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配置现代化推进力量的过程 ,是一个国家、地方、民众间极为独特的互动过程 ,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以张謇为例 ,为了赢得进行现代化探索和实践的自由 ,他辞官不就 ,以道抗势 ,力倡自治 ,实行权力抗衡。尽管因此争得不少权力 ,但对于推动一个地区的现代化还是显得十分“弱势”。张謇要具备“强势” ,只得另行出路。他在“以道抗势”的同时 ,不得不时常低下孤高的头 ,“以道附势”。当张謇为抗势和附势交相为用费尽心机 ,还不足以使自己的力量壮大的时候 ,他并没有看到一个巨大的动力源就在他的身边 ,那就是民众。从而丢失了自治的民主内核 ,闭锁了自治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道抗势"是儒家士人的传统,作为知识分子赵树理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作品创作都继承了这一传统,他以"现实主义"作为价值本原,以此作为反拨当代以来日益泛滥的左倾思潮的武器。虽然这造成了赵树理以后人生的悲剧命运,但是却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赵树理可贵的知识分子操守,这也是他为后人所敬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诚信”在我国商业社会失范的现状,立足儒学的传统精粹,论述了“诚意”在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中的基始作用;认为通过学习与受教育可以改变人性,去“巧”去“伪”,培育有道德诚意的企业人格;展示了通过客观的“知”来达到主观的“诚”、进而通过自觉的“反身而诚”以执守商业伦理价值的途径,在每一个企业人都能诚实地完善自我、实现价值的同时,共同锻造企业的诚信品质。  相似文献   

4.
为学以真指向办学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要求师生以求真、求是的态度为学;立身以诚指向人的内修和外达,要求师生能诚笃为人,诚信处世。为学以真,立身以诚是作为学校的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灵魂,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更是学校全体教师恪守的为学和做人原则。因为,它是教育的本质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理想的教育对教师的本真呼唤,更是为人师者永远的追求和坚守。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工作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做的,那么,要怎么做才算是称职的合格的班主任?一是以爱感人;二是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6.
书院教育制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发展经历了几度盛衰循环,体现出“以道抗势”与“以道附势”的双重性格。表面上看,“以道抗势”体现出“道”“势”的矛盾冲突,但实质上,由于“以道抗势”蕴涵的“道”“势”对立并不是“势”与“非势”的对立,而是此“势”与彼“势”的对立,即书院所倡导的理想之“势”与现实之“势”的对立,因此,“道”“势”是内在相依且可以转化的。“道”“势”相依既构成书院制度发展的内在脉络,也使得书院制度具有无法摆脱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作为文化的载体,以“道”自守,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道”往往是无形的,能否恪守“道”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士人是否有自觉意识。当“道”和“势”处于一种紧张的对峙状态时,士人也就面临着三种选择,即以“道”抗“势”、无道则隐和弃“道”求荣。  相似文献   

8.
9.
朱丽 《中学教育》2014,(3):23-28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我国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势、术的内涵及其关系来分析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实现道、势、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屈于身兮不屈其道——论王禹偁道势兼顾的双重文化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王禹偁的文化人格.认为其文化人格具有双重性,即道势兼顾.在实践行为层面上,通过王禹(?)恋禄行为的分析,指出其道势兼顾的具体表现;在意识形态层面上,通过其政治意识二重性的探讨揭示其道势兼顾的双重文化人格的本质.在文化精神层面上,以其诗作为例,印证王禹(?)道势兼顾的文化人格.认为王禹(?)的文化人格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帝王权势异化共同积淀的合果.其积极从道的一面,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孟子"浩然之气"是通过"诚"联结"德性",他认为"德性"是由"思诚"进而"明乎善"所显现出来的。同时,"德性"也是"性之至诚"的体现。孟子把对"诚"的追求,作为体现"浩然之气"内化的仁义功用的本质,并最终显现为"德性"。这个过程既是"浩然之气"内化为"德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德性"显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文不仅将孙奭之疏误作了林氏的观点,而且误会了孟子"因先王之道"的"因"字.<孟子>该章前半部分言说的重心乃在于"以"和"因"字上,"以"作动词"用"解;"因"则作动词"就"解,为靠近、凑近的意思,引申为利用、实行、操作、实践等,而非王氏所认为的作为××的标的或依据."因先王之道"、"以不忍人之政"("以仁政")和"行先王之道"同属动宾结构且语义完全一致,而"先王之道"和"尧舜之道"则是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前者指汤武式之仁政,后者指尧舜式之善心(仁心).王文认为孟子"徒善一徒法"之句乃在于强调"先王之道",如制陶"模范"一样的"规整"功能,即强调"先王之道"作为标的或依据之重要地位,这就不仅未深究孟子"先王之道"的具体内涵,而且也否定了孟子"徒法不能以自行"(法不能自己行)的明确论断.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纯语文知识,更应该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用教学语言的超凡魅力感染学生,用包容的心灵感悟学生,用艺术的手段引导学生,把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使学生在人性关怀的呵护中徜徉。  相似文献   

14.
赵飞 《德州学院学报》2013,29(1):55-58,88
昌耀流放期间创作的诗篇作为其一生创作的起点,已形成“修辞以诚”的生命诗学品格,即写作与生命建立至深关联,将写作者自身生命的光泽、精神的成熟与深度、真情的蕴藉等发于诗中,以此打动读者的心灵.昌耀复出后的诗歌创作,延续、发展了这一特点,故而理解昌耀流放期诗歌是进入独具魅力的昌耀诗歌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杜仁杰是金末元初山东文坛的领袖,他在诗、文、曲诸方面的创作实绩既有对"以诚为本"的唐宋诗风的实践,又有对通俗诗风的尝试,体现着元初东平地区诗风的变化,甚至促成了元初诗坛新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背景为依托,对中国艺术中"势"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作了概观性梳理,认为"势"在中国艺术中是通过蕴含性、趋向性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道"的运行状态;"势"的生成是一个"道之势--心之势--形之势"的同构机制:"势"的艺术创造在于"即体成势".  相似文献   

17.
仁与道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范畴。前者指向个体内心主观的伦理、道德践履与精神修养,后者则指向外在客观的形上天道。二者之间乃是一种双向实现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现实生活中个体的人伦践履与精神修养,可达成对形上天道本体的证悟与体认;另一方面,个体对天道本体的这种体认,将会促进自身道德的完成充实和精神境界的跃进提升。  相似文献   

18.
以文化人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基因密码,为研究生导师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提供了厚重而深远的文化力量。研究生导师作为育人主体的“前结构”地位、研究生导师担负的高深学问转化为智慧的职责以及教育对象的时代特征决定了研究生导师必须担负以文化人的文化使命。研究生导师应站在时代前沿重建“人”的尺度、首先努力成为“有文化的人”、文以载道、以文服人;应坚持化人以文,因人因时因事因势而化,全身心全过程全方位以文育人;应坚持文以化人、上行下效,师生共同努力成为文化传承人。  相似文献   

19.
儒家"至诚之道"对塑造价值观具有显著作用。"真诚作为力量"是要建立进取的动机,"诚己作为方法"重在恪守中庸和自我革新,"至诚作为功效"则说明真诚发挥到极致的效用。儒家"至诚之道"从基点、方法、功效3个方面构成了一套培育价值观的独特系统。  相似文献   

20.
“孝”是我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从孔子开始,无数儒家先贤对“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孟子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孟子重视孝、提倡孝,他在孔予孝观的基础上主张“以孝治国”,提倡“仁政”,他的很多观念对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