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理性地说,徐志摩在其诗《再别康桥》中作别的是母校一康桥,然而,诗中几次作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这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诗人徐志摩的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那么,让我们走进诗中,走进诗人的心里,去探究一下诗人的用语意图。一、西天的云彩,意境开阔,激人想象。这里的"西天"既可实指西方,西边的天际,暗指位于英  相似文献   

2.
《再别康桥》使徐志摩获得了巨大声誉.也使现代诗歌园圃多了艳丽的点缀。在这首诗里,诗人以缠绵凄惋的笔调,抒写了自己对夕阳中的康桥的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极其微妙地展露了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相似文献   

3.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第二次造访英国,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相似文献   

4.
近日在赏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学生对此诗的韵脚有一些疑问,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司有雪 《山东教育》2002,(26):28-28
现代著名诗人兼学者朱自清先生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他是在徐志摩还没有逝世前就这么说的。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徐志摩对新诗的发展,确实做出过比较突出的贡献。从徐的全部诗歌创作看,他的诗是以浪漫主义为特点的。而真正构成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和独到贡献的,是他的一部分抒情诗,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这类诗可以说代表了徐诗的主体。徐志摩是个主张以作品表现自己“性灵”的诗人。最能表现诗人性灵的诗,大概要算《再别康桥》了。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三美”主张———新诗…  相似文献   

6.
正诗歌是一种表达,是对世界对人性的表达。诗歌的表达比其他文学体裁更直接凝练,更形象丰富,尤其是诗人独特的隐喻世界更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和探索。《再别康桥》就是其中的一部经典诗作。本文试图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发现诗歌独特的隐喻含义。诗人"作别西天的云彩"实则是告别圣洁的母校和那关于理想、青春、爱情的甜蜜往事。"新娘、水草和彩虹"三个比拟,对应隐喻的正是"爱,自由和美"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7.
姚金要 《现代语文》2006,(5):99-100
江淹《别赋》中写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干百年来,亲人在歧路之情,挚友临离别之感,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并且这种离别又是人生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歌之不绝。  相似文献   

8.
喜爱现代诗歌的读者一定不会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感到陌生。这位才子诗人凭借其东方的传统的含蓄情感和西方的现代的诗歌技巧,让我们在短短不到三十行的诗句中充分领略到了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而最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则是诗歌的首尾两节: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的诗作《再别康桥》,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蕴涵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本文从着重三个角度对《再别康桥》的主旨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0.
每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消息》、《黄鹂》等优秀诗作,都让人流连忘返。这固然是因为诗人写出了人们普遍体验到的真情至性,却也得益于诗人对诗歌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其中,作者在诗歌中广泛而成功地运用了抑扬艺术。  相似文献   

11.
根据<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题目,许多人便认定它是抒写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和曲解.通观全诗,从字里行间实在无法找到离别或者说惜别这样的感情意图.我认为,从诗歌看,他表达的其实是在追忆流逝的岁月和永不再来的恋情的甜蜜旧梦.  相似文献   

12.
“皎皎明月夜,拳拳母子情。”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归有光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正因为如此,他对于母亲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13.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江淹《别赋》)古代因为交通、通讯的不发达,加之古人寿命的短暂,生离往往成为死别。“别易会难,古人所重。”(北齐.颜之推)所以在这种“黯然销魂”的时刻,古人除了把酒叙别。都爱折柳相送,以明相送相惜之情。如王之涣的“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别离》),柳氏的“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说的都是这种情景。从而使“柳”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意象。人们耳熟能详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开篇“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即用“柳”与“雨”相搭配,在清雅的景物描写中渲染了浓浓的离别氛围;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浪漫主义新格律诗《再别康桥》一经问世即成阅读经典。本论文从当代“创造性阅读”理论出发,加以重新审视赏析,力求从词语本意、诗词格律、诗人生平思想和原作意象意境上寻根探幽,在评析诗歌“音乐美”和“绘画美”的同时,论证其第五节“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之“溯”字,当属“搠”字之误。  相似文献   

15.
打小就喜欢《再别康桥》这首诗,很想有机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为它唯美的意境面陶醉。记得在一个孤寂清冷的冬日晚上,友人给了我一本《志摩的诗》。耶个晚上我如获至宝,从此记住了一个用生命抒写爱、自由和美的诗人——徐志摩。  相似文献   

16.
《纸船》是冰心的一首文质兼美的小诗。它构思新颖,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纸船寄托了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深切的情感加上奇特的想象,使这首诗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是现代作家中“西化”色彩极重的一位,他对西方明的谙熟和倾心赞美认同是不言而明的,因此,许多人相信。他是一位用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国的方块字来构筑着自己“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的理想化诗人。  相似文献   

18.
宋祖建 《天中学刊》2009,24(4):73-75
"诗言志"与"诗缘情"向有是非之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曰"诗言志",二曰"诗缘情"."言志"与"缘情"是诗歌发展不同阶段的评述方式,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诉求.诗歌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志意,情感于诗,犹根与本,考据渊源,探寻元典,辨析其语用异同,可以看出诗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学用书》高中语文第四册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时指出:“‘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存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时时处处持这种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的思想反映这是课文反映的黛玉性格中的重要的一面。”笔者认为,这种分析,甚为不妥。教师用书用“寄人篱下”来概括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情感,来理解和探讨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也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