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玲 《语文天地》2014,(31):44-47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适应高中生学习古代诗文需要,从文学鉴赏角度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学习一定数量的名篇,进一步提高阅读、品鉴古诗文的能力。但如何凭借选修教材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宽诗文积累、提高品鉴能力、提升文学素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吃透教材,进行专题整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立足“欣赏”,根据鉴赏方法进行编排。“诗歌之部”篇章众多,内容涵盖面广,单元设计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力  相似文献   

2.
赵克明 《学语文》2011,(5):13-15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为了适应高中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编写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必修教材相比,其专题性更强,  相似文献   

3.
选修古代诗歌,就是要改变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选修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如何运用选修教材,上好选修课,我们高二语文组进行了一些尝试,力求运用好教材,对高效课堂进行有益的尝试。《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二的选修教材,旨在引导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去阅读古诗文选修课的特点是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同时还承担着基础性的教学任务。可以说,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的很好补充。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瑰丽奇葩,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作品篇目的增加,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语教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化、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出有较高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李斌 《现代语文》2013,(4):84-86
中国古代蔚为壮观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诗歌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古代诗歌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而古代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了相当的比重,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共有古代诗歌38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的第六条  相似文献   

7.
进入语文选修课学习,接触的教材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学容量大,内容多,课时紧,任务重,成为新课改给我们出的一大难题。《考试大纲》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列为高考必考内容,以必考内容的形式来反映选修的内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从"选修"变成了"必修"。那么应如何处理教材,如何有效合理地完成教学呢?我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相似文献   

8.
古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引导学生在感知、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进行记诵积累.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古代诗歌,这是广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代中考考试越来越关注古代诗歌的阅读考试,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中考诗歌考试的动向,研究和发现古代诗歌的考试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乎诗”。我们的先哲早在两千年前就意识到诗歌神秘而伟大的力量。两千年来,诗歌滋养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余秋雨先生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目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断的长廊。”如何继承这些经典诗文。继续营造连绵不断的“长廊”,是语文学习的大事。然而.由于诗歌内涵丰富,情感含蓄,析理深刻,风格迥异。学生欣赏起来往往意犹未尽,不可透悟;加上部分教师误认为诗歌教学不过是让学生背诵、积累,致使学生如人五里之雾。甚至读不出其中的韵味。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分类标准值得商榷.应该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以现有篇目为基本内容,以诗歌所蕴含的文化主题为组织中心,打破原有的单元,重构出"大家作品"和由题材类别构成的"诗词风景"两大文化主题单元.意在使古代诗歌选修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鉴赏实际,从而更好地挖掘文本价值,实现提高鉴赏能力、感悟文化、传承精神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颇有建树的文人迁客,多如繁星;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艺术是中国文化经典中一朵绚烂的奇葩,诗歌以它独有的特点和方式,记录了社会、历史、文学发展的轨迹,而收录在学生教材中的古代诗歌更是这朵奇葩中的精品。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强化古代诗歌学习鉴赏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以及启迪学生心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说教材《知人论世之〈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围绕这一目标,介绍两种阅读诗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本文以中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所选全部篇目以及推荐背诵篇目为分析对象,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要求,根据中小学生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古代诗歌的特点,讨论如何把握古代诗歌的工具性特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论古代诗歌启蒙教育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试验并广泛推进,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必将引起教育理念、教材、教学观念、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本文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具体要求,对古代诗歌的启蒙教育方式即诵读、展开想象和欣赏进行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化气息浓厚,侧重培养学生鉴赏审美能力。有助于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学生人格。在学习中学生受益颇多。但笔者在其中也发现几点瑕疵在这里想和大家探讨,并向教材编者请教。  相似文献   

16.
戴红蕾 《现代语文》2005,(1):110-110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以它独特的韵味为读者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滋养. 古代诗歌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文化功底不够扎实,人生阅历比较肤浅,鉴赏过程中难免会有一定的难度.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这其中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把文学鉴赏引入课堂,让他们能领略到古诗的美,尽情地去汲取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17.
侯静 《语文天地》2013,(13):72-73
中国古典诗文以其意蕴幽远、形象生动、语言精练、篇幅短小的特点而被读者所喜爱,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古典诗文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形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感、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教材,它是在学生完成散文五个单元18篇、古代诗词四个单元22首的基础之上进行编制的,目的是能够  相似文献   

18.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高中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老师上课时应该准确地把握古代诗歌鉴赏的重点和难点,要多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探究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领悟古诗词意象的内涵,感悟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试验并广泛推进,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必将引起教材、教育理念、教学理念、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等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在教材中,古代诗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一变化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对如何保持民族精神和风格的反思结果。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古代诗歌的启蒙教育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创新能力,其中的重,最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新时代培养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又富有开拓创新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高中古典诗歌的教学目标有哪些呢?且看新课标的相关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