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刿论战》一一直是初中课本的传统篇目,是初中言经典作品之一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只用:二百二十二: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的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亲临战场,从容指挥。正是由于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弱小的鲁国才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近来再教这篇课,我总觉得对《曹刿论战》一的人物分析不够全面。我认为长勺之站的首功应归于那位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知人善用的鲁庄公。下面我们一起探讨《曹刿论战》中有关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几个闪光点。  相似文献   

2.
长勺之战,强大的齐国败给了处于劣势的鲁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奇迹,军事统帅的曹刿备受人们的称道,而鲁国的国君则成为反面人物被定格在了“鄙夫”的行列,这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他在军事上虽然“平庸”,但政治上绝不“昏庸”。  相似文献   

3.
《曹刿论战》一文一直是初中课本的传统篇目,是初中文言文经典作品之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只用222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者的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亲临战场,从容指挥。正是由于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弱小的鲁国才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的确,在国家面临外强侵犯之时,作为一介草民的曹刿敢于挺身而出,拯救了国家,拯救了人民,此行此举可歌可泣。也正缘于此,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直到今天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4.
杨欣 《文教资料》2014,(10):41-42
《曹刿论战》在历次中学语文教材汉版中都被选中,全文虽然只有222个字,却以极精练的文字记述了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齐鲁两国交战于长勺的故事,塑造了曹刿这个军事天才和鲁庄公一代贤君的形象。本文拟就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浅要分析。以期对促成这场著名战役取得成功的两个关键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曹刿论战》一文历来都被选入初中教材。传统观点认为:曹刿在这次战争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作用,决定了鲁国的胜利,而鲁庄公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冒进,是一个平庸的国君。近来再教这篇课文,对鲁庄公这个人物,我们有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7.
对《曹刿论战》的教学,不但可让学生学到古文知识,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特别是在对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精典篇目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也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历来评价这场战争时 ,曹刿是被褒的对象 ;作为曹刿的陪衬人物 ,鲁庄公则是被贬的对象。然而 ,综观全文 ,鲁庄公则未必“鄙”。礼贤下士慧眼识才 曹刿是什么人 ?曹刿有卓越的才干 ,然而他毕竟出身于乡野之间。作为一国之君 ,身居高位 ,对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陌生臣民 ,仅凭他一腔的爱国热情 (国难当头 ,乃入见 ) ,庄公却不拘贵贱 ,即刻接见 ,可见他是一个开明的、能容人的国君。否则 ,一介普通臣民的曹刿 ,无论他怎样爱国 ,他怎能直接入见国君呢…  相似文献   

9.
学生就鲁庄公的形象分析产生分歧,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评价"的研究性学习步骤对传统分析阐明个人见解。作者认为鲁庄公非但不"鄙",而且大智。  相似文献   

10.
《曹刿论战》记叙了鲁庄公十年(公元684年),齐国和鲁国在长勺交战的史实,塑造了曹刿这个卓越的军事家的形象。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齐鲁两国投人了大量的兵力,战斗异常激烈,可写的东西自然很多。但从文章的整体内容来看,本文的写作重点不是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具体过程,而是通过此次战争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军事思想。对于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只不过是证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正确的一个事实,所以作者对此采取略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徐社荣《用怀疑的态度对待文本——兼评(曹刿论战)》一文认为:“许多历史文献急需重读,需要解读出新意来。”在这一观点指导下,提出《曹刿论战》的教学“可以定位到‘论’这个字上,定位到曹刿这个人身上来,定位到这个人的胆略、智慧和能耐上来”。  相似文献   

12.
郑巧南 《现代语文》2009,(1):121-121
公元前684年春天,齐鲁爆发了长勺之战,鲁国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强大的齐国。这场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军事家曹刿当然功不可没,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当一分为二地去评价鲁庄公。  相似文献   

13.
品赏《曹刿论战》一文,人们往往欣赏曹刿这个深谋远虑的主人公形象,而对鲁庄公这个个性亦甚鲜明的次要人物关注不足,甚至产生误读。究其原因,曹刿形象太完美了,几无缺点,而鲁庄公确实瑕疵多多,再加上篇首定调以及作者对比反衬笔法的运用,误读在所难免。我们应该结合背景,深研文本,去重新认识文中的鲁庄公形象。  相似文献   

14.
鲁庄公十年春,当时还是一个普通百姓的曹刿,以一个偶然的机会,率领鲁国军队,在长勺一役中大败齐军。在指挥战斗中,他临危不惧;在对战局的分析中,他以“再衰三竭”之论,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正确的判断能力。这次的战功,如论者所云,的确是伟大的。然而,在战前,他对国内形势的估计,却概括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以为国内的文武官员都是平庸之辈,不能担当这场战争的重任。鲁国的官员真是如此吗?  相似文献   

15.
焦凡平 《现代语文》2008,(9):118-118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福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版)“曹刿和庄公的三次对话,揭示出鲁庄公的昏庸无知,曹刿的深谋远虑。”  相似文献   

16.
《曹刿论战》一文,从结果安排和人物刻画上来看,作者旨在通过齐鲁长勺之战,歌颂鲁庄公“任人唯贤”、“勇于纳谏”的君主胸怀,同时也正面描写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但在有关教学参考书和许多教师的教学中,只褒扬了曹刿的“远谋”,只字不提庄公的胸怀,反而鄙视他,这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庄公的评价也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7.
《曹刿论战》是一篇短小而精悍的历史散文,在初中教材众多的文言文篇目中,它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这不仅是缘于它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还缘于其蕴涵的形象性和思想性,这让我们师生在教学时有了很大的开拓延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曹刿论战》是初中语文的传统课文,近些年一直选编在初三语文课本中。不论是过去的教材还是新课改后的实验教材,对"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和"公与之乘。"的注释都是一样的,课文中把"加"解释为"虚报","与"解释为"和",可是根据春秋时期的礼来说,这种解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职后的发展,根植于学习,落实于教学,发展于研究。学、教、研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忽略其中任何一项都将给教师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尽心尽责,而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必须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笔者结合《曹刿论战》探讨语文教师如何通过学、教、研求得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转》,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所著,文中主要阐述了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包括战前准备和战后总结,体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才能。除此之外,文中还反映出个人为集体着想,个人对集体产生信心、信任感,并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强大集体凝聚力的思想。这一点,对班级管理来说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曹刿请见"与调动学生为集体利益着想的积极主动性"曹刿请见"在"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情况下,曹刿说,享受高官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乃入见"。曹刿为什么要去拜见鲁庄公呢?从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也为了集体利益主动请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