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考察李白的干谒行迹入手,归结出三个比较集中的时期:年轻在蜀中时期,隐居安陆到二入长安前期,晚年安史之乱前期到流放夜郎时期。从中看李白一生干谒的原因,从而得出李白的干谒诗在自喻和结尾上的特点,以及李白在精神上平交王侯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管理方式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相似文献   

3.
杜荀鹤是晚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是一个关心人民的儒者,有远大的志向。他唯愿有朝一日通过“蟾宫折桂”而有所作为。在二十几年的科举生涯中,他尝尽了辛酸,写下了众多的干谒诗。在晚唐科举腐败的大背景下,要想中得一第尤为不易,杜荀鹤在科场中蹭蹬之久,求功名之心切也是晚唐诗人中少有的,他是晚唐少有的一位醉心于科场,与科举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诗人。  相似文献   

4.
韩蓉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6):102-104
六朝赠答诗大为兴盛,它的干谒功能也被凸显出来.在文人用以干谒的赠诗中,流露出深沉敏感的寒士心态.  相似文献   

5.
干谒诗是文人向权贵引荐自己的的一种方式。李白在他的干谒诗中积极地向权贵推介自己。在他的干谒诗中所构建的自我形象可以分为"天纵英才"、"胸怀大志"和"怀才不遇者"三类。  相似文献   

6.
干谒行为在唐代极为盛行,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李贺等都有数量不少的干谒诗传世,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入仕热情。干谒诗的创作虽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也具有色彩纷呈的美学风格,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7.
人间的唱酬赠答,在通常情况下是具有闲适心态和游戏性质的。应酬诗以和韵、次韵最普遍;而最具游戏性质和人特征的写作则是联句诗。本对联句诗的源流和创作情况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认为快乐原则是联句诗的创作目的。联句出自众人之手,但并不是集体创作。联句的每一句都必须标明作,并不是要读从中感受集体的智慧,而是要表现诗人个体的才华。联句诗每句都署名,显然不是责自负,而是才比高。酬唱诗歌形成浓厚的吟诵氛围,其难度和挑战性对诗人也是一种极好的训练,因而对于中国诗歌整体发展,具有不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19):189-191
本文追溯干谒行为的历史和其在唐代蔚然成风的原因,阐释了干谒行为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并较为详细而客观地分析了干谒行为孕育了干谒诗的产生,干谒行卷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主要渠道。本文通过对李白、孟浩然、杜甫干谒诗主题思想的分析,分别揭示干谒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及他们各自对功名所持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唐代干谒诗的功利性,以窥见唐代铨选人才的全貌。本文以对比方法揭示三位诗人干谒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三位诗人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古代诗歌创作中独特的题材,干谒诗并没有在中小学诗歌教学的知识分类体系中予以明确,但是却在中小学教材和高考题中频频出现,呈现出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状态。拟将干谒诗放置在群文阅读视野下,从追本溯源、例举归纳以及参悟实质这几个议题生成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学习干谒诗作者勇于推销自己的勇气,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优化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  相似文献   

10.
唐代干谒之风盛行,干谒诗文应运而生。许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高适都写过干谒诗或干谒文,通过与杜甫、高适干谒诗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干谒诗文的特点。同时,通过对李白干谒诗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在干谒过程的复杂心态以及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漂泊半生,游走于各大节镇幕府中,一生沉郁,终未见显达。而他在求仕过程中所作的一系列干谒诗,最真实地反应了他在复杂政局之间的徘徊和挣扎,尤其是界于牛李党争之间的苦闷和矛盾,以及他人格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悲剧色彩更在这一类诗歌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我国起源最早的文学样式,影响极为深远。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把《诗经》列为最重要的教科书之一。在后来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中,《诗经》一直是读书人必修的"五经"之一。个中原因就在于诗歌特有的审美价值和教化作用。王逸在论屈原的《离骚》时说:"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喜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离骚经序》)梁朝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更是一语道破了天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翁承赞有一首《题槐》诗: 雨中妆点望中黄,句引蝉声送夕阳。忆昔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  相似文献   

14.
送别诗指以送别时的场景、别后的想象等为内容,表现诗人对友人(亲人)的依依不舍或对友人(亲人)的劝慰勉励或自伤身世、坦陈心志等的诗歌。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可以归类为:  相似文献   

15.
诗可言志,酒可畅情,古文人好把酒赋诗,畅抒胸臆,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中国古代发达的酒文化、文人以酒会友的社交行为、诗人以酒达情的习惯是诗酒文化的主要成因,豪迈、愁苦、浪漫、悲怨的文人情怀,皆在诗酒文化中展现出来,使诗酒文化成为了解古人生活、精神世界和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素材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中西古代诗歌理论的创产,都十分强调诗歌的功用和价值,他们不是就诗论诗,而是把诗放在较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放在它与政治、道德伦理等的相互关系中进行考察,得出了许多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结论。中西古代诗教有同有异,总体来说,同大于异;各有优劣,相对来说,优多于劣。  相似文献   

17.
晚明方以智提出"中边言诗说",当为明代"格调说"诗学理论的总结。方以智认为"中"与"边"包含诗歌创作艺术构成的三个层面,且"中"与"边"辩证依存。方氏从佛典中拈出"中边"一词作为其理论阐述的范畴。"中边言诗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送别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见主题,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因此苏轼《水调歌头》词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之慨。而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文人五言诗《旧题〈苏子卿诗〉四首》其四中云:“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相互欢合难以如愿,悲离之情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了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南朝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  相似文献   

19.
正以诗文会友,用诗文寄托情思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酬赠诗。它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酬者就是酬谢之意,酬赠诗多是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与今人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除了朋友间的互相唱和之外,诗人也常常赠诗给亲友,用  相似文献   

20.
【诗歌特点】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