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之苑中的一朵奇葩。在对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几个古代戏剧片段的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一种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阅读。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窦娥冤》是元代杂剧艺术创始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伟大戏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犹如雄奇的大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犹如万里长河,烟波浩渺,天光云影共徘徊。阅读《红楼梦》,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红楼梦》作品的教学,应抓住伟大作品的丰富性特征,挖掘文本有利于教学的诸多功能。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较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文本、思想文本的意义,《宝玉挨打》教学不妨引导学生再作点文化文本、叙事文本意义的研究。为此,我们将《宝玉挨打》的教学作了以下设计:一、教学目标:1.领会《宝玉挨打》一课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2.领会《宝玉挨打…  相似文献   

3.
所谓"视角",就是指反映客观事物特征的某个侧面,也就是看问题的着眼点。任何事物,就其特征而言,往往是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网络结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充满哲理的名言,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在课堂上,一个学生问我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中的“岭”和“峰”有什么区别,当时我没能回答出来。课后查阅工具书得知:“岭”是顶上  相似文献   

5.
《我的叔叔于勒》是外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被反复从不同角度演绎。从教十几年,我也教过多次。其主题究竟是什么?我想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解读中寻找最接近作者本意、最能表达作者创作初衷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6.
苗学军 《初中生》2006,(11):33-3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豪苏东坡的这首《题西林壁》不但让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到了庐山多姿多彩的风貌,更、止人们体会到诗中的数学哲理.  相似文献   

7.
读《西游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语言、人物、情节等多个角度欣赏这部巨著,每个角度都能体会出小说的经典。小说中,文学大师吴承恩拉开人物感知、动机和行为的距离,制造冲突,从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从这个角度引领孩子们走进《西游记》,感受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题西林壁》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进入视野的庐山形象也就各不相同。而语文学科的非科学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追求的多元化目标,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文本。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相似文献   

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苏轼的诗句形容文本的立体解读再贴切不过。一个文本往往承载三重意义,即,文本的作者意义、文本的客观意义和读者的个性意义,在这篇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将自己的"教"仅仅定位在寻找文本的基础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面对同一事物,观察方式不同,结论常常迥然相异.苏轼有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里讨论的英国文学名著《简·爱》与《法国中尉的女人》,恰是两部题材对象相似到近同一的小说.然而,由于叙述角度、叙事结构和审美取向相差一百多年,两部作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是这样,鉴赏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对同一篇教材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想,无论是对提升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还是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都是大有裨益的。一、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一篇好的作品是作家心血的结晶,它包含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到的感悟,而入选中学课本的作品更是经受了时间考验并为读者所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2.
五岳之外.黄山、庐山、峨眉山也属于了不得的名山。苏东坡有一首《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际上,无论进入哪座大山,苏东坡在庐山的这等感觉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是谓通感。  相似文献   

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给我们在数学学习上的启示是:在看到一个数学问题的同时,还要看到与问题有关的“一大串”,然后作“整体思维”。  相似文献   

14.
疑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差不多”A在三年级的一次评课时,我们发现执教老师的教案上没有教学目标。老师说这是为上教研课而重新备的课,主要是把上课要讲的写下来,教学目标还没来得及从教参上抄上去。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热闹非凡,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苏轼诗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或许,一千个语文教师会有一千种观点。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6.
巧变视角     
【技法阐释】 所谓“视角”,即观察的角度。苏轼《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名句正揭示出客观事物往往有着多方面的特征,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花红叶绿,异彩纷呈。同样,写作也有个视角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窦娥冤》是我国古典悲剧的优秀作品之一,对当时和后世的戏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明代袁于令的《金锁记》就是受其影响改编比较成功的作品。从文本的角度来考察,《金锁记》与《窦娥冤》在情节、主题和戏曲文学所承担社会功能上具有差异性;与《窦娥冤》相比,《金锁记》悲剧意识有淡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钱丰 《语文知识》2004,(7):35-35
《文汇报》2003年11月16日“学林”版刊载了方健先生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文,文中说张先《苏幕遮》词中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后来为毛泽东所化用,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宋代词人张先“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之句,源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相似文献   

19.
王慧 《教育文汇》2010,(5):37-37
前段时间,我参加市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会,张珍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张老师结合本课内容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语文学科资源,创设情境,巧妙导入,一下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上课伊始,张老师出示了北宋诗人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20.
李英杰 《成才之路》2010,(19):97-97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座山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迥然不同的形态,观者得到如此不同的感受呢?道理很简单:即观赏者角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