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思路 这个关于菊花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在邀菊中请菊花仙子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菊花;在赏菊中初步观察菊花、认识菊花;在品菊中抓住菊花的特点去了解菊花;在话菊中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菊花,在赞菊中通过课前搜集的咏菊的诗句来赞美菊花,并作成礼物送给菊花仙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对菊花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升华;在画、写菊中通过对菊花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之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十月君子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笆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唐代诗人元稹描写花中君子——菊花的著名诗句。金秋十月,又是观赏菊花的好时节。  相似文献   

3.
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的菊花。 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 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 …… 啊!自然美底总收成啊I 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啊! 啊!东方底花…… 这是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时写的赞美祖国的诗篇《忆菊》中的诗句。诗人以精细的雕琢,斑斓的色彩,勾勒出了“祖国之秋底杰作”——绚丽多姿的菊花形象;在这里,诗人把菊花人格化,以菊花比祖国,把怀念祖国的感情寄托于象征着沮国的“东方底花”, 由“东方底花”联想到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和伟大的民族,真是寓意深刻,诗味无穷……。接着,诗人又以巧妙的手法,用菊花与蔷薇、紫  相似文献   

4.
菊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是宋朝诗人郑思肖的《画菊》诗中的诗句。大家都知道,菊花具有高洁、坚贞的品格。当然,它也是我最喜爱的一种花卉。我爱菊花,对它自然会格外关注。它的根很长,长有许许多多的须子,剥去上面的旧皮,就会露出白白的块根,十分可爱。菊花的枝是浅绿色的,十分脆软,一节一节的。菊花的种类繁多,其中名贵菊  相似文献   

5.
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不仅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文学艺术形象,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系列贵族青年男女自发组织的精神文化活动,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大观园内的几次诗社。在第三十八回的菊花社中,“潇湘妃子”林黛玉凭借《问菊》《咏菊》《菊梦》三首诗被公推为菊花诗魁。这三首诗不仅是林黛玉杰出诗才的突出反映,更融入她个人的幽微情感和隐曲心思。黛玉的形象气质与“菊花”意象的文化内涵关系密切,通过赞美菊花的生命、歌颂菊花的精神,反映出强烈的自我生命意识。诗中巧借陶渊明称许的“千古高风”,抒写了菊花“孤标傲世”的风骨节操。林黛玉菊花诗的创作过程符合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审美方式,反映了凝神静观、物我两忘的独特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6.
<正>"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君子之气,被唐代诗人元稹描绘到了极致。漫步在菊花丛中,轻吟着优美的诗句,我被菊花不遗余力的绽放感动。难得有个忙里偷闲的机会,我参加了一次菊花展。端详一簇簇菊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人是如此的喜爱菊花,推崇菊花为“花中君子”,“花卉四君子”,即梅、兰、竹、菊,吟诗作词更是少不了“菊”。光是品读唐宋时期的诗词,就足以感受到古人爱菊之深了。  相似文献   

8.
观菊展     
周六下午,我和爷爷怀着高兴而又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人民公园,参观成都市秋季菊展。一进公园大门,一股清香便扑鼻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菊傲秋水”:在一座木制小桥的两边放着一盆盆菊花,那一朵朵美丽的菊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颗颗闪着光芒的宝石。菊花丛中有一个喷水池,池水清澈见底。一滴滴晶莹的水珠落在了我的脸上,使我感到格外清爽。接着,我们来到了“菊林”。这里的菊花,不仅品种多,而且形态万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在“菊花了。瞧!“安妮公主”粉红的花瓣一层层,一圈圈,围成一个圆形,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格外喜人;“关东大侠”粉白…  相似文献   

9.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曾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为什么爱菊呢?周敦颐解释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也就是说,他认为陶渊明爱菊是爱菊花的品格。周敦颐的这个看法,对当时和后代很有影响,成为一种传统的看法。菊花在后人的心目中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但如果我们结合当时士大夫文人的生活,认真研究一下陶渊明诗中的咏菊之处,就不难看出:陶渊明推崇菊花,并不全是如后人所说是爱菊的品格,他爱菊的真正原因,乃是爱菊花的药用价值,他爱的是服食菊花,爱的是饮菊酒。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各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复杂,正因为如此,一些士大夫  相似文献   

10.
自从屈原吟唱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就与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菊花就成为隐士清高绝俗的象征,如南宋郑思肖《思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于是菊花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而开放在唐诗里的菊花更是各具风采。  相似文献   

11.
桐乡,相传是菊花仙子栖息过的地方;菊花,让这个享有“百花地面”美誉的江南水乡到处弥漫着芳香。每年秋天,热情好客的桐乡人都会举行隆重的菊花节,以菊会友、以菊兴旅、以菊活市。桐乡的市花——婀娜多姿的杭白菊己成了人们心中美丽的化身。你瞧,茫茫菊海中,菊花仙子正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  相似文献   

1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曾刘景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和王巩》)《菊谱》云:“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古人“立象以尽意”,“菊花”“黄花”是常用的意象。  相似文献   

13.
香飘飘     
菊花为什么这么香?它分哪些种类?“菊城”的来历是什么?河南省开封市县街小学大队辅导员杨爽带领队员们来到公园,徜徉在菊花的海洋,品味菊花的芬芳,学习菊花的品质,感受菊城的魅力。“汴梁风情皆锦绣,宋都文化尽风流。”几年来,杨爽和宋都少年一起,挖掘七朝古都开封灿烂的宋都文化,创造性地开展了“探访宋都文化”、“红领巾赞家乡——宋都文化展示”、“走近家乡的小巷和老字号”、“红领巾看家乡社会小调  相似文献   

14.
<正>“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深秋时节,可赏的唯有这菊花。据说,“菊”字本作“蘜”,意为“穷也”,表示时至寒露,百花皆颓,只有它披金甲,凌肃霜,与寒风鏖战,“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家族中最多见的是山间的野菊花。每到清秋,平日里不起眼的绿草丛中便会蓦地擎出一轮轮金灿灿的“小太阳”。  相似文献   

15.
赏菊(节选)     
深秋的一天,我们全校师生去地坛公园观赏一年一度的大型菊花展。我们看到“第八届大型菊花展”8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显眼。只见公园的展览厅周围、里外,到处都是菊花那娇美的身姿。我被一组菊花迷住了。这一组菊花,一盆只有一朵“独头菊”,它亭亭玉立,洁白无瑕。它那挺拔  相似文献   

16.
岳稀同志在《艺谭》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黄花到底堆积在何处?》一文,指出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诸句写的是菊花盛开在枝头,匡正了以为是写菊花凋残者的错误,本人亦受益非浅。然岳文认为“满地黄花堆积”系作者对昔日黄花繁盛景象的追忆,“憔悴损”是词人写眼前菊花之状,我却不敢苛同。岳文所言,代表了目前多种注释赏析《声声慢》者的意见,故将自己浅陋之见公诸于众,以辩是非。我认为“满地黄花堆积”写的是词人眼前菊花盛开的实景,“憔悴损”展现给人们的则是词人自己的形象。根据如次: 一、菊花虽分夏菊、秋菊、寒菊诸类,然以秋菊最多。南宋诗人范成大《范村菊谱》载菊三十五种,除三种没写开花日期外,有三十种开于九月。所以我国俗称九月为菊月。“何秋菊奇兮,独华茂于凝霜”  相似文献   

17.
秋菊夏开     
菊花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之一,栽培历史悠久,通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培养,现已达3000多个品种。菊花多色多姿,深受人们喜爱。菊花大多在10月下旬开放,那时“寒花开已尽”,唯有“菊蕊独盈枝”。菊花为百花凋谢、寒气袭人的深秋增添了活力,带来勃勃生机。菊花素来以高尚、雅净、傲霜耐寒的性格受到人们的赞颂。东坡学士的“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名句,这是对菊花性格的高度赞扬,也是对自然的真实写照。如果做霜耐寒的菊花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开放,必将给酷暑盛夏带来一片清新,给大自然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18.
自古文人独爱菊.菊花迎霜独立,是中国文人孤标傲世的精神象征.苏轼有“菊残犹有傲霜枝”之赞,元稹有“此花开尽更无花”之叹,韩琦有“且看黄花晚节香”之志.所以,秋意悠悠,菊花静放,文人的情趣则一览无遗.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中考诗歌赏析题,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创新,已由静态理解转向了动态理解与运用。例1.下列诗句中有咏莲的,也有咏菊的,其中咏莲的诗句是()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②荷花人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⑤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A.①③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④(四川省中考题)此题从形式上看,是辨别诗句所写内容,其实是一道赏析题。学生对诗句的比较分析、综合思考与对其意境、形象的理解和品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在辨识性…  相似文献   

20.
看菊展     
秋天,寒冬将近,百花都快凋谢,唯有耐寒的菊花却正在开放,看!公园里的菊花张开花瓣对着大家笑呢! 今天公园举办菊展。走进花丛中观赏菊花,花各有各的姿式,真是千姿百态,异常美丽。花的名字可多着呢!有“绿菊”,“大黄袍”,“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