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 演对待演 员的态度因人而异。 我记得著名电影大师曾说 过:“对一个导演来说是行之有效 的策略,对另一个导演则是自食其果的倒 行逆施。对每一个演员来说,情况也不尽相同。演 员是一类群体中的个体,而不是一种类型,必须对他进行 其体的分析、研究,才能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他最合 适。所以,每一个导演与每一个演员之间的关系也不相同。 导演有责任发展这种关系,使演员的表演达到尽善尽美的境 地。” 虽然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基本因 素始终不变,那就是导演要把演员作为一个个人来关心。不 能把他们当成演戏…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译制片是一门艺术,肯定没有异议。但如果要说译制片也需要进行创作,难免有人质疑。译制片还存在创作吗?它不就是将原片中的人物对白从外语转换成汉语或将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转换成普通话吗?连一些影视界业内人士,甚至是配音从业者,也对配音的创作意识不够重视。虽然他们也承认配音是一种二度创作,但他们认为的二度创作就是将每个人物的声音准确地“贴”上去。诚然,将声音准确地“贴”到原片上是配音工作必须要做到的,但这其中如果缺少了创作,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干了这么多年的配音工作,谈谈对声音造型方面的一点感受。这些年来,我为众多的外国语和中国电视剧配了音,在语言创造的天地里,领略到无穷的乐趣。配音演员是通过声音塑造形象的,而我们的配音对象又是千姿百态,这就需要把握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发挥自身的条件,对声音进行“化妆”和“造型”,让声态语态加以变化,赋予人物不同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塑造人物.是影视配音创作的核心。上海电影译制厂老一代配音演员富润生曾在《漫谈译制片艺术》一文中写道:”……把原片人物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声音、语言当作灵魂.人物形象当作躯壳.抽掉外国演员的声音语言——灵魂.用我国演员的声音语言——灵魂配附在外国演员的躯壳里.故而称其为‘借尸还魂'……”。作者进而认为:”配音演员就是要把翻译过来的这种艺术语言.通过声音塑造和语言表达艺术.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这种通过声音、语言要表达的思维.我们称之为精神世界:即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配音艺术是”还魂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塑造人物,是影视配音创作的核心。上海电影译制厂老一代配音演员富润生曾在《漫谈译制片艺术》一文中写道:“……把原片人物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声音、语言当作灵魂,人物形象当作躯壳,抽掉外国演员的声音语言——灵魂,用我国演  相似文献   

6.
译制片与字幕片翻译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把外国影视剧介绍给本国观众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见仁见智的做法,就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推出的《电影艺术词典》上所列“翻译片”的条目中所指称的“译配字幕”和“译配解说”。世界各国的媒体在引进国外影视剧时都会根据自己国家的受众状况、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设计出一种为本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引进片加工方式。比如在欧洲进口影视份额较大的荷兰、比利时等国,他们一般都要采取配字幕的方式;而在进口影视剧所占比例较低的法国,则是采用配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18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从长影返宁途经北京,顺便拜访了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王苹,那一年她74岁。当时,王苹住院40多天了。有关同志与医院协商,破例让我们见了一面,这张合影照片即是那次会面时所拍。  相似文献   

8.
即使面对迅速壮大的电影市场和汹涌的电影热钱,中国的绝大多数导演们依然面临着拍片难的境遇  相似文献   

9.
罗治林 《视听纵横》2005,(1):100-101
李少红、陈凯歌、关锦鹏、管虎、吴子牛,这些曾经是一个年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纷纷投身电视剧,电影市场的不景气,叫好却不叫座的现象屡屡让这些艺术家受挫,相对而言,电视剧的回报更快更简捷。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开始投身电视,大有电影导演纵横荧屏之势。他们用拍电影的方式拍电视剧,这种做法不仅吸引了更多行内人对电视剧的兴趣,观众看节目时也会有新鲜感。  相似文献   

10.
电视译制片研究委员会成立以后,近几年,我们在落实总局、学会有关领导的指示精神方面,按照学会的要求和章程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随着电影的逐步市场化,中国电影的娱乐功能被最大程度的释放了.一批或是演员或是作家的明星人物作为导演新力量逐渐崛起,将只有知名大导演才能立足中原的局面打破.虽然这些跨界导演功底比较薄弱、拍摄手法不够成熟,但却凭借自己独特身份引起的话题性和原本的职业习惯、资源整合等优势,锁定目标观众进行整合营销,他们的电影成功捕捉了观众心态、呼应社会热点,使得国产电影票房持续井喷,但在票房神话的另一边影片质量却饱受争议.从长远来看,跨界导演成为产业现象的同时,如何让电影产业更成熟似乎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李少红、陈凯歌、关锦鹏、管虎、吴子牛,这些曾经是一个年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纷纷投身电视剧,电影市场的不景气,叫好却不叫座的现象屡屡让这些艺术家受挫,相对而言,电视剧的回报更快更简捷。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开始投身电视,大有电影导演纵横荧屏之势。  相似文献   

13.
高珊 《传媒》2015,(12):67-68
译制片配音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话筒语言表演艺术.它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正是这种局限性赋予了译制片配音艺术独特的精神气质,促使配音演员在有限的空间里创作出无限的艺术魅力.本文对媒介跨文化传播中译制片配音的局限性与创造性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档案春秋》编辑部:我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演员和译制导演,也是贵刊的读者。在09年12月那一期上看到了关于上译厂历史的介绍:《新中国电影译制片:从东影到上影》,其中有一段介绍老厂长陈叙一先生晚年工作的文字,说“陈叙一生前翻译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英国电视连续剧《是,大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介绍了好莱坞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作品的艺术风格,并具体分析影响其导演风格的各种因素,探究其很多电影成为经典的奥秘。  相似文献   

16.
李俊华 《视听》2022,(2):69-71
自2014年起,一批内蒙古青年导演先后通过国内外电影节崭露头角,以忻钰坤、张大磊、周子阳、德格娜为代表,具有作者意识的影像创作刷新了内蒙古电影以往的民族风格.他们在现实主义基调下书写各自的风格,如张大磊、德格娜通过自传性的表达、日常化的叙事追忆过往、反思青春;忻钰坤、周子阳聚焦社会现实,同时结合超现实主义手法、多元的叙...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刚进入另一个新的十年,法国电影大师埃里克·侯麦(EricRohmer)便在1月11日于巴黎与世长辞,高寿89岁。当年的法国新浪潮五虎将之中,只有特吕弗英年早逝(今年是他逝世26周年),其余4人高达、雷奈、夏布洛都老而弥坚,仍在第一线拍片,侯麦本人在2007年才执导完封刀作品《爱情誓言》(RomanceofAstreeandCdadon)。毕竟岁月无情,而侯麦在48年的导演生涯中留下了24部精彩的故事长片,也算是不枉此生。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译制片是一门艺术,肯定没有异议。但如果要说 译制片也需要进行创作,难免有人质疑。译制片还存在创作 吗?它不就是将原片中的人物对白从外语转换成汉语或将 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转换成普通话吗?连一些影视界业 内人士,甚至是配音从业者,也对配音的创作意识不够重 视。虽然他们也承认配音是一种二度创作,但他们认为的二 度创作就是将每个人物的声音准确地“贴”上去。诚然,将 声音准确地“贴”到原片上是配音工作必须要做到的,但这 其中如果缺少了创作,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既然无人怀疑译制片的配音是一门艺术。那…  相似文献   

19.
6月30日凌晨,台湾导演杨德昌因结肠癌在美国贝弗利山家中去世。他的电影细至对平民生活、社会变迁的敏感,大到对都市巨变下青少年问题、人际关系亲疏的关注,针砭社会制度,延伸到对整个国民性弱点的批判。在台湾影坛无人能出其右  相似文献   

20.
虽然女性导演在中国影视界是极少数的群体,但胡玫、李少红等这些中国女性导演群体中的佼佼者的鲜明的创作风格与取得的成就却是有目共睹的。从她们在大传媒背景下的电影创作经历,大体也可窥见中国整支导演队伍的相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