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是语言创新的大师,他的小说通过审丑而形成的语言陌生化,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愉悦,增强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莫言的作品常常凸现丑的事物,以丰富的感觉语言来描绘五彩缤纷的感性世界。审丑构成了莫言文学世界的中心,它表现了作家对现实的特殊思考,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也展现了作品深刻的象征意蕴。当然,作家的审丑要有"度"的限制,应避免纯低级的感官刺激;作家理应努力追求那些闪烁着理性之美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小说又是叙事的艺术。它依靠作家生动鲜明的艺术语言,来向读者传达自己要讲述的故事,要表达的感情,要阐述的思想,而读者也只能通过作家的叙述语言来理解、领会、感受这一切。严格地说,一篇小说从头至尾都是作家的叙述语言,即使对话,也是作家描摹人物的口气、语调、神态来加以转述的,也可以说是作家代人物立言。所以叙述语言是小说家用来叙述事件、描写环境气氛和人物行动、神态心理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用语言来  相似文献   

3.
熊建成是一个很中国化的作家,他的小说集《激荡的大宁河》是一部精品。作品 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虽有缺陷却不乏温暖的世界,对人的同情、理解与关爱,构成了熊建成小 说最普遍的底蕴;小说结构看似随意,实是运匠心于无形;小说语言简洁、质朴、机智。  相似文献   

4.
文学语言的特性在于它是一种审美语言 ,具有导向意象世界的审美功能。这种功能是作家和读者在语言表现功能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的结果。因此 ,对文学文本语言的解读应是一种审美的解读 ,其中心环节 ,是不断摆脱语言指称功能的限制 ,实现语言的表现功能 ,完成从审美语言到审美意象的转换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学语言的特性在于它是一种审美语言,具有导向意象世界的审美功能。这种功能是作家和读者在语言表现功能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的结果。因此,对文学文本语言的解读应是一种审美的解读,其中心环节,是不断摆脱语言指称功能的限制,实现语言的表现功能,完成从审美语言到审美意象的转换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先锋派作家们,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语言模式,让他们的小说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陌生的面孔:句子成分多重并列;语体变化;无句逗和随意句逗;小说写作近程的被述,等等。然而,正是这和陌生化,给读者一种全新的审美刺激,尽可能多的能指拓展了主体审美对象的可能世界,使其在接受近程的再创造之中荻得一科独特的审美效果。传统小说也只有在这种新的小说语言形式被读者逐渐认同之后,得以更新和发展,这便是新时期小说语言实验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7.
风格的形成是作家成熟的标志。独特而鲜明的语言风格常常是优秀作家的标识。文学语言风格主要包括作家运用语言时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风范和文学文本的语言风格两个层面。所谓文学文本的语言风格,是指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语言表现的综合性特征,它是作家语言风格的具体呈现。杨志军小说想象天马行空、狂放不羁、自由驰骋,其语言浑融、恣肆、嶙峋、精微,充满荒诞的诗性。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谓写作,不过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与倾诉,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和文字外化。任何思维和情感,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个物质的外壳来加以表现。作为读者的我们,如果忽略语言这个情思的外壳,不能从作家呈现的语言中感受到表达的温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9.
《黄泥街》是当代女作家残雪的小说作品。有人说,“残雪的小说是对中国传统审美心态的一次彻底的颠覆,它直逼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生存意境,成为90年代中国文学一块绕不过去的路标。”残雪原名邓小华,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女性作家。有别于一般小说作家按照客观反映现实的原则,呈现给读者以熟悉的经验世界的创作方式,残雪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解释学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开创性的新课题。它主要以哲学解释学理论为基点,打破过去的概念化阐释模式,建构全新的语文教学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为语文教学提供新思维、新视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这种解释学理论方法,把文本、读者作为丈学存在的本体层次,使之成为文学本体构成的重要部分,它显然不允许只专注于作家、作品的单一性阐释,而更加注重读者的解读活动。现代语言哲学家认为,本体即语言,语言即存在,谈“本体”就不可能不谈“语言”。本体和语言的这种交织同构关系决定了语言的人文视界与本体论阐释,包括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的构成、语文本体世界的哲学透视;语文的文化性存在特质及其本体的文化阐释探讨,包括语文的文化性构成探究、“文化语文”论与“诗性语文”的分析等。  相似文献   

11.
邹群 《中文自修》2008,(1):24-24
优秀的小说总是呈现多义性,有时甚至是含蓄、含混的。在这里,含混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作家创作的策略,故意或者无意造成的歧义。它既可以引发读者的困惑,又体现了阅读生  相似文献   

12.
钟文华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4):42-44,83
艺术是对现实的二度发现,所以陌生化的艺术手法广泛运用于作品的题材、思想、体验、视角、结构、语言等方面,使形象更生动更吸引读者.在陌生化的创造中,作家找到了自己生命和存在的意义.读者透过陌生化的现象,重新审视世界和自己,丰富了人性,改造了世界.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之前的小说以工农兵为传播对象,作家以工农兵语言进行书写和言说,其语言主要表现为口语化。"文革"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强势作用,大量领袖语言直接嵌入小说文本。新时期小说以思想文化启蒙为传播目标,出现了饱含情感色彩的人道主义语言和人文理性语言。自90年代以来,文化消费成为小说传播主要动力,作家根据读者的趣味选择小说语言使小说语言呈现出调侃性、时尚化和感官化的特征。各时期小说语言的根本差异表明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在随时变化。当下如何调整作家与读者的关系,通过语言变革既保持小说的良好传播,又避免让小说沦为仅仅是娱乐工具,是目前作家和学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主题是小说的精髓和灵魂,要使小说立于不败之地,本于它"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主题挖掘。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丽创作的"安妮系列小说",自20世纪初出版以来吸引了国内外无数青少年读者甚至不少成年读者,弥久不衰。究其原因,在于作家对作品内涵的深刻呈现。"安妮系列小说"的主题具有深刻性、丰富性以及积极的延伸意义,它吸引打动着读者并引起共鸣,架起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也使小说拥有了强大而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杨清华 《现代语文》2006,(10):75-76
法国五六十年代出现的“新小说派”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争议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在1984年东京国际笔会上被选为“当今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的阿兰·罗伯-葛利叶是“新小说派”最杰出、最激进的作家,被公认为“新小说派”的首脑人物。他极力主张纯描写性的“反文学”,如实地把视觉所触及的客体表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一起参与和创作,直接进入意识活动;认为人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包围之中,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作家的任务就是用一种“没有人格化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冷静、细致、忠实地描绘客观世界的形象,从事物的变化反映人物的…  相似文献   

16.
小说作为叙述的艺术,它建构了一个纯属虚构的幻觉世界,真实的物质世界与虚构的幻觉世界之间存在着距离,即“实”与“虚”的距离。这种距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逾越的。小说文本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就在于作家处心积虑造成这一距离。这一距离使作家能以主体意识的自由驰骋在精神领域中把握、利用和改造世界,以语言的物化形态重塑人间;同时使读者得以在这种心造的世界中漫游,获得在真实的物质世界里、在短暂的人生经历中不可能得到的复杂的、强烈的、曲折多变的心理感受,满足人们对于幸福感的无尽的心理追求。 读者生活在真实的物质世界中,而“世界不能满足人”(列宁语),很显然,小说必须能  相似文献   

17.
一记得有一位作家这样说过,离开、流浪,都是回家的一种方式。离开与流浪部属于现在的此时此刻,而回家则是回到曾经存在的过去时空。这样恐怕只有在写作中才可以轻易地抵达,写作以语词穿越记忆的厚墙,抵达那片留存在心灵空间的诗意家园。因此,一个绚烂的文学世界的营构。不仅来自于外在的自然,更来自于内在心灵世界的召唤。语词是它们得以呈现唯一而有效的通道。这个文学世界由作家以语言来营构,正是借助语言,作家才可以实现心中的雄心壮志,即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和马拉美所说的改变语言。改变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经验功能描绘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中的各种过程,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图景。译者是原文图景的复制者,他的任务是让译文读者观察到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图景,确保译文图景的完整性,准确再现原文人物、事件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成功实现经验功能的对等。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的目标是,如何使世界的本质直接显现。语言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符号构造的,意识也被符号所支配。因此,在现实领域,世界作为对象并不能直接呈现,它必须经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要实现现象学的直观,要求语言符号必须具备这样几种特性:第一,它应该具有意象性,如此才能破除语言符号的抽象性,使存在作为现象呈现。第二,它应该具有主体间性,如此才能使我与世界同一,实现本质直观。第三,它应该具有超越性,从而能够显现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质。具备了以上三种特性的语言符号,也就具有了现象性。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只能是审美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20.
文本是意义有待确定、有待实现的对话构成品,它在理解中存在。文本的语言并不是对实物的模仿,而是对观念的唤起。它指向一个虚构世界,这个世界只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之中。读者的想象既是对文本语言的应答,也是在充实这个文本。由于语言的非周全性和文学描写的非实在性,文本还只是个框架。这个框架为读者的想象框定了范围也为它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在艺术理论上一般称之为空白。阅读就是不断地沿着框架去填补空白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