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调查目的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合理充足的睡眠至关重要,这是国家教育部门长期关注的问题。严格执行睡眠制度,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掌握当前农村小学生睡眠的实际情况,加强睡眠休息的教育管理,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一 )问卷。针对“小学生睡眠时间的多少”这一问题对学生家长发放定案型问卷,同时作好认真的统计分析。  (二 )围绕“是什么原因挤占了小学生的正常睡眠时间”这一问题,我们通过调查…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中写道,孙悟空去赴蟠桃会,想偷吃玉液琼浆,拔下几根毫毛变成瞌睡虫,让它们飞向负责看守的众力士,力士们很快入睡,悟空乘机尽情吃喝。这神奇的“瞌睡虫”,实际上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睡眠的一种看法。从古到今,人们不断探索睡眠的秘密。很长时间,人们认为睡眠是身体中的一种“睡眠素”在起作用,这同“瞌睡虫”的想法近似。有人做了实验:把一只狗搞得精疲力尽,不让它睡觉,然后抽取它的血液,注入到另一只清醒的狗身上。奇迹发生了,那条清醒的狗忽然动作迟缓,接着酣然入睡。这说明在动物血液中,确实存在着能使动物睡眠的…  相似文献   

3.
漫话睡眠     
敬超 《初中生》2007,(1):65-65
科学家发现,睡眠是由“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两个不同阶段周期性地交替进行的。“慢波睡眠”包括4个时期:1.入睡期,此时闭目,无语,意识仍清醒;2.浅唾期,已进入睡眠状态,但睡得不深,易唤醒;3.中度睡眠,睡眠逐渐加深;4.深睡期,进入深度睡眠。以上4期合称“慢波睡眠”,其特点是不做梦,其后便进入“快波睡眠”。  相似文献   

4.
“睡觉”考     
离合词“睡觉”的语源义本为“睡醒”,但其词义后来却向反向发展,演变成了“进入睡眠状态”(即“睡眠行为”)。这一变化经本文考证始于明代。变化产生的原因则主要是出于误用。表示“睡醒”义的“睡觉”在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的读音与随后出现的表示“睡眠行为”义的“睡觉”的读音完全相同.就是二者前后联系的重要证明。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叫做“八仙过海”,想一想,其中的“诀窍”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的确是个古老的话题,自从真正的教育走进人类生活,我们就开始谈这个话题;然而这确实是个永恒的话题,只要人类还需要教育,那么,这个话题就会一直“陪伴”人类,一直“陪伴”老师。因此,我们觉得作为老师,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应该始终保持一腔热情,保持一份责任,保持一种不懈的追求,让它伴随自己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7.
“教书育人”是教育领域内的一个古老面又时兴的命题。言其古老,是因为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充分注意到教育功能这一基本定向,且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尤其是中国传统教育更是以“智”与“德”的合一性为突出特色,以至于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影响着几千年来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8.
宗合 《成长》2007,(11):26-27
英国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很多英国青少年每天晚上只有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而且往往在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时入睡,睡眠质量很差。调查显示,大约有1/3的英国青少年每天晚上都会有一段“垃圾睡眠”时间。英国睡眠委员会表示,“垃圾睡眠”指的是睡眠不足和低质量的睡眠,它和“垃圾食品”一样,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9.
家长可不可以“打孩子”?“打孩子”是有益还是有害?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的家长,教育家,部很关心这个问题,发表了不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近期,科学家通过对果蝇的研究发现了控制睡眠时间长短的基因,这有望解决人们对睡眠时间长短的不同需求。研究表明,果蝇睡眠大幅度减少是由于体内X染色体上一种“摇摆基因”发生了突变。睡眠少的果蝇在刚刚睡醒时腿会不停地颤抖。科学家发现那些睡眠少的人也有这个特点,这说明人体内也很可能有类似的“摇摆基因”。“摇摆基因”是控制睡眠的主要基因,它能够通过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影响生物体的睡眠。睡眠长短由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1.
有医家提出:“健康的体魄来自睡眠”,因为睡眠左右人体的免疫力。人体健康与否,取决于免疫力的强弱,免疫力强,就能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扰。因此,那种只注意饮食和运动,而忽略睡眠充足与否的观点是错误的。 按照生理学的观点,睡眠是一种最全面而又有效的休息。它不仅能使人恢复精力,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我国古代就有“睡眠是眼之食,七日不眠,眼则枯”之说。睡眠不足,会导致眼睛疲惫,神经衰弱,食欲不振,血压异常。俗话说:“吃五斤不如睡一更”,也是讲睡眠对于人体之重要。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免疫学家贝里·达比教授的研究小组,对睡眠与人体免疫力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研究,发现睡眠除了消除疲劳,使人产生新的活力外,还与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有密切关系。达比教授对28名试验人员进行自我催眠训练。结果表明,施行催眠术后的受试人员,其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有明显上升。而这两种淋巴细胞正是人体内免疫力的主力军。这两种细胞数量的增加,意味着肌体抵抗多种病菌侵袭的能力增强。 有资料说,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者,比每天睡眠7小时者死亡率高80%。由此看来,足够的睡眠是养生的要诀之一,不可等闲视之,珍爱健康应从注重睡眠开始。 (《大众科技报》2000年12月3日)  相似文献   

12.
《成长》2007,(7):85-85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2007年5月刊发表研究报告说,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朱利奥·托诺尼教授带领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技术,能够帮助失眠症患者进入深度睡眠。报告说,人脑有一部分神经专门控制一种名为“慢波活动”的深度睡眠模式。研究者在实验中用不会造成伤害的磁脉冲刺激这一神经,促使人脑产生“慢波”,从而帮助人们进入深度睡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一、修改题型例1:改正下面广告中的语病。“福星天然枕”让你在轻松的睡眠中改善颈椎病。(2002年常州市中考题)例2.某餐馆的广告词是:“好吃,您告诉大家;不好吃,您告诉我们。”这两句话看似挺自信,但仔细想想,这样说显得该餐馆对自己的饭菜质量仍没有十分把握。如果稍作改动,改为:“。”那就显得该餐馆对自己的饭菜质量自信多了。(2001年镇江市中考题)解说:这两道题重在考查学生的修改能力。例1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纠错的能力,“轻松”放在“睡眠”之前不恰当,“改善”与“颈椎病”不能搭配,可改为“‘福星天然枕’让你在睡眠…  相似文献   

14.
我的高考已经渐渐淡出了自己的视线,残存在脑中的回忆也基本上只剩下了“吃饭、睡眠、看书”这三件事情,每天重复的路线也无外乎是“餐厅、宿舍、教室”这三个地方,以及为了更充分地利用时间来学习,这三个地方、三件事情之间的“火拼”。  相似文献   

15.
老古董     
有一件最古老的“老古董”,比明代的木器、宋代的官窑、唐代的彩俑、汉代的钱币、战国的铜器都更古老。可是,拍卖商说,卖不出钱,拍不出价。“不是都说这东西值钱吗?”“这东西是贵重,但不值钱,贵重不等于值钱,更不等于能卖出个价钱来!”你猜是什么?对了,就是这个“良心”。良,好的意思,就是古人说的仁,良心也就是与好心、善心、爱心、同情心意思相近的一类。它是古老,人之能称为人的那一天起,就讲它了。说不能卖,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能卖。光天化日下,没人拿出来卖,也不知它是个什么样子,更没有人出钱买。说不能卖,也不…  相似文献   

16.
张卓伯 《甘肃教育》2011,(18):I0001-I0001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小事上犯经验主义错误,比如大多数人认为临睡前洗个热水澡,既解乏,又帮助睡眠。但从健康保健角度来说,就有问题了。“睡前洗热水澡”中的“睡前”和“热水”都是错误的概念,违背了人体的生理规律。洗澡用热水,人体温度迅速升高,会抑制大脑褪黑激素的分泌,减缓大脑释放褪黑激素的时间。褪黑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诱导自然睡眠,通过调节人的自然睡眠而克服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7.
友情的颜色     
一直为一个古老的故事所感动:涸辙之鱼,相濡以沫。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两条鱼是同甘共苦的“夫妻”,但我认为,它们说不定是两个共患难的“朋友”呢!  相似文献   

18.
周雪兰 《湖南教育》2002,(11):54-54
作文时,把静物描写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让人看了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才是把静物写活了。那么,怎样才能使静物“活”起来呢?一是巧用动词。如第九册语文《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面”、“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里作者用了“立”、“横”、“笼罩”、“入睡”几个动词,把处于静态中的事物写活了,使文章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极富立体感。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修辞。如第十册语文《燕子》中“有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嫩蓝的天空,几痕…  相似文献   

19.
《世界教育信息》2005,(5):41-41
中小学生的睡眠状况让人担忧,约有2/3的小学生和3/4的初中生睡眠严重不足!这是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4年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课题组获悉的。  相似文献   

20.
早起未必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人儿身体好”。这是流传已久的谚语。许多老年人都把这句话奉为金科玉律,每每一大早东方尚未发白,就起身做体操或打扫庭院。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符合心理卫生常识。因为一大早即使醒过来,身体的其他部分也未必能配合。眼睛“醒过来”只是助长正在睡眠的大脑中极为微小部分的细胞苏醒,而身体其他部分的细胞大都还在睡眠的状态。每个人都曾有过这种体验,那就是如果早上起来,睡眼蒙地去漱口,有时候就会禁不住想呕吐,这是因为咽喉和胃部尚未“醒来”,受到冷的刺激以后,就马上引起“拒绝反应”的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