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迁移在中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诸如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等的影响迁移的因素。迁移对数学教育的启示是: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教给学生实现迁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朱云轩 《快乐阅读》2011,(23):118-119
初中学生往往只是按部就班、照例模仿、死套公式、机械完成作业、应付考试,学生的解题不能达到应有深度,不能对题目涉及的概念、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升华;也没有对解题方法与数学思想进行提练与加工,更没有想到把本题的结论与思想进一步推广,而可以触类旁通,中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诸如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等的影响迁移的因素。迁移对数学教育的启示是: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教给学生实现迁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磊 《考试周刊》2013,(65):14-15
<正>本文所说的迁移是指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对当前的学习的影响,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就是迁移的明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举一反三,关键是要在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中概括出它们的共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并利用这些共同要素分析和探讨与此相似的新知识,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促使学生学会知识的正迁移,获得在新学习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较强能力,从而有效增强学习效果。一、新旧关联,迁移仿句在高中语文仿句教学中,首先要训练学生分析旧知,从给  相似文献   

4.
<正>迁移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继续和巩固,也是学生对新知识产生第一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学习中正确运用迁移可达事半功倍之效。迁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迅速高效地消化新知识,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知识的迁移实质是触类旁通,在应用知识时能做到举一反三,迁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新课时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呢?一、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5.
汪文超 《考试周刊》2011,(79):187-187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就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学生迁移能力是制约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因素。就迁移而言,如果这种影响是起积极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我们就称之为正迁移;相反,如果这种影响是起干扰作用,甚至相反作用,  相似文献   

6.
姚占军 《考试周刊》2012,(81):142-143
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其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应用到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本文主要谈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7.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包含正反两方面,因此,迁移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类型。正迁移表现为已有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新知识、技能的掌握;负迁移表现为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干扰或阻碍了新知识、技能的掌握。从主观上来说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容易产生正迁移;从客观上来说新旧知识或相同或相似因素越多,则正迁移越顺利。为了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加速概念的同化过程,有效地实现正迁移,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新旧知识的纵横联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称“迁移”为先前的学习对以后学习的影响。合理运用迁移规律,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认为从三个方面运用迁移规律,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条件,作好迁移准备   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总离不开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越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越强,旧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积极迁移活动就越容易发生。比如应用题教学,在低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强调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以及线段图的直观表示方法,为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的迁移做好准备,牢固清晰…  相似文献   

9.
迁移一词对老师而言不陌生,在《心理学》中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迁移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积极的,另一种是消极的。人们常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来赞扬一个人反应灵敏、思维敏捷,其实正是说该人迁移的能力。迁移作用无时不发生在学生学习技术技能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已有的基础知识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主动,就具有提高知识掌握与运用的。如果是消极被动的就阻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在体育学习中正确运用迁移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中学生物新大纲对学生的学习和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能利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的学习、新问题的解决既有积极影响 ,又会有消极影响 ,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促进学生的正迁移 ,克服负迁移 ,提高教学质量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一、利用知识技能间内在联系促进正迁移利用知识与知识、技能与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因后果 ,培养举一反三的正迁移能力 ,是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新知识较快;而有的学生则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较慢,主要原因就是迁移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迁移在教育心理学上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表现为积极的正迁移,也可表现为消极的负迁移。正迁移的产生不在于对原有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而主要取决于对原概念的延义和与其它范畴的概念的联系是否认识。只有真正掌握和理解原有知识的体系和外延,才能产生正迁移,否则就会干扰新  相似文献   

12.
实验教学工作中应用迁移原则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有利于思维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和处理.我们多年的实验教学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师运用单元迁移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延伸能力,让学生对知识学习做到活学活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主要介绍迁移教学开展的概念,提出教师要具有迁移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并且探索提升学生迁移能力的措施,以适应素质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4.
学习迁移泛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知识学习、技能形成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方面.根据数学学科指点及小学生年龄特征,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不仅能应用,而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推广类化,教师就必须创造条件,促进学习正迁移的发生,避免或消除干扰.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技能过程中,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会在情境、思维习惯、处理方法等方面产生影响,称为迁移;其中产生积极影响的,称为正迁移.平常说的"举一反三","举"有概括之意,"反"即迁移.[1]如果教师在讲授物理的过程中,能积极有效地利用迁移规律,使学生揣摩、领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那么其物理学习必将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技能过程中,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会在情境、思维习惯、处理方法等方面产生影响,称为迁移;其中产生积极影响的,称为正迁移。平常说的“举一反三”,“举”有概括之意,“反”即迁移。如果教师在讲授物理的过程中,能积极有效地利用迁移规律,使学生揣摩、领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那么其物理学习必将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7.
学习迁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它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贾德(Judd 1908)认为,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能否概括出问题之间的共同原理,概括是实现迁移的内部条件.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概括过程,迁移实质就是概括。  相似文献   

18.
周小凤 《考试周刊》2013,(61):130-131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诸多迁移现象,充分利用迁移思维进行物理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效率。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技能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的有效方法。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迁移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试卷讲评课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和运用水平,可以及时解释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解决,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查缺补漏.通过教师的指导形成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忠军 《成才之路》2011,(36):86-87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习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熟练地运用到新情境中去的链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如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利于提高教和学的效率。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呢?为了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标,我作了以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