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0.8生活学"是在日本和台湾地区流行的生活哲学,它讲究不必每件事都做到十成满,尽80%的力气就好了,剩下20%的力气权当回旋的余地和养精蓄锐的本钱,其口号是:生活需要冲,更需要缓冲。"0.8生活学"受到不少白领的追捧,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给自己的人生找各种理由罢了。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  相似文献   

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指在教学中将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向生活世界回归,把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统计表明,在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中,与学生“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背景材料由原来的0.9%增加到14.44%。数学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潮流。那么.  相似文献   

4.
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现在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不想学数学;也有不少学生埋怨:“数学为什么这么难?”,“我为什么总学不会?”等等.出现这些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人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  相似文献   

5.
权启训 《考试周刊》2010,(7):184-185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出现了好学、难考试、难做题的现象,不少中学生都说化学是“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错”的科目。本文作者调查发现苏北一些教育薄弱的地区,高考选化学的学生逐年减少.化学教育出现了危机。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本文作者从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化学学习可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简简单单学化学。  相似文献   

6.
如果用5级量表的赋值方法求取结果,即5分表示“非常幸福”,依次递减,1分表示“非常不幸福”,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等不确定指标后求取均值,则目前中国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总体幸福感是3.79分,处于“一般”和“比较幸福”之间偏于“比较幸福”的水平。如果使用粗略估算法,高幸福感群体与低幸福感群体比例分别为77%和8.8%。  相似文献   

7.
“生活即教育”。学校的学生生活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必须花大力气抓好。学生在校生活涉及食、住、玩、学等多方面的课余空间,需要学校各部门协调管理,各方负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做好这方面工作,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习惯,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校风,有助于创建团结互助、朝气蓬勃、文明整洁、美观舒适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本校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发现: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和亲戚共同生活”占8.6%;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36.9%。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比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33.2%.还有11.1%两到三年才回来一次。  相似文献   

9.
惟炜杰  金雯 《音乐世界》2010,(4):150-150
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正流行“八分生活学”,而这一观念也逐渐被中国内地的一些城市所接受,所谓“八分生活学”是指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不再苛求全力投入,十分力气只使上八分,剩一的可以用来养心,也可以用来蓄锐,或者纯粹只是用来浪费。  相似文献   

10.
每一位数学老师都有体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少能体验快乐.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追溯问题的根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以生活情境为背景.以生命的全程发展为背景,教给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生活数学。  相似文献   

11.
思品课原本应是一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不少思品课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局限在怕本的世界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忽视学生的理解、体验与感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和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活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3.
姜山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学作品在塑造美好学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不少“丑”的学形象,这类学“丑”的形象与正面学形象一样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富有很强的艺术美。在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学“丑”形象,深入挖掘其美学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中,“文化生活”似乎是最容易学的,不少同学说做“文化生活”选择题易如反掌,但遇到简答题往往就头疼了,经常不知从何下手,、即便碰到有话可说的题目,洋洋洒洒写得很多,结果却并不乐观。以致师生都感叹:文化生活的试题,简答却不简单!到底该如何更好地应对呢?请看本文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资讯/声音     
《中国科技奖励》2009,(7):11-11
魏复盛:中国地大但物很“薄” “长期以来,都说中国地大物博,不会为资源发愁,我不认同。”中国国土上生活着世界20%的人口,但耕地面积占世界7%,淡水资源占6%,木材为2.5%,石油为2%,天然气仅仅是0.8%。“中国确实地大,但物不博,并且很‘薄’。”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是“先学”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常问自己:我了解学生吗?学生原有的认知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谭在强 《考试周刊》2012,(30):50-50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应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的缘起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及神经科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0~3岁儿童的早期教养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不要让孩子输到起跑线上”,“开端重要”,“良好的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等观念深入家长之心。  相似文献   

19.
“文学来源于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文艺理论界不争的概念。别林斯基说:“把艺术设想成活在自己特殊的小天地里、和生活的别的方面毫无共通之点的纯粹的、排他的东西,这种想法是抽象而空幻的。这样的艺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事实也是如此,作家甚至需要刻意去体验某领域的生活方式.以获得特定的审美感受.增加作品的生活真实性和可读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链接.要求教育活动既要关注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