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踏花归去马蹄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积累/运用七的一篇阅读短文,这是北宋皇帝徽宗赵估为应试画家命名的一道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3.
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把每课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甚至写作线索、写作目的、重要的表达技巧等重要知识点,用打油诗的形式概括出来,学生不仅记得牢,还极容易受到语学科魅力的熏陶。现把人教版第十一册课重要知识点整理如下,供老师们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钟发全 《今日教育》2006,(1S):30-31
预设是当前教学的热点问题。不论是不一样预设的良苦用心。还是出乎预设的深深思考。预设。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6.
7.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习作训练三”。训练目的: 1.通过写景练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案例:人教版语文第七册《观潮》。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海宁市的盐官镇观看了钱塘江大潮,那潮,势不可挡;那声,惊天动地。令人赞叹不已。下面,让我们再次在大脑中呈现那雄伟壮观的奇景,寻找你对潮日、潮声、潮势存在的疑惑?  相似文献   

9.
10.
本组课文涉及的范围较广,有表达爱国感情的,有慨叹时光流逝的,有回忆启蒙老师的,还有赞颂伟大人格的。教学本组课文,可根据重点训练项目“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要求,结合各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物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加珍惜时光,珍惜生命。同时要在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启发他们展开联想,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所以本组的教学重点应定位在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促使学生把课文内容同自己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联系起来,扩展阅读的收获。教学时应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启动,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正逐渐得到更新,教材改革也正被大力推行。新课程标准在倡导“一纲多本”的同时,积极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共同发展。我国教材的多样化正在形成,而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自然处于课改的前沿。从新版人教社  相似文献   

12.
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 教学过程:一、紧扣俗语。自主探究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你最喜欢哪些语句?谈谈体会。(生自由学习) 生:我最喜欢“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句俗语。它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草塘的物产丰富。  相似文献   

14.
姜素萍 《山东教育》2004,(19):53-54
本组内容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面。有独具风格的颐和园,濒海幽雅的海滨小城,高大茂盛的皂荚树,还有诗人杜甫‘绝句》中描绘的春景图以及李白‘早发白帝城》途中所见。一处景物,一份心情,一种情感,都体现着语文学科丰富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景色美、情感美是进行本组教学要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激励学生的思维创新,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的部分作文题为例,谈谈如何在作文中引导思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本组教材含《倔强的小红军》、《西门豹》两篇精读课文,《登山》、《猎人海力布》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本组四篇课文平白通俗、浅显易懂,皆为写人记事的文章,主人公生活的年代、国度各不相同,但都有美好的心灵和令人钦佩的品质。学习本组课文,要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学习方法贯穿始末,注意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从细微处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结合本组教材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本,激发读书…  相似文献   

18.
本组的四篇课文,篇篇让人不忍释卷,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如果说《丰碑》塑造了一位可歌可泣的红军军需处长的个体形象,那么《飞夺泸定桥》则以恢宏的气势塑造了红军战士的英雄群体形象。略读课文《毛主席在花山》《夜莺的歌声》分别记叙了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在花山的一段经历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位勇敢机智的小  相似文献   

19.
说明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它的目的是给人以知识。新人教版初中语第四册中,选入了大量的说明,把说明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作为本册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但因为说明本身比较枯燥,所以说明常被学生所厌弃。如果再用传统教学法去教说明,只能是教师索然无味、学生昏昏欲睡。那么怎样去突破说明教学枯燥乏味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