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2.
梁霞 《青年记者》2006,(10):53-53
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采访中双方的气氛融洽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质量,因此记者就要懂得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并设法满足一些采访对象的正当的心理要求,创造能“推心置腹”交谈的融洽氛围,以双方感情上的交流,促进双方信息的交流,使采访取得成功。寻找共同熟悉的人或事,以及相似性,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在大多数采访场合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应建立起“自己人效应”的心理效应关系。记者与采访对象谈话中,应努力寻找共同语言,共同感兴趣…  相似文献   

3.
谁选择谁     
一宪 《传媒》2003,(4):23-23
凭敏感寻找新闻素材,选择报道对象,是记者的职责,天经地义。但在本次两会报道中,代表找记者采访的事却屡见不鲜。记者前来看采访题目,不是向记者介绍“我市通信发展战略”,就是要记者写一写“我省电力事业”。弄得一些记者哭笑不得,把这些题目称作地方行业领导的“家务事”。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记者、通讯员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采访中活跃气氛、引出话题、开阔思路、交流思想、融洽关系的重要媒介,也是迅速接近被采访对象的“突破口”和“接近点”。因此,在新闻采访中,要善于及时判断和寻求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接近点”,使采访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5.
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查探采访对象的心理上多做功夫,尤其是要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控制,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采访对象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6.
陈玲 《青年记者》2004,(8):48-48
采访是个双方互动的过程,记者要想调动采访对象的积极性,必须有的放矢地准备好采访提纲、拟订好采访步骤,更重要的是根据采访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能得到自己需要的采访内容是最根本的目的。记者要以激发采访对象“说”的兴趣为重点,设法找到共  相似文献   

7.
采访对象受到大众传播过程中“记者采访”、“记者写作”、“编辑”、“媒体”、“受众”、“效果”等环节的反作用,会影响到受访心理与行为。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呼吁在大众传播学领域有必要重视和加强对采访对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随机采访中.我们可以像穆老说的那样地头场边一坐,在拉家常中采访.但在采访指向明确、采访对象确定的情况下.就有一个在确定的采访对象面前的“此刻形象”问题。这个形象仍然是个普通人的形象,但记者必须针对特定的心理场来塑造“此刻形象”。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2006,(5):48-48
《福建新闻界》2006年第1期发表马永凯的文章《“身份对等浮动心理”技巧在采访中的运用》。文章指出,所谓记者的“身份对等浮动心理”,是指记者在采访时,会接触到多种类型的不同人物对象,这些不同级别、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采访对象,对记者来说会产生一种“地位心理”,记者要随着被采访对象的身份地位,进行对位变化浮动。这就是记者“身份对等浮动心理”。  相似文献   

10.
记者采访被婉拒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 知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却被采访对象以种种借口婉拒或干脆谢绝采访 ,这是目下新闻记者经常碰到的头疼事。眼见可称为“活鱼”、“大鱼”的好新闻 ,因为采访对象不合作 ,不能采访、不能报道 ,记者既失面子 ,更失“里子”———失去采制好新闻的机遇。就目前记者工作的实际看 ,采访被婉拒的成因有哪些?怎样克服和减少这种“采访的失败”?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 ,可以说 ,自有新闻采访 ,就有婉拒或谢绝采访现象的发生。“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 ,即在特定的情境下 ,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  相似文献   

11.
采访活动中,记者礼仪是记者留给采访对象的最直接的“第一印象”,这一“印象”往往影响着采访对象的情绪,波及采访效应。 良好的礼节仪表是采访活动的绿色通道 新闻记者的职业决定了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  相似文献   

12.
记者需要新闻敏感,这是新闻学专业的常识。记者还需要有“办法”敏感。什么是“办法”敏感?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常常会碰到采访对象无力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记者最初级的工作是发现并报道这些问题,这是新闻敏感范围内的事。那么,如何解决此类实际的问题和困难,以免这些问题和困难在其他人身上重演呢?记者应该有自己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或手段方面的思考。笔者把这种思考倾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只不过在记者采访中的社会交往与一般的社会交往不同,它是在新闻领域中发生的。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里说:“采访的过程,就是社会交往的过程。”外国新闻学者认为,新闻事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采访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如何与采访对象有效沟通,如何表达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往往成为一篇好新闻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叶红菱 《新闻窗》2014,(4):14-15
在当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记者的社会地位和采访工作都受到全新的挑战。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10多年的采访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容易接近的还是难以接近的采访对象,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敏感性事件,只要做到“带心”采访,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里着重说说记者在采访中需要具备的“三心”:真心、细心和责任心。  相似文献   

15.
潘静 《新闻世界》2009,(10):34-34
一、要“平视”采访对象 记者在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什么身份,记者的行为视角不宜“仰俯”,也不宜“俯视”,而应该是“平视”。切忌神态居高临下,提问咄咄逼人;或者反过来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要注意以平常心对待各种采访对象,恰当地提问和倾听。  相似文献   

16.
采访中,记者经常凶为采访对象的“无可奉告”而陷入困境,不是无可奈何,就是软磨硬泡,那么面对拒绝,记者应该怎样处理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采访中的“无可奉告”呢?  相似文献   

17.
记者采写新闻,离不开采访对象,上自国家领导人、商贾巨富,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芸芸众生,无一不是记者的采访对象,而记者的采访过程,也就是与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交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试谈情感因素在采访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一种频繁而深入的人际交往活动,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交流的过程。在面对面的访问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访问的成败。记者只有在采访中巧妙地运用情感因素,才能促使访问成功,甚至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为了得到尽可能丰富翔实的素材,不仅需要研究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还得在采访过程中采取各种策略技巧,让采访对象畅所欲言.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像博弈的双方.熟练掌握并在新闻采访中熟练应用博弈论,能拓宽记者的视角、使记者在采访中的身份角色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研究采访心理.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语言交流,而笔者认为,在采访过程中同样也不能忽略与采访对象的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与语言交流处于同等重要地位,记者应该善于运用非语言交流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与采访对象的非语言交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