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秋霞 《考试周刊》2011,(51):14-15
"赵氏孤儿热"已经不是一时的事了,而在"赵氏孤儿"的众多改编作品中,以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影响最大。《中》剧是在《赵》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它无论是在剧情设计、人物安排还是背景选择上都与后者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以"救孤"为核心,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宣扬了儒家思想的"仁义"精神,尽管伏尔泰对儒家思想存在误读。  相似文献   

2.
《学习之友》2010,(6):49-49
今年1月27日,吴东昆在《文汇报》所载的《伏尔泰差点被吊死?》一文中指出:《咬文嚼字》2009年第11期上有一则题为“伏尔泰机智脱险”的小故事……这段绘声绘色的故事其实流传很广,  相似文献   

3.
以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对《政治文献翻译新探索》一文中的一个重要例证提出质疑,旨在探索上下文在翻译中对表达忠实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歌德曾经说过:伏尔泰标志着旧世界的结束,卢梭代表了新世界的诞生。这句话恰当地点出了他们两人在思想史上的伟大意义。但让人意外的是卢梭和伏尔泰在生前的分歧却是如此之大,数次争吵后,最终分道扬镳。1764年,伏尔泰为攻击卢梭,甚至在《公民的情感》一文中,把卢梭遗弃孩子的隐私公诸于世。[1]这触到卢梭的痛处,他愤然写了著名的《忏悔录》,并在《忏悔录》里附上了他以前写给伏尔泰的一封信,在信里他对伏尔泰说我恨您!  相似文献   

5.
刘淑英 《商洛学院学报》2010,24(4):57-60,68
对方言进行贴切的英语翻译历来都是一大挑战。从黄元英教授的《商洛民俗文化述论》中遴选了一些典型的陕南方言,根据文中语意的描述,分别进行了"方言对译法"和"口语体译法"的翻译尝试。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口语体译法"是一种比较符合现实的方言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郭蕾老师在《师路心语话成长》(《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10期)一文中谈到:“(学生)再乱的回答,也必然有它的原因,就像有学生故意恶作剧,当老师问‘国民党不抗日怎么办?’学生回答:‘拉到德育处!’比起恼羞成怒.现在我更想笑着说你有才,这么有创意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信"包含于儒家的伦理范畴,是儒家文化中实现"仁"、"义"等道德规约的必备条件,同时与"诚"、"义"意义相近互通,是儒家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说文解字》中对"信"的解释为: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本义为"诚实"、"讲信用",这也是《论语》中"信"所使用的核心义项。而在英语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对《论语》中"信"的翻译在不同意识形态操控下呈现出了多样性,鉴于翻译这一行为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论语》英译本中对"信"的翻译进行甄别,以便真实、准确地传播传统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8.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之一。从考查方式看,以前全国高考一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2002年开始,全国高考采用主观题形式,即由考生直接翻译,是失分较多的地方。那么同学们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失误呢?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理想)是"化",由此出现了中国传统译论中具有转折意义的"化境说";通过解读《林纾的翻译》,追溯"化境说"的理论渊源、诠释其本质内涵以及它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夏武荣老师《思路·细节·沟通——模拟上课(专制下的启蒙)的课堂实录及评价思考》(《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12期)一文,文中提到:“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霍布斯、伏尔泰、卢梭都是终身未婚。”说霍布斯、伏尔泰终身未婚是对的,但说卢梭终身未婚就不对了。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已经逐渐引起了翻译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林译《桃花源记》在翻译中进行"创造性叛逆"是由其独特的翻译观和翻译目的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张蕾 《学周刊C版》2014,(10):212-213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黄玉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81-82,10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仁"做出了不同的翻译。阐释学翻译为分析"仁"学思想在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译本中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高职高专英语教材《新编实用英语》(天津版)中的单元教学内容"广告英语"谈起,以经典实例分析的形式逐步分析并阐明了广告英语的特点、修辞特征、翻译技巧;提出了在高职高专英语应用写作与翻译教学中,应重视广告英语写作与翻译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英语修辞特征的美妙并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从而促进英语学习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辜鸿铭英译《论语》过程中导致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叛逆"现象的翻译策略,既而运用翻译目的论揭示"叛逆"现象背后的因素。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翻译目的论框架下考察该《论语》英译本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发现该译本是符合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本研究的启示在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现象可以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给予合理解释,译者对原文的"叛逆"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选择,而评价译文的标准则是看其是否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读懂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考查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考点,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这项能力不是孤立的,必须在准确理解字、词、句等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因此,考试大纲在文言文阅读板块的"理解"层次中提出了四个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7.
高凤翔  孙雅静 《海外英语》2011,(8):293-294,298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该文本着辩证思考的态度,对安德烈·勒菲弗尔的《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一文进行了细致的推敲。勒菲弗尔在文中强调了文化研究对翻译研究的作用,他以中西方宗教经典的翻译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中西方翻译传统从口授起源却最终分道扬镳的原因;此外,他指出中西方在翻译实践中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他认为在《圣经》和佛经翻译活动中,上帝与佛祖的角色对译者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不同,故而翻译实践的产物以忠实或自由的风格而对立。再者,在《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一文中,勒菲弗尔还强调了偶然性的作用。针对这些方面,该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文中观点的局限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所作的宋词《声声慢》集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于一体。许渊冲先生将"三美"原则应用于《声声慢》的英译过程中,译作充分传达了原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三美"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种翻译理论也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树立了新标准。  相似文献   

19.
以英国作家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中便条的翻译为例,分析翻译过程中"花园路径现象"的影响,阐释如何通过关联理论中的语境假设解码翻译中非语言因素的"花园路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伏尔泰的《风俗论》被称为"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在此书中,伏尔泰对世界上众多民族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等情况都进行了描述,集中体现出他的世界史观。对当时仍处于锁国状态的日本,伏尔泰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在《风俗论》中从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角度向世人介绍这个神秘的国度。当然,限于所处时代的客观条件,伏尔泰眼中的日本与真实的日本之间是有较大出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