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一诗,抒发了作者作为一名革命战士的真实情感,表达了一位战士的满腔义愤、乐观期许,同时也展现出一位诗人的非凡气度、铮铮铁骨。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该诗作一番赏析。  相似文献   

2.
何其芳在1932年一共写了两首《秋天》,前者写于6月23日,后者写于9月19日晨,为了加以区别,两者分别用《秋天(一)》和《秋天(二)》为题。这两首诗都收入作者的第一部诗集《预言》。  相似文献   

3.
4.
5.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丰收的农家里。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远处传来二(1)班嘹亮的课前唱.同事们正在猜测这是哪来的流行歌曲,只有我一人倍感亲切:一切都缘于何其芳的《秋天》。是《秋天》这一课堂教学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歌声,也给诗歌教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课程教材研究所&;#183;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中第十四课何其芳短诗《秋天》中“清洌”的“洌”字用法的辩论。提出“‘清洌’的‘洌’字乃‘冽’字之误”的观点,通过论证,意在维护现代汉语规范用语的准则,避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四季”,本单元选的文本都是精美的写景抒情作品,诗歌《秋天》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是现代诗人何其芳20岁左右时的作品,何其芳写诗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关的节奏,并注意表现诗的形象和意境,所以他的诗作具有华丽和细腻的特色。《秋天》这首诗也能明显表现诗人的创作风格。诗歌三节三幅图画,  相似文献   

8.
陈芳 《文学教育(上)》2008,(16):103-103
诗人何其芳的《秋天》仅用一百多字就将一个喜获丰收的季节、一个充满梦幻的季节呈现在我们面前,里面演奏着喜悦、守望、期待、梦想等心灵的乐章。这样一首现代诗能有言简意丰的效果,与诗人的“炼字”密不可分。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解读此诗的“炼字”之妙:  相似文献   

9.
高凤英 《河北教育》2007,(12):36-36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优美,富于诗意。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雨想象成打开秋天大门的钥匙,把秋天里树木、田野、菊花颜色的变化,想象成是秋雨给涂上的不同的色彩,把秋天果子成熟的香甜,说成是秋雨带来的气味,把动物准备过冬,想象成是秋雨送来了信息……作者贴切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语言清新、优美,使文章充满了感染力,有利于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语言的具体形象,体会秋天的美好。因此,  相似文献   

10.
王立宪 《学语文》2003,(4):10-10
诗人梁小斌的诗《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以一种复唱之美表现了他对秋天的热爱。全诗只十七行,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却出现三次。一般来说,这样短的诗应尽量避免用语的重复,因为如弄不好,就会给人以语言不丰富和思维空间狭窄的感觉。而梁小斌在这首诗中的复唱却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秋天》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选学课文中的一篇描写秋景的美文。从高远的蓝天、一望无垠的稻田,到充满生趣的池塘,一幅色彩斑斓的秋天图画引人人胜。文章语言美,意境更美。在我校的特色教研——“同上一堂课”活动中,笔者聆听了小罗老师精彩演绎的《秋天》,仿佛在欣赏一场趣味盎然的情景剧。  相似文献   

12.
赵华  王锐 《现代语文》2007,(11):123-123
《豳风》是《诗经·国风》中最早的诗,共七首,均产生于西周。《东山》是《豳风》中周公东征时期写的诗歌,属《诗经》中的征役诗。有人认为诗的作者就是参加这次东征的士兵。这首诗意蕴丰厚,笔法摇曳,堪称《国风》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3.
王节 《现代语文》2009,(4):110-112
[课文解读] 《秋大》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早年创作的一首诗作。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表现了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无论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还是从诗歌所具有的审美情趣而言,这首诗都比较符合现代初巾生的欣赏口味和认识水准,适合培养学生初步鉴赏优美诗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江冬 《初中生》2010,(5):42-45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贫寒,父母早丧,不到16岁便辍学谋生。1816年发表处女诗作《哦,孤独》,次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诗歌》。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海伯利安》  相似文献   

15.
的岸任青石板上的背影渐行渐远枕巾里浸满撒哈拉之心的呼唤踏上远去的火车.回头——加纳利的浪花卷上刻着脚印  相似文献   

16.
杨茗 《林区教学》2008,(4):38-40
写于1932年9月的《秋天》收录在何其芳的诗集《预言》中。以往学界的研究一直将《秋天》视为《预言》中的个例来研究其独特性。文章试图从诗歌表现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并阐述《秋天》与《预言》的一致性:《秋天》就是诗人为自己编织的那个幻美的"美丽的安静而充满着寂寞的欢欣的小天地"。  相似文献   

17.
美丽的长江三峡孕育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之一便是令人神往的有关望夫石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女子,因为丈大离家远行,长久未归,就天天攀登到山顶眺望。可是,多年过去了,她的丈夫依旧杳无音信,于是,守侯就变成了凄美的绝望,这个忠诚的女子便在山顶上化为石头。  相似文献   

18.
《秋天》是何其芳的一首诗,它给我们展示了三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设了一种清净、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9.
回忆性散文是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文体。对回忆性散文的咀嚼品读应关注“回忆性”这一文本特征。通过探讨《秋天的怀念》这一经典文本中呈现的“细节悖论”,关注时间流逝形成的回忆视角对作者写作产生的影响。回忆视角下形成的“细节悖论”可作为回忆性散文教学的独特角度。  相似文献   

20.
学习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感知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揣摩、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