观存在着某种内在、互动的关联,晚清至“五四”的感伤主义小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小说叙事形式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作为中国小说“感伤主义”长链上相互联结的重要三环,吴趼人的《恨海》,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碎簪记》以及郁达夫1927年前的中短篇小说,贯穿了中国小说叙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整个过程。出于情感表达的内在需要,它们在运用各种现代叙事技巧上经历了由拙笨到自如的艰辛历程。感伤主义小说与其他小说类型一道,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形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篇传奇小说的世俗化主要表现为小说审美趣味低俗化的转变,造成审美趣味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中篇传奇小说作者发生的转变,由高层文人转变为中下层文人;另一方面是中篇传奇小说作为流通商品的特性。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中篇传奇小说的创作难乎为继,最终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6.
学习兴趣与趣味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同一文化程度的大多数人共有的兴趣,这个兴趣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兴趣不是追求表面的笑声,也不是寻求课堂的活跃,而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兴趣,对智力活动本身发生兴趣。因此,不能把兴趣培养变成海阔天空的趣味杂谈、课外知识的渗入,而要紧紧围绕着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展开。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单纯追求趣味主义。只想着让学生爱  相似文献   

17.
小说漫谈     
文学能安慰灵魂,挽留生命,使现实生活中无缘接触、体验的东西成为我们生命中幻想,感动的一部分。中国小说偏向趣味性,自清末以来,人们在急剧的社会变化中接受了现实主义,通过小说对社会进行宣判,宣传新的思想精神;西方强调小说的虚构性,重视小说是否具有阅读性。小说有出名与不出名之分,还有可转述和不可转述之别,但都可带给我们许多人生况味的体会。现在小说处在边缘化的状态,出现了消费性小说,实际上这是市场经济还没充分发育的一种现象。但从趣味、休闲的角度去读一些书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武侠、言情,但我们还要读一些更好的作品,使我们在精神情感和体验人生方面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以理想人格塑造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美学建构,从人的自然性切入人的生命本能去探究趣味生发的始源性,驻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以阐明趣味的丰富性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性互动,寻绎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彰显趣味所映现的人与宇宙生机无限的统一性,从而将生命愉悦、人间情韵、宇宙诗心对于趣味人生的建构的有机关联和重要意义揭示出来。从梁启超说"趣"的方式及由此而赋予的"趣"的基本内涵来看,其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对于我们在今天的现代文化语境中深入探讨生活与文艺的关系问题或其他文艺学、美学问题,既富有启迪意义,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趣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的高峰,作者将"趣味"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并赋予深厚的哲学意蕴和美学意味。《红楼梦》对"趣味"范畴的应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展现。"趣味"的广泛运用和丰富内涵,使小说具有生动新颖,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在其趣味主义人生观的影响下,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了趣味教育。梁启超是从对教育的观念、目的、内容、方法等几个方面的认识来阐述教育有什么趣味,如何使教育有趣味的。趣味教育思想使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它对教育尤其是教育理论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