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今年3月份以来,东台报围绕深入贯彻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精神,发动广大读者参与,开展了“我说东台经济登台阶”大讨论,在以后的3个多月时间,共收到大讨论稿件200多篇,在一版显著位置辟专栏选登30多篇。“大讨论”牵动全市上下,为“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从群众议论最多的话题破题大“讨论”从哪里破题,对成败关系甚大。当时,小平同志的谈话刚刚传达,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我们发现,人们议论得最多的话题是两个,一个是“左”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初夏的一个下午,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科扬同志,请他谈谈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党的建设的宣传问题。话题自然从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说起。郑科扬同志开门见山地指出,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基本精神,是要求全党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这篇谈话是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形势下从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郑科扬同志说,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加快改革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传达之后,神州大地出现了千帆竞发的改革开放新局面。在人们都在想改革开放,谈改革开放,为加快改革开放而努力的生气勃勃的环境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换好脑筋,怎么个“换”法?发展更快一点,怎样才“快”得起来?这些议论不仅表明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而且说明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传达之后,神州大地出现了千帆竞发的改革开放新局面。在人们都在想改革开放,谈改革开放,为加快改革开放而努力的生气勃勃的环境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换好脑筋,怎么个“换”法?发展更快一点,怎样才“快”得起来?这些议论不仅表明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而且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改革开放的宣传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其中一些经典之作被受众所熟悉和喜爱,如《实话实说》《鲁豫有约》《艺术人生》等。但同时,谈话节目也成为招致非议最多、令观众失望最多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谈话节目热”也渐趋冷却,反思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都是一个“谈话场”营造的问题。任何一档谈话节目.总是由主持人、嘉宾、话题,三个方面构成的,那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又是怎样对“谈话场”产生影响的呢?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6.
初夏的一个下午,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科扬同志,请他谈谈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党的建设的宣传问题。话题自然从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说起。郑科扬同志开门见山地指出,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基本精神,是要求全党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抓住当前有  相似文献   

7.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1988年10月27日,《新华日报》的《细流集》登了一篇《未开采先“开啃”》的文章,指名道姓地批评了海门县有些领导利用召开王浩铁矿开采技术论证会议,大吃大喝并发纪念品。报纸—到海门,立即引起强烈反响。那些首先发现该文的同志,纷纷“捧报相告”,接着人们竟相争阅那天的《细流集》,每份报纸都传递几个人甚至十多人之手。数天之内,从县级机关到乡镇村组,人们都在热烈议论这件事。在海门,这篇小言论成了“过目率”最高,“议论率”最频的反映人民心声的好文章。这就是小言论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的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如何搞好经济宣传,这是近年来大家议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去冬以来,大众日报全体人员在“思想来一个大解放,报纸来一个大改革”的总目标下,这方面的议论更多了,这方面的报道加强了。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从大量来稿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有些同志思路很窄,把“经济”和“生产”等同起来:一说加强经济报道,就是写生产;一说写生产,就是催耕催种。虽然,工农业生产和农事季节都是经济报道中的大事,但那样划等号的结果呢,写稿的路子就越走越窄,只好重重  相似文献   

9.
电视谈话节目是在主持人主持下 ,邀请嘉宾和观众 ,就群众关注的问题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 ,充分表达各种意见、观点和见解的一种节目形式。谈话节目根据话题的不同分为时政类、体育类、综艺类、生活类等等 ,比较著名的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五环夜话》、《影视同期声》等等。山东省电视新闻工作者在用谈话形式传播信息方面也作了多年的探索 ,如90年代初山东台推出《社会话题》栏目 ,近两年山东有线台又推了《生活碰碰车》 ,山东台体育频道推出《侃球时间》等。近期齐鲁电视台推出的《心连心面对面》栏目 ,是我省省级电视台第一个…  相似文献   

10.
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在今年春节前后视察南方时发表了重要谈话。小平同志明确回答了当前改革和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澄清了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是非。他的一系列论述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为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人们在兴奋地议论着这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南方之行。人们激动地阅读着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那份不同寻常的公报: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相似文献   

11.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妇孺皆知的古训;“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的问题最大”是毛泽东同志半个多世纪前的教诲;“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是美国人布朗不久前向中国和世界提出的疑问;“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是江泽民同志去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跨世纪的战略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北京电视台新近制作播出的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国·粮食》正是抓住了这一沉重而又严峻的话题,用声画合一、声情兼备的电视手法,做出了一篇真切生动、深刻隽永、让专家和百姓都爱看的“大论文”。纵观9集…  相似文献   

12.
一篇报道某飞行团政委做思想工作的稿子发出去一个多月了,既没刊登,也未退稿,引起了我们科里同志的一阵议论:有的说,这篇稿十有八九被扔到字纸篓里去了;有的说,这篇稿是经过“师傅”交了“学费”之后写成的,准是要采用,编  相似文献   

13.
漫话不用稿的处理江苏东台报社朱亚龙今年5月下旬,我接到了盐阜大众报社刘广声同志的一封信函,信中说:“你在几年的的一篇稿子一直未能发表出来,现在寄给你,请作些补充后寄给我,这个经验对在职的同志是有帮助的。”来信把那篇稿子附在了后面。这篇稿件是我在199...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在今年春节前后视察南方几个地方时,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了系统的重要的谈话。小平同志在谈话中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经济要发展得快一些,要抓住时机,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的《读者论坛》办得很活跃,可是也有为文而文的形式主义现象。这里举一个“自相矛盾”的例子,供贵刊编辑同志研究。去年《新闻战线》第10期第30页,登了《“词”和“词汇”别混淆》一篇短文,指出“词汇”是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它和单个的“词”的概念不同,不可混淆。这无疑是对的。然而到了第33页,贵刊在刊登老舍同志那篇《记者的语言修养》一文时,就置前文的议论于不顾了。请看:老舍同志文章在第19节里说:“文章单调,是因为只知道那几个词汇,没有办法选择。”这里的“词汇”不正是“词”的误用吗!我认为,老舍同志偶然出现的笔误,本不值得大  相似文献   

16.
电视谈话体评论节目的基本特点就在于“谈”。它是特定的谈话人选在相对固定的谈话环境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因此,谈话节目成败的关键在于话题的选择,参与谈话人员的选择,主持人的驾驭能力及节目的定位等。 选题要恰当 谈话节目的核心是话题。要做好谈话节目,关键取决于节目本身的主观意念和如何寻找到合适的话题。 话题要有新闻性、针对性。谈话体评论节目,虽不像《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那样时效性强、冲力大,但鲜明的时事性,特别是反映一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往往更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力和参与意识。湖南卫视的谈话节目《有话…  相似文献   

17.
齐睿 《新闻传播》2009,(7):126-126
电视谈话节目最先诞生在美国.在我国出现仅仅是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谈话栏目一诞生就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谈话栏目,在英文中叫做“Talk Show”,即“脱口秀”。是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应当追溯到1993年1月开播的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如此算来,迄今为止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走过了11年的道路。近些年来.娱乐类谈话节目越来越多的活跃于银屏之上,丰富着观众的文化生活,其中不乏精品。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南巡时鼓励搞经济建设要有点“冒劲”。笔者结合新闻工作实践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深深感到写新闻也该有点“冒劲”,这不仅有助于写出有分量的好新闻,而且有助于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最近我在采写一篇新闻的过程中,对此就感受颇深。今年3月下旬我到某地区采访,听说一名电机厂的工人一年收入一万多元,厂长还给他戴了红花,在当时有点冒。人们对此议论不一,有的说是改革中出现的新事,有的说工人收入过多不见得是件好事。听到这些议论,我一时也吃不准。记者的责任感迫使我要去弄个究竟。经过调查访问,我发现传说的“万元职工”范生辰的这些收入,是在厂内采取全国同行业较先进的定额标准下,通过他技术熟练并多付出劳动时  相似文献   

19.
从“死人办报”想“书生办报”1957年3—4月间,人民日报犯了大错误,受到毛泽东主席指为“死人办报”的激烈批评。那一阵报社多次受批评,但从来没有这样苛重。编辑部一些同志为此议论,这样批评绝非偶然,是报社内外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的集中暴露。毛泽东在2月27日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作了一篇重要讲话,后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相似文献   

20.
刘锐 《新闻三昧》2006,(3):36-37
话题新闻是通过解析讨论由具有特殊潜在价值因素的新闻事实所引发出的话题,推动化解它所反映的典型矛盾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1995年1月25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每月聚焦”栏目推出一篇报道《部长同志:您办公室里有国旗吗?》,首开话题新闻实践先河。随后《光明日报》在“每月聚焦”“、今日话题”、“热点透视”、“光明视点”等栏目上发表了大量的话题新闻,形成话题新闻的栏目化、制度化。此外《,人民日报》的视点新闻版“热点解读”专栏、新华社的新华视点、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今日论坛”等,亦都属于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