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为国家发展、民族兴盛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哲学上有个重要的命题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因为教育共同愿景的群体组合形成了学校,源于共同愿景基础上的教育实践所折射出的良好品质也就自然形成了一般概念上的“学校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应该是构成教育发展的真正内因。  相似文献   

2.
学习型学校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它是能够有效进行团队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进步与发展的一种学校。学习型学校的创建有利于激发每个组织成员的自我意识,达成学校共同愿景,从而促使组织及其成员共同成长。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在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中,传承志成精神,建设共同愿景;转变学习方式,改善心智模式;深度系统思考,变革学校管理模式,在创建学习型学校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怀生命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文章围绕学校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的实践,就如何提高教育实效的策略、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怀生命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文章围绕学校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的实践,就如何提高教育实效的策略、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伦理基础是人之自由,这是一种立场和态度。学校教育现代性与国家现代性密切关联。世俗学校教育现代性之目标即通过"探究"不断验证知识以发展每个人之理性。只有当学校教育与宗教分离,成为世俗之学校教育,社会底层人之学校"职业教育"和上流社会"精英"之学校"教育"融为一体,学校职业教育现代性才有可能。学校教育现代性之障碍是人类自身假设之系列制度设计原则。杜威教育哲学理论以及欧美现代国家之学校教育实践已证明之。  相似文献   

6.
一所学校,就像一个人一样,也该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风貌、内在品质和气度。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从学校所处的地域特征及自身发展的文化积淀入手,在一种民主、宽松、充满个性色彩的教育氛围申,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照耀下,积极投身于红色教育科研实践,着力培育红色精神,让全校师生亲身体验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教师的教育激情因而被重新唤醒,工作充满了干劲和创劲。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学生更有了理想信念,学习刻苦勤奋,意志坚定。红色教育已为三申实现又好又快的内涵式科学发展注入了一个精神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家庭参与是涉及学校治理结构变革的重要问题,家庭逐渐成为学校变革的要素和酵母。家庭参与学校教育一直以来是西方学校管理的主要实践兴奋点,是西方社会结构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侧影。不同国家与地区在学校变革的进程中,主要通过在法律权益方面保障家庭参与权、构建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层级框架以及建立家庭参与的组织机构三个层面推进学校治理结构与学校制度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主体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教育理论,究其实质,三体现着同一的教育精神,既展现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脉络,又预示出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通过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变革实现对现代教育、主体教育和素质教育精神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学校理想是一个具有价值性、超越性、前瞻性的概念。成功的学校变革和发展需要以教育理想为前提。确立今天的学校教育理想,一方面应关注当下教育实践,另一方面应站在未来教育价值立场,审慎地去勾划、塑造当下的学校教育实践。学校通过变革寻求卓越发展,形成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蕴的教育理想,需要学校组织主体在充分理解教育理想与当下教育改革实践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赋予学校教育理想充分的远见、执著和热情。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被灌输的扭曲关系,它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民主变革,限制了学生的公民品质发展。与控制模式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它致力于解构学校组织中的权威主义、技术理性、强制灌输、心灵隔离等弊病,使学校公共生活回归到公共性与民主性的轨道上来。“治理”赋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治理权利,鼓励学校生活中的公民伙伴关系,从而使学校和课堂成为一个民主治理的空间,提升和扩大学校组织的公共利益,稳固而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  相似文献   

11.
环境与校风     
本文探讨了环境与校风的辩证关系,并提出了优化育人环境与整顿校纪校风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学校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效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所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论学校精神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属于学校的隐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鲜活曲个性、健全的人格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构建学校精神的主要途径,构建学校精神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校风是一所高校灵魂之所在、精神的体现,它对高等学校总体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具体记述了毛泽东、徐特立为湖南一师所题校训、校风的历史背景,重点论述了校训、校风的基本内涵,简要阐述了重温校训、校风与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练是治校治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校风、校训、校歌、校徽是一所高校大学精神的显性特征,在加强学校文化管理、实施学校组织再造、凝练与优化大学精神的形势下,了解和把握校风、校训、校歌、校徽的基本内涵和文化底蕴,对于建立共同愿景、凸显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优化大学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民族精神,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这种精神。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及其相应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的需要。学校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同样中西部学校的发展是改变中西部落后面貌的一个关键因素。面对中西部学校教育的现状,尝试用人文精神建设学校。注重对教育主体的人文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周兴国 《中学教育》2011,8(2):25-29
人的精神性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人的精神性发展包括求知、行善、致美等方面,其形成有赖于以一种精神来陶冶人的学校教育.现实中的学校教育正呈现出一种非精神化的倾向,功利主义成为学校教育的主导性思想,由此而于无形之中对年轻人的精神成长产生诸多消极影响.为此,学校教育必须要摒弃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功利性倾向,让学校成为学...  相似文献   

20.
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宗旨和治校风格的概括。新建地方高校在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中,制定好校训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文章论述了新建地方高校校训制定的意义,从若干典型校训的分析中得出启示,指出制定校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