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杏树开花了     
晚上,我和妈妈在去实验室的路上,无意中看见了一树雪白雪白的小花。我问妈妈:“这是什么花芽”妈妈告诉我这是杏花。我说:“原来杏树是春天开花呀选”我站在杏树底下,抬头一看,杏花的花瓣有小拇指那么大,五瓣,中间还有一个小黄芯,像一个雪白的花篮里亭亭玉立站着位穿黄色裙子的小姑娘。我看着杏树,想起了一句很美的诗,不禁吟诵道:“一枝红杏出墙来。”妈妈一听,说:“这句诗背得很好。”到了妈妈的实验室,我赶紧跑到电脑旁,打开电脑,按了“图画”这一栏。不一会儿画面出现了。我拿起鼠标,画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小道旁边…  相似文献   

2.
每天课前5分钟,我都请学生背诵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快步走进教室,看着同学们都在等待着背诵,想展示自己,于是我开始指名背诵。前几位学生背得很熟,但最后叫了一位学生背诵时,他断断续续背了几句,却始终背不完,我看着他,同学们看着他,他惭愧地低下了头。当我正准备开口训斥他时,他忽然抬起头,小声地说::“老师,请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保证第二节课能背熟。”当时,我半信半疑地叫他坐下了。第二节课,上课一开始,还没等我开口,他就主动站了起来,高兴地说:“老师,我现在背给你听。”说着,一口气背完了这首诗,而且背得很有感…  相似文献   

3.
生命成诗     
记得有一个诗人说过:到最后生命总能成诗。当我看到这句诗,向另一个好友吟诵的时候,他不屑地说:我们都是农村人,生命能成诗?生命到最后就是一个包子,我们就是里面的馅。我语塞。想起了家人,想到曾祖母那双忧伤的望着远方的空洞的眼睛;想到爷爷奶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轮回的苦难;想到父亲用斧头砍就  相似文献   

4.
自然的物语     
<正>风我记得,风先前是不那么凶的。幼时,风在我心中一直都占着不错的地位。风中似乎总含着些什么东西,脉脉地拂来。那时我正喜好吟杜子美的诗。于是,风中就带着子美“润物细无声”的情趣,潜进我的怀中。长大了我便开始喜欢顾城的诗,风就藏在“摇他的叶子,结他的种子”的句子中。于是乎,我那小小的世界便被诗的风所填满。  相似文献   

5.
星逝     
他出生的时候,头上有五颗闪烁的星。有人玄幻地解释,一颗是想象,一颗是沟通,另外三颗是活泼,信任和爱。“假如……嗯,如果你有一百万,你会……”“呵呵,爸爸不会有那么一天了……”“那如果呢?”“没有如果!”“爸爸呀,只是如果……”“不要总是问我这些不可能的事情!多想点有用的东西!”一颗星碎了。13岁的时候,他陪爸爸散步。“爸爸,今天下课很有趣,我和同学把各种诗词的句子打乱,再重新排列……”“问题是你肚子里有几首诗?”“我们翻了辞典呀……”“我总是让你多背些诗词,你背了多少?”“你背几首我听听!”“……”“今天晚上给我把《…  相似文献   

6.
背古诗     
这学期,我们学校为打造“书香”品牌,创办“书香学校”,设立了“书香班级”的评选活动,校园内古诗的诵读声不绝于耳。我们三年级选定了四十首古诗,要求学生背熟、背出韵味。一开始,全班学生劲头十足,有的一天就能背五六首。可是时间一长,背诗的积极性渐渐减退了,每天晨读时,我发现很多学生不是在真正地背,而是嘴巴老重复一两首,在那儿应付我呢。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出了很多对策,我让同桌俩比赛背,小组四人比赛背。后来决定谁背下一首诗就奖一颗红色小标志(老师的笑脸),但结果是奏效快,见效短,学生专为得到小标志而背,背得快忘得也快,背不出诗…  相似文献   

7.
2022年4月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积极贯彻“坚定文化自信”,凸显核心素养的育人观,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必背古诗文达到135篇(段),古诗文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其中1~6年级必背75篇,都是诗歌。古诗的学习和积累,是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基础知识积累的要求,关乎人文素养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小学古诗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大多沿用老旧的教学方法,反复读,背翻译,体会浅,没有完全达到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是中华文化古老而优良的传统。华峰先生的“华调”吟诵,徐健顺老师的“矿泉水调”吟诵,将“吟诵”带到老师们面前。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将吟诵带进课堂,改善了古诗教学,并试着运用吟诵探索古诗教学。期待吟诵之花,在更多老师的古诗课堂上绽放光彩。  相似文献   

8.
苏轼难荆公有一次,东坡指着“坡”字请教王荆公(安石)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乃‘土’之‘皮’。”东坡听了,反问道:“那么‘滑’乃‘水’之‘骨’喽?”安石闻之,半天默然无语。三分诗,七分读诗人郭祥正有一次把自己写的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诵起来。吟完  相似文献   

9.
学诗就要背诗。对那些不想背诗的学生,死记硬背诗文确实是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诗背诗的冲动,变“要我背”为“我要背”,把背诗当作人生的一种享受,从而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读、背这些诗词。1.名句助背诵。作者的人品,诗词中的名句乃至整  相似文献   

10.
童年的时候,我梦想少年;少年的时候,我梦想成年。成年,将会是个什么样儿呢?于是,我想到了许多、许多……我想到了毛泽东。少年时,他在长沙东乡求学,在辞别家乡的时候,他留给父母这样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听着诗中的豪言壮语,难道你觉得他仅仅是一位普通少年吗?我想到了周恩来。18岁的他,在南开中学学成归家,为探索真理,他义无反顾,东渡扶桑。他伫立船头,凝视着滚滚波涛,情不自禁地吟诵:“大江歌罢  相似文献   

11.
<正>我作为班级代表参加了学校的诗词大会,站在台上,我把古诗之美分享给全校同学。提起古诗,我对它可谓“爱恨交加”。我有一本已经快被翻烂了的《唐诗三百首》,从我记事起它就陪伴着我,我就是从这本书开始接触古诗的。它曾经是我的“噩梦”。小时候妈妈要求我每天背一首诗,虽然我会背的诗越来越多,但那时候的我仅仅是死记硬背,所以我当时最“恨”这本书。直到一个夏天,我的想法慢慢改变了。  相似文献   

12.
他们说顾城     
“爸爸,爸爸,我又想出来一首诗……”8岁的儿子顾城.每天从西直门小学放学回家,就沿着曲曲折折的楼梯、长长的甬道奔跑着,推开房门扑到我的面前。小小的心脏在剧烈地跳动。他大喘着气把他的诗背给我听——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正>3月30日,高妍同学写了一首诗《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于是,这一天成为我们班的“小先生节”。她的诗是这样写的:“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那么勇敢,那么迅速/然而/一遍一遍地教后/我想过放弃/但还是不忍心/他需要我的不厌其烦/他渴望我的温暖鼓励/于是,我又坚定了信心/与他一起努力/他在慢慢进步/他在与我同行/看到他/  相似文献   

14.
著名诗人陆游曾经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个“诗外”我们当然可以理解得很多,但这其中或许就包括对诗歌本身的吟诵。大家不是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吗?小学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诵。  相似文献   

15.
“我在家要是敢那么‘得瑟’,用我老公的话讲,他会‘焚书坑儒’的!”. “你会几岁教你的孩子背《论语》?”这是于丹现在不断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有人想象于丹在家一定是跟老公吟诗作画,女儿坐在床上晃着小脑袋背《论语》。于丹听后大惊,直接用“可怕”来形容这样的场景。她说:“我在家要是敢那么‘得瑟’,用我老公的话讲,他会‘焚书坑儒’的!”  相似文献   

16.
忽然之间     
秦易拿着莫文蔚的CD站在我面前说:“小姐呀,你还想怎么着?难不成让我唱给你听啊?”我抬起头似笑非笑地望着他:“你说呢?”一首歌没唱至1/3我已经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秦易怕我死掉就立刻停止了。他拍着我的背说:“没事吧?你都那么大年纪了也量力而为啊!”我说:“你都唱得那么难听吗?”之后他说为了我不至于死于非命,他以后  相似文献   

17.
臧克家 ,山东诸城人。诗人。1923年入山东第一师范 ,开始接触新文艺。喜欢读新诗 ,经常吟诵郭沫若、冰心、冯至等诗人的作品 ,“也读泰戈尔的诗和日本的俳句。”(《我与新诗》)1930年入青岛大学中文系 ,又读了闻一多和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尤其是读闻一多的《死水》 ,“改变了我在中学时代对新诗形式问题的看法。”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诗创造》、《文汇月刊》。1949年后 ,先后任华北大学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诗刊》主编等。一生“爱读书 ,爱买书” ,与书为邻 ,与古人为友。认为读书于创作十分…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要背诵的古诗题目是……” ——“老师,我已经把这首诗背出来了!” ——“老师.我也背出来了!” ……  相似文献   

19.
小诗迷     
听外婆说,我还躺在摇篮里的时候,妈妈就坐在摇篮旁,一边轻轻地摇,一边小声地吟诵着短小的唐诗。好多次我都是在妈妈的“摇篮诗”中睡着的。  相似文献   

20.
如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和文化传播的媒介也是五彩斑斓,如我们写了一些东西想发表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上传媒等得以发表。那么,唐代诗人写了诗是怎样“发表”的呢?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呈示寄赠。这是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杜甫的诗友苏涣曾到杜甫船上拜访,当面吟诵自己的诗给杜甫听。2.投诸名流。唐代许多举人文士为了获得名誉,顺利及第,就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