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描绘了曹、刘为争夺汉中要地而进行的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这场战争先写曹操屡战屡败,瓦口隘、天荡山、阳平关诸战略要地先后失守。曹军欲进不能,欲罢不休,只好兵败斜谷再做打算。就在曹军将要退兵的前夕,恼怒之极的曹操杀了一个一贯卖弄小聪明,且又多嘴多舌的行军主簿杨修.杨修之死在汉中战役的故事里,可以视为一段相对独立的故事。为此,本文选取这段故事名之曰《杨修之死》,并以取一滴水以见汪洋之意,谈谈体现于其中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原回目是“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前面说的是:魏王曹操得陇望蜀,占据汉中后,趁机要夺刘备手中的益州。结果不仅没有成功,反而汉中也被诸葛亮智取。连连战败,只好收兵于斜谷界口驻扎,处在进退维谷之中。  相似文献   

3.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以插叙的方式交代了曹操以斩杀杨修的方式解决与杨修间冲突的原因,故事引人入胜,人物个性鲜明。学生读懂此文不难,但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掌握阅读历史演义类小说的方法,正确评价人物形象,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找到阅读古典小说的钥匙,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4.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2回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杨修之死。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精华,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初三年级第二册已选入,为精读课文。“杨修之死”说的是:曹操与刘备争达汉中,屡战不利,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吴国,又恐被蜀兵耻笑。”曹操在吃鸡汤时触景生情,随口将当晚的口号定为“鸡肋”。“真知魏王肺腑”的主簿杨修深知个中含义: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于是“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不料曹操勃然大怒,以扰乱军心之罪“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其间没有一点回旋…  相似文献   

5.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课文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杨修此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后汉书》称他"好学,有俊才",而且他是名门之后,出身弘农杨  相似文献   

6.
【学习指要】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课文叙述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充分体现了《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内涵的丰富和手法的高妙。  相似文献   

7.
《杨修之死》是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小说名著单元的一篇节选课文。文章通过六个小故事揭示了杨修被杀的原因。很多读者把杨修之死归结于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妒贤嫉能、阴险狡诈。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有些偏颇。杨修完全是自寻死路,实在怨不得曹操;杨修之死也不仅仅限于恃才放旷,更是源于自己没有自知之明。  相似文献   

8.
《杨修之死》是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小说名著单元的一篇节选课文。文章通过六个小故事揭示了杨修被杀的原因。很多读者把杨修之死归结于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妒贤嫉能、阴险狡诈。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有些偏颇。杨修完全是自寻死路,实在怨不得曹操;杨修之死也不仅仅限于恃才放旷,更是源于自己没有自知之明  相似文献   

9.
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课文通过曹操忌才杀杨修 ,刻画了曹操猜忌、阴险、狠毒的性格 ,这种性格不是一般的虚伪和权谋 ,而是和他的雄才大略糅合在一起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种奸诈。也说明杨修是一个聪颖敏锐、才华横溢而书生气十足、恃才放旷招致忌恨的文人  相似文献   

10.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个性,也揭示了曹操既奸诈又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小说,  相似文献   

11.
对曹操的杀害之心杨修有没有察觉,这是《杨修之死》教学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问题。 杨修非常聪明,更是“恃才放旷”。而“恃才放旷”的性格却使他的聪明反而成了不聪明。“大簏事件”,“出邺城门”和“答教事件”是杨修插手曹氏家族内部斗争,干预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的三件事,因此直接影响了曹操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2.
黄圣同学问:《杨修之死》中,杨修被杀的原因是“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还是“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上述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应结合起来分析。杨修才华横溢,聪明、善辩,但却“恃才放旷”,狂妄轻率,毫无顾忌,而曹操的性格是有二重性:一方面他唯才是用,有治国安邦的雄心,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虚伪狡诈。课文中写的六个小故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第一件事——园门阔事件,曹操在花园  相似文献   

13.
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课文通过曹操才杀杨修,刻画了曹操猜忌、阴险、狠毒的性格,这种性格不是一般的虚伪和权谋,而是和他的雄才大略糅合在一起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种奸诈。也说明杨修是一个聪颖敏锐,才华横溢而书生气十足、恃才放旷招致忌恨的文人。  相似文献   

14.
<正>根据文献研究、课堂观察和阅读实践,笔者认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杨修之死》中的"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更是文化悲剧。"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这种观点,前人之述备矣。笔者仅从文化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从情节上看,是曹操杀掉了杨修,实际上是中华文化中最阴暗的一面——权谋文化杀死了杨修。三国时代,无论杨修的主公是谁,恃才放旷的他都难免悲剧。在中华文化圈里,只要权谋文化不死,杨  相似文献   

15.
一位语文老师从初一教到初三,当他在初三讲曹操的《观沧海》时,极力渲染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大胸怀。高度赞扬曹操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正在他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之时,一同学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记得你在上初二语文《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对曹操是极力贬低,大骂曹操奸诈  相似文献   

16.
另类版三国     
杨修之死 曹操:"鸡肋!鸡肋!" 杨修:"来--喽--!丞相,你慢用。" 曹操:"推……推出去,杀了。" 长坂坡 曹洪:"丞相你看!那个敌将又杀回来了!" 夏侯:"今天已经是第七次了吧,他不累呀!"  相似文献   

17.
一、自学目的1、理解课文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2、理解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3、初步认识历史人物与小说人物的不同.二、自学重点重点学习第二部分(即插叙部分),理解插叙在文中的作用.三、自学提示1、本文出自何处?作者是谁?提示:《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回目是“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公元一八四年到二八○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它集中地描绘  相似文献   

18.
这篇课文是从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中节选的,是根据清代康熙年间出现的经过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的《人民文学》出版的《三国演义》本,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9.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鸡肋:鸡的肋骨,吃着没味,扔了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多大意思的事情。真正对鸡肋这个词语有所了解是从前看三国杨修故事开始的。这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曹操)自长安出斜谷,至阳平,(刘)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曹操退兵了,杨修却因为“泄露天机”被杀了。多嘴的杨修死了,但他却使原本名不见经传…  相似文献   

20.
读了《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杨修之死”之后,我感慨万分,心里感到淡淡的悲伤和惋惜,就像在大雪纷飞的冬夜,一片片梧桐叶从高空飘落,在迷茫的天地间,看不见一点五颜六色的景物,遗憾和悲哀充溢心中。主人公杨修,为人恃才放旷,多次触犯曹操的忌讳,最后,竟被加上“谎报军情,乱我军心”的罪名,斩首示众。可惜啊可惜,杨修真算得上是聪慧睿智的化身,但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