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将<风筝>一文放到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开首一课,并在课前提示中这样写道:"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的确,在<风筝>写作前的1919年,鲁迅写过一篇与本文题材相同的文章,题目为"我的兄弟",主角完全是"我的兄弟",文末两段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兄弟的歉疚之情: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主人公"狂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他异乎常人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了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在以"狂人"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启蒙者思想进行解读中看到:作为传统社会的"独异力量",启蒙者与社会传统有着无法割舍的悲剧性联系,正是这样的尴尬处境造就了启蒙者复杂而又具有超越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名篇佳作,往往给人以多元的思考和启迪,鲁迅先生的《风筝》亦是如此,既有深沉的思想力量,也有美好的人间情感.可是一旦进入教科书,进入课堂,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对具体的学生,我们的解读必有所选择,不应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笔者认为,作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亲情"单元的首篇,我们的解读,除了关注选文本身的文本价值,还必须考虑到它的教学价值——"亲情"的单元主题,以及它所处的教学实际——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因此,感受手足之情应当成为解读本文的首选.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本文亲情的解读存在着肤浅化、平面化现象,孤立地就文解文,脱离了这场兄弟冲突和文章写作的复杂背景.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对《风筝》的解读,也必须结合"作者全人"和"他所处的社会状态",结合文章所叙之事和所写之时的背景,知人论世,走进那一段段尘封的往事,这样才能走进作者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王茜 《现代语文》2010,(9):44-45
《风筝》是人教版的一篇文章,在课前提示里写道:“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很明显主题是体味亲情。然而很多老师把重点放在风筝上,展示风筝的图片,讨论制作风筝的过程,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风筝》一文,很多老师不理解编者为什么会将其安排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亲情"单元,认为"亲情"在本文并不凸显,文章的主旨应是倾向于鲁迅的自省精神以及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深入解读文本后,我以为,《风筝》一文的主旨恰恰应是"亲情",并且,亲情的表达需要智慧,需要科学思想的指导。下面  相似文献   

6.
鲁迅《风筝》一文的主题是:反映了作者对亲情的淡漠乃至更广的人际关系的冷漠的绝望心理,反映了个体孤独的普遍性,作者由此表达出自己要在绝望和孤独中斗争的勇气。这一解读对理解鲁迅作品真实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解读教材人教版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完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材料,我们可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教材。1.解读单元“导读”。本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这是人类思考的一个永恒主题。这段导读是全组内容的总括,提示了本组的主题,提示了需要重点展开的教学活动:学课文感受生命,体会含义较深的词句,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了解热爱生命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风筝》是七年级上册中比较特别的一篇文章,由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的意蕴,再加上时代的隔膜,学生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这篇文章因为包含着亲情的主题,而被编入了第五单元“亲情”单元当中。  相似文献   

9.
<正>统编小语教材六上第八单元围绕"民族魂——鲁迅"的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及《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文,后两篇是自读文。本单元是教材中以认识人物为主题的教学单元,选编的课文既有鲁迅本人的文章,也有他人缅怀鲁迅先生的文章。集中学习这些作品,读者能更清晰、全面地了解鲁迅。这是以人物为主题编排单元的优势所在。现在的学生对鲁迅生活的时代十分陌生,因而许多作品都需要借助资料来理解它。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我国文化的象征之一。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走进鲁迅"单元,这是教材唯一的以人物为主题组织的单元。教学这一单元,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理解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编排逻辑,把握单元整体的内在联系;同时,要做文本和学生知音,从普通读者的视角、教师的语文视角和学生的学情视角解读文本,建构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单元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单元特点、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鲁迅的世界,感受、理解鲁迅的思想精神,初步学习体会鲁迅文章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鲁迅文学文本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被大幅度地删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研究界和教学界没有真正体认鲁迅的文学精神和传递其现代文学趣味。而事实上,鲁迅先生一直是立足于科学理趣、现代人文情趣与艺术趣味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创作的。因此,解读鲁迅的文学精神与文学趣味,应该对当下寻求现实针对性的文学创作与致力于"立人"的文学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故事新编》中写于1934年和1935年的五篇小说,可以界定为一种泛历史小说;但因为这些历史小说大多以中国文化源头的一些原型人物为依据,以及鲁迅特殊的文化斗士身份,这些小说又可以认为是文化小说。解读这些小说如果联系起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能更加深入体会鲁迅在其中蕴含的文化寓言。其中,有他认可的禹墨精神、"莽汉"生命力的肯定和从尼采那里借来的"超人"。  相似文献   

13.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科夫的短篇小说之一,被编选进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之中,其艺术特色有叙事艺术(叙事视角、叙事结构),故事嵌套的结构艺术,幽默讽刺的技巧艺术。而教材的单元目标根据小说的特色设置了学生应掌握小说的情节和主题等教学目标。教师要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从小说的艺术特色出发,通过解读文本,找到教学的重点和切入点,从而引领学生顺利地掌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中国文化一个无法绕开的制高点,青少年学习他的作品意义重大。语文教师在承担"普及鲁迅"任务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鲁迅 对鲁迅作品的主题进行多元化解读 完善鲁迅作品教学的系统性 加强与鲁迅研究者的合作 丰富鲁迅作品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浓浓亲情,撩人心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亲情的丰富多样性。其中前三篇《风筝》《羚羊木雕》《散步》均以作者的亲身体验,叙写亲情故事。《风筝》是鲁迅先生对儿时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情感经历的描写与剖析,体现了手足之情,读后启人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现有的阅读教材以“选文”为主要编排方式,一个单元往往围绕一定的主题选择课文,例如“亲情依依…‘名人故事”“科技之光”。这样的教材体系,对于人文渗透等方面自有其优势,然而,也于无形中束缚了教师从“教课文”到“教阅读”的重要跨越,阅读教学的低效率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17.
鲁迅杂文的部分篇什或驳斥"厌女文化",为女性辩诬和正名,或揭示对女性身体和精神的"规训"机制,呈现出与当代女性主义立场一定程度的契合;而鲁迅小说中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承载负面意义的女性形象则渗透着父权文化的评判标准,提示着鲁迅小说与女性主义立场的分殊和在审美方面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张伟 《甘肃教育》2023,(3):118-12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好的故事》是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主题是“走近鲁迅”,这个单元分别由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周晔回忆伯父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歌《有的人》组成。为更好地教学《好的故事》,本研究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带领学生走近鲁迅、搭建学习支架、写小练笔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以为失态的表现大大影响效果,没想到评委们也被我感染了。并有人开玩笑似的问:这眼泪也是提前备好的吗?更意想不到的是学生把这件事写在周记中。后来在"亲情"单元作文训练中,许多学生写出了感人肺腑的挚爱亲情,不再因难为情而编造故事。为了加强效果,我又要求学生在母亲节和父亲节时,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来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情,大多数学生都这样做了。  相似文献   

20.
《葵花之最》是冀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第二单元“亲情与关爱”主题大单元中的一课,是一篇读后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章。文章叙述的是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