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梁永康 《科技广场》2013,(10):200-204
低碳经济是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种环境下,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低碳旅游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着眼于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旅游业发展,阐述了低碳旅游产品的特点,提出了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思路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期望对今后更好的发展低碳旅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基于熵值-主成分分析法的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将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结合,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分析天津市2000—2015年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实证结果表明,低碳环境水平、低碳产业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是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据实证分析结果,从优化低碳市场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低碳生活、鼓励低碳出行四方面提出有利于天津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低碳旅游和绿道通常被当作两个独立的概念进行研究。本文结合低碳旅游和绿道的理论和实践,对目前我国低碳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以及绿道建设对低碳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低碳旅游目前存在着低碳旅游吸引物碎片化、低碳旅游设施非标准化、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小众化、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缺失化等问题。我国绿道建设的普及和绿道旅游的兴起,促进了低碳旅游吸引物网络化、低碳旅游设施规范化、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大众化、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全面优化,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低碳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绿道作为低碳旅游的载体,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效果优于其他低碳旅游载体,说明绿道建设是目前我国实践低碳旅游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4.
论低碳经济与低碳地产、绿色建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问题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低碳地产是低碳经济对房地产业的具体要求,低碳地产主要体现在其提供的建筑产品上,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主要分析了低碳经济与低碳地产、绿色建筑的关系,论述了低碳地产、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并且对低碳地产、绿色建筑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低碳经济、低碳环境和低碳社会入手,对呼和浩特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呼和浩特市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建设原则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发展低碳经济,是节能降耗、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在对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恩施州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低碳化是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的一条根本途径,发展低碳产业是“低碳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秦皇岛市低碳产业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产业多样化地区低碳产业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低碳化是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的一条根本途径,发展低碳产业是“低碳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秦皇岛市低碳产业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产业多样化地区低碳产业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在我国,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近些年,国家极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并且,在推行低碳经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重视,使其对于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也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也融入低碳理念,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低碳时代随着绿色环保理念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普及,正在逐渐向我们走来。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邵艳军 《科教文汇》2013,(2):202-202,205
碳足迹就是碳的排放量或者排放当量。是当前时代关键词之一..低碳问题说到底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这么迫切过。本文通过国内外经验和我国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按照中央部署,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能源梯级开发,多次利用;从管理着手,建立低碳相关机制,调动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通常认为,导致地球大气圈CO2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燃烧。笔者研究表明,导致地球大气圈CO2气体的增加还有更重要的来源,即自然因素。它们是火山气体、泥火山气体、矿床中的气体(金属矿、盐矿、煤矿、石油天然气藏等),与地震、海啸、洋中脊、洋壳蛇纹石化有关的气体,以及与森林大火有关的地球排气等等。而海洋—大气、土壤—大气的碳循环作为CO2与CH4的汇涉及到CO2、CH4的演化与循环。相比之下,人类活动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很小的。只有全世界科学家通力合作,观测研究CO2、CH4气体的源与汇及其通量,进而对温室气体CO2与CH4做半定量、定量的评价,才能确定人类活动与地球排气对环境的影响孰主孰次。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及其脱钩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兰  刘友兆  郑华伟 《资源科学》2012,34(6):1108-11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是江苏省面对外部减排压力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为此,本文分析了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的变化情况,采用LMDI分解法探讨了土地承载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因素分解结果建立"脱钩"努力指标来考察政府减排努力取得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效果。研究发现,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总体持续增加,只有能源强度因素对土地承载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其他几种正效应因素对碳排放增加的贡献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地产出〉产业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土地规模〉能源结构,且能源强度效应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有限,江苏省实现碳减排任重道远;2002年-2008年年间政府的减排努力达到的"脱钩"效果不理想,但有效缩小了碳排放增加快于经济增长的差距,使得年度上脱钩程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3.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问题正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分工角色对于碳转移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产业完全碳排放强度的研究基础上,采用2007年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基于国际分工背景下的中国贸易隐含二氧化碳空间转移路径,结果显示:国际产业分工形成以中国为中转站的两条碳转移路径,一条是中国从哈萨克斯坦、中东国家、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联邦、印度(Ⅲ类)输入能源和金属类高碳产业产品,制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输出到世界各国,主要是欧美国家(Ⅰ类);另一条是中国从东盟、韩国、亚洲其他未定义地区及日本(Ⅱ类)输入中、低碳产品的半成品或零部件,组装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后再输出世界各国,主要也是欧美国家。在考虑了国际产业分工背景下用于出口的进口隐含二氧化碳后,2007年各类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净转移贸易隐含二氧化碳为:Ⅰ类国家181.51MtCO2、Ⅱ类国家13.74MtCO2、Ⅲ类国家5.82MtCO2。在考虑了国际分工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产品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产品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用于出口,在总体上中国是在替发达国家排放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陕西省土壤有机碳估算及其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估算陕西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及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为准确评价陕西省土地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供参考。利用陕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采用土壤类型法计算了陕西省各土壤类型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建立了以土属为单元的土壤有机碳空间数据库,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并对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20em、0~100cm和全剖面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分别为3.886kg/m^2,8.955kg/m^2,10.548kg/m^2,0~20em、0~100cm和全剖面土层中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分别为7.7444亿t,17.845亿t,21.0204亿t。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土壤有机碳储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榆林的东南部、延安地区、铜川、咸阳、宝鸡的北部以及秦巴山区等地,碳储量较低的区域主要有榆林的府谷县、神木县、定边县等地,以及关中的大部分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气温和降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排序为:林地〉草地〉耕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最主要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朱泳丽  丁利杰 《资源科学》2022,44(7):1373-1387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间产业转移频繁,伴随经济和碳排放的连接,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产生的影响成为区域低碳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测度城市间产业转入和转出量。基于空间全局自相关、反距离空间权重和经济地理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2005—2017年26个长三角城市的产业转移动态、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在空间溢出视角下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②长三角城市群内频繁转移的产业多数为非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并未产生显著“碳减排”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的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产业转移实际上不利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碳排放量减少。③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呈现“倒U型”,技术水平与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存在“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人口数的增加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二产比重正向作用于碳排放强度。因此在制订碳减排计划时,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生产效率、能耗强度、人力资本等因素,做好产业转入、转出的碳排放强度监测,避免盲目进行产业转移;壮大优势产业,改善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发展符合城市自身禀赋的低能耗产业。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由贸易隐含碳失衡导致的"碳泄漏"问题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构建贸易隐含碳失衡模型,对2000-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进行测算.结果显示:①中国各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均高于日本,并且绝大多数行业差距巨大;②总体上,虽然中国处于对日贸易的逆差方,但是在贸易隐含碳方面却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即中国同时处于对日贸易及贸易隐含碳的"双失衡"局面;③从行业来看,中国各行业对日贸易隐含碳均处于失衡状态.其中,纺织业,电气机械/光学设备制造业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最大.在此基础上,采用SDA法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对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出口规模,中国中间投入结构效应是推动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因素,而中国碳排放强度和进口规模效应则主要起到抑制作用.因此,中国应加大推广低碳生产技术力度,降低生产的碳排放强度;同时优化生产以及贸易结构,以缓解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促进对外贸易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碳排放结构调整演化与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利用Moore值作为分析产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碳排放结构调整演化过程的具体指标,对2003—2009年我国产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碳排放结构调整演化程度和态势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交通运输行业是仅次于电力行业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近年来各国对其“低碳化”发展的关注不断提高,运输产业如何承担相应的低碳减排责任,积极变革寻求一种绿色低碳的运输方式成为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低碳多式联运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运输模式,通过综合多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优势可以有效降低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并逐渐被各大运输公司所关注。本文基于成本和时间双重约束下,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纳入到多式联运研究中,通过碳价函数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换算为二氧化碳的排放成本,形成考虑整个运输过程的总成本,并在设定时间约束下,建立低碳多式联运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出最佳低碳多式联运组合方式和路线,研究对基于企业层面如何建立多重约束下的低碳联运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对于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供给侧低碳结构性改革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生态经济模式。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许多困难: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有待于完善,低碳技术开发不足,能源的使用效率较低等。我国政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低碳经济教育引导,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完善法律体系,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