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瑞 《文教资料》2010,(10):29-30
《孤独的割麦女》和《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姆·华兹华斯最负盛名的两首诗歌。这两首诗歌都是作者创作理念的再现。但是由于其选词的不同.这两首诗歌意境和感情基调完全不同。一个有淡淡的欣喜,一个却忧伤凄凉。而或许正是这种感情基调的变化.表明华兹华斯对工业文明之于自然破坏的更深的担忧。本文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分析来说明以上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古代的文人大多生活在农村或者出身于农村,因此反映农村生活的诗词很多。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节气与农事的诗词非常多。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最优秀的篇章--《七月》。诗中以“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描写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相似文献   

3.
[教例简述]这是万金党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中学语文教学》1993.3期)。教学步骤如下。一、播放《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王维《鸟鸣涧》的配乐朗读录音。二、对比这两首诗词的朗读及配乐朗读录音的风格,了解《赤壁怀古》的风格是“豪放”。三、提问:从什么地方体现出了这两首诗词在风格上的区别?(师生一起对两首诗词的意象特征给人的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无疑是一首著名的诗歌,但是关于这首词中的"三山"一直以来就有争议。该词系李清照在建炎四年(1130年)春"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章安)"时的作品,词中的"三山"应是现在位于台州椒江的"三山",而不是山东蓬莱三仙岛,更不是其他别的地方。她的另一首堪称"咏梅"杰作的《清平乐》,也是作者此行的主要收获之一,写于去章安后,与《渔家傲》构成了颇有意味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5.
洪艳 《广西教育》2014,(13):66-67
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整首词画面感极强,词中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通过对农村朴素恬静、清新秀丽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的生动描摹,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学中,笔者采用"读一首词""赏一幅画""悟一份情"的教学法使词中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充分感悟农村生活的意境美,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望岳》和《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诗,标题中都有一个"望"字,前者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后者写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编者将这两首诗并列,有什么用意呢?这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由"望"字切入,将这两首诗整合教学,会开拓出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7.
学生学习古文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引入"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笔者撷取部分教学案例,就初中古文教学中的"引入"做一分享。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以《〈诗经〉两首》的教学为例。这两首意蕴丰富的诗歌,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相似文献   

8.
《椰庄海边黎民村》写于一九六四年二月八日。是董必武同志描绘我国海南岛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和农村风光的一首诗。这首诗在董必武同志的诗歌中,很有特色,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幽美动人的诗的意境。只要读过董必武诗歌的人,我想没有不为这首诗所吸引,为它的精采的艺术描写而赞赏的。  相似文献   

9.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歌很相似。我们先轻声读读题目,你觉得这两个题目哪里相像?  相似文献   

10.
(一)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包括《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和《天上的街市》这两首诗词。学生一进中学,就学习诗词,我体会这样安排是因为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从而使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两首诗词都是名篇。《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采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抒写了中国人民昔日的苦难,翻身得解放的  相似文献   

11.
1996年9月,由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首次公开了毛泽东同志十首未发表过的诗词,其中《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两首,在1997年《诗刊》第一期《毛泽东诗选辑》中也选辑了出来。可见这两首诗在毛泽东诗词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透过这两首诗,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同志用诗这种独特的艺术评论形式,站在与历代诗人以诗论诗的不同角度上来对鲁迅的诗进行高度的评价。 以诗论诗是我国诗歌创作题材的一种取向,而且源远流长。李白对屈原,杜甫对李白,韩愈对李白、杜甫都有过以诗论诗的精神概括  相似文献   

12.
作为《创世纪》的主将,痖弦和同为创始人的洛夫一起推动了台湾现代诗的发展。痖弦的诗歌《上校》是一首超现实主义的小诗,它与洛夫的《汤姆之歌》有着相似的诗学表现。两首诗歌不仅内容互指而且情感互通,诗歌本身也充满了冷峻的情感色彩,这表明《上校》与《汤姆之歌》存在互文性关系。该文通过对诗歌《上校》与《汤姆之歌》的互文性关系的分析,揭示这两首诗歌更为深层的情感力量和历史深度。  相似文献   

13.
<正>古代的文人大多生活在农村或者出身于农村,因此反映农村生活的诗词很多。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节气与农事的诗词非常多。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最优秀的篇章——《七月》。诗中以"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描写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苏轼62岁被贬到海南儋州这个荒蛮之地后,在《减字木兰花·立春》词中云:"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  相似文献   

14.
<正>《游山西村》从题材、内容上看,是一首典型的游记类诗歌,精心描摹了一幅充满着淳朴古风的农家场景。山西边的这个小村子隐藏在群山的褶皱里,隐藏在花明柳绿优美的自然风光里。小山村村民们善良朴实,热情好客,沿袭着传统的衣着与风俗,颇有陶渊明《桃花源记》之韵味。[1]作者为山西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所着迷,为山西村居民的淳朴和善良所慰藉。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第六册三十九课《古诗二首》,一首是唐诗《登鹳鹊楼》,一首是宋诗《江上渔者》。这两首诗的格式相同,都是五言绝句。从内容上看,它们也是相连相通的:第一首是“热爱祖国山河”,第二首是“关切劳动人民”。编辑同志把这两首绝句编选在一起,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6.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多人是从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开始认识并喜欢海子的诗歌的,尽管他的早逝使他的诗歌创作画上句号,可他的作品却一直耐人寻味。现选一首遗作《生日颂》。  相似文献   

17.
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中选录了闻一多先生的两首诗歌:《忆菊》和《发现》。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将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正好能够恰如其分的诠释所在专题:诗歌的变奏!所以在这一堂课中稍作尝试。一、知人论世,体味诗意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有诗集《红烛》、《死水》等,他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  相似文献   

18.
用多媒体教《沁园春长沙》江苏梁丰高中袁卫星毛伟敏现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第四、五、六册各有一个诗歌单元。这些诗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教育与感染,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沁园春·长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诗歌,又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朦胧诗派"代表女诗人舒婷的一首别具意蕴的爱情诗。以《爱情与自由》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也是一首感情炽热的爱情诗。本文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比较解读,更深刻地理解诗的主题,深深体味两位不同时代、不同性别的诗人对爱情的不同诠释的内蕴。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已发表的词作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有两首,即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和1936年的《沁园春·雪》,这两首词都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比较品读两首《沁园春》写景抒情的特点,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宽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远大的抱负以及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先来欣赏两首词的写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