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及项羽本人对项羽武力的渲染并不属实,项羽在很多战斗中都失败过。本文以垓下之战为例,分析项羽与汉军在作战方面的得失,进而分析司马迁为什么要极力宣扬项羽的武力,得出《史记·项羽本纪》既是司马迁表达对汉武帝爱意的一篇文章,也是宣泄不满的一篇文章,还是一篇对汉武帝劝谏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正>《陈涉世家》里,陈胜是一个平民子弟,但他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因而司马迁将他载入世家。可见《史记》,不以身份成败论英雄,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学。项羽,兵败自刎,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了《本纪》,享有帝王的尊荣。这是因为司马迁爱英雄惜英雄,同时在项羽的身上更投射着自己的生死观。司马迁的《史记》里,描写过很多人的死。例如黄帝轩辕,是古华夏部落  相似文献   

3.
《项羽本纪》中有许多的语言描写,这些语言描写不仅可以反映项羽的形象及性格特点,同时也是司马迁暗示其最后的悲剧命运的一个方式。通过对《项羽本纪》中主要人物项羽、刘备及范增的典型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看司马迁如何暗示项羽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4.
《史记》中本纪所记载的主要对象是帝王,项羽未完成帝业,为何也列入本纪呢?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认为在灭秦的历史中,项羽实际上起了支配政局的作用,所以把他列入本纪,且置于《高祖本纪》之前。《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描述了项羽的英勇善战,歌颂了他在推翻暴秦统治战争中的功绩,也指出了他凭一己私智,用武力征服天下,终于失败的过错。  相似文献   

5.
《项羽之死》选自于《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通过不同场景展示项羽性格的不同侧面,就让我们把项羽重新置身于历史画面中,感知他性格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在《史纪.项羽本纪》中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个悲情的英雄形象,其中掺杂了司马迁自身的悲剧意识,然而在可悲可叹的项羽身上,又有一种无法释怀的"江东情结"。结合司马迁自身和其笔下的项羽形象,探析项羽身上体现出的"江东情结"的涵义,探索司马迁悲剧意识与项羽"江东情结"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他站在滚滚乌江边,滔滔江水一去不再返,就像他曾拥有的辉煌,转瞬即逝。他不甘心,却已回天乏术。他不愿过江东,自刎于江边。古来“成者王侯,败者贼寇”,这个不变的定律却为这位西楚霸王开了先河。《史记》中洋洋洒洒的《项羽本纪》,成为了其中的经典。项羽从未登上帝位,司马迁却为他作了本纪,可见  相似文献   

8.
论项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项羽是历史上一位悲剧英雄人物。项羽灭秦,建立了盖世奇功,楚汉相争,有一范增不能用;最后乌江自刎,英雄落幕。司马迁在《史记》中精心撰写了一篇伟大的传记《项羽本纪》,集中笔墨刻画项羽的英雄形象,而于叙事之中揭示他失败的原因,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和秦汉之际的历史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同学少年》2012,(10):42-43
君子强学而力行。——《法言》不虚美,不隐恶司马迁写《史记》,始终坚持忠于事实的原则,绝不感情用事。他在《李广列传》一篇中描述李广射虎、退敌与脱险等情景,生动逼真,字里行间充满敬佩之情;同时他也据实写下李广心胸狭隘,公报私仇而妄杀部下的缺点与劣迹。他对项羽充满同情,却详细陈述了项羽必然失败的命运;他厌恶刘邦,却如实地写出了刘邦的优点与才干及其必然成功的原因。东汉史学家班固十分赞赏司马迁务实求真的态度,称赞《史记》"不虚美,不隐恶"。  相似文献   

10.
程建榆 《考试周刊》2012,(10):25-26
司马迁著《史纪》,为了达到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形象性的统一,在写作方法上采用了互见法、跳跃法、分类法等。《项羽本纪》的主题是:项羽是英雄。因此,作者在《鸿门宴》中处处表现其英雄行为,这正符合教育目的,面面俱到的写作方法是不符合司马迁的写作特点的,也是目前中学生写文章的主要缺点。  相似文献   

11.
《项羽本纪》是司马迁倾注心血的名篇之一,也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在《史记》中地位独特。本文试从其优缺点入手,对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进行多层次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课例呈现】一、导入课前播放毛阿敏演唱的《历史的天空》。(板书课题:项羽之死)师: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描写过这样一个英雄:他天生属于战场,他的生命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展现最美的一面,即便是在四面楚歌之时,他依然向我们展示着他叱咤风云的勇猛刚强和诀别美人、坐骑的侠骨柔情,这位英雄,大家都知道是项羽,但无论项羽如何善战,他最终还是失败了,面对着不可挽回的失败命运,我们的英雄只能面对苍  相似文献   

13.
《项羽本纪》是《史记》本纪中刻画人物最为成功的一篇,它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个性格复杂而又丰满的悲剧性人物。他狂飙突进,却又言语呕呕;他礼贤下士,却又妒才嫉能;他残暴酷虐,却又仁爱至极,甚至还怀有妇人之仁。司马迁以他文学的天才,把项羽这样一个兼有风云气和儿女性,暴起又暴灭的霸王  相似文献   

14.
读《史记》项羽部分,很是为他的悲剧命运感慨不已。偶然得知王立群教授要到中原国学讲坛讲项羽,很是兴奋。王教授是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讲过课的名家。听完之后,再联系到《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形象,颇有感触,为项羽的悲情一生而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15.
<正>项羽被后人誉为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在群雄逐鹿的秦末,在漫长的楚汉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使他成为了一代英雄豪杰。如果说刘邦是名垂千古的一代帝王,那么项羽则更是青史留名的永世英雄。《史记·项羽本记》中,司马迁仍然把项羽的传记列为本纪,与历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平级,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而无帝王(皇帝)头衔的人。在司马迁的生花妙笔  相似文献   

16.
<正>《鸿门宴》这一文本充满着异样。与惯有形象相比,教材中《鸿门宴》里的项羽,愚憨、木讷、渺小。刘邦一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就能让他发出"籍何以至此"的无奈之语,收回杀意?整个鸿门宴上,项羽除了"诺",便是"未有以应""默然",少有言语。这是真实的项羽吗?从《项羽本纪》中走出的项羽,司马迁着于其身的笔墨不比刘邦,甚而不及刘邦的"参乘"樊哙。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项羽之死》生动地记述了项羽生命最后阶段的三个场景,是司马迁极着力、极得意的文字,也最能体现英雄之死的悲剧意蕴和文化价值。项羽"欲渡"而又"拒渡"的矛盾心理和行为,是探究项羽之死悲剧意蕴的关键点。"垓下悲歌"中最为著名、也最具悲剧感的是"霸王别姬"一幕。项羽"歌数阕","泣数行下","奈何"既见自负又不甘的悲怆,也有英雄末路的无奈、无助。正如清人吴见思《史记论文》所评"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脱身无所,写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一文的末尾塑造了田父和乌江亭长这两个看似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一般认为,田父和乌江亭长的出现及其言行是司马迁的随意之笔,或仅认为是作者给项羽的生命设计了一个合理的终结,有时也对太史公在这一人物刻画方面有曲解的倾向或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本文认为以上看法对司马迁叙述的这一细节在认识上有不足之处,因为,这样只注意到了文章表面的叙述,却忽视了作者在这两个人物背后隐含的思想与强烈的情感。正确地认识这种思想与情感,对读懂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及其创作思想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中“本纪”是专门为皇帝立传的,而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却名列其中,可见,在司马迁心目中,项羽虽然兵败自刎,但仍是一位可敬可叹的英雄。  相似文献   

20.
陈涛 《职教论坛》2003,(18):60-60
教育部规划五年制高职教材《实用语文》第一册《垓下之围》一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在该文中不以成败论英雄,抓住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展现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在讲授本文时,如何使学生对这位末路英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项羽的自刎如何去评说?是教师应重点解决的问题。而文章留给读者的最大疑问是项羽为何放弃逃生机会选择自杀?“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作为军事家,他应该不会不明白。本文我们将围绕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以便再来重新认识一下项羽这位历史人物。项羽是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