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2003年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下》看到如下的记载: 1975年10月1日国庆26周年到来时,那天上午,毛泽东没有看书,也没有睡觉,独自靠在床头上,静静地想着。突然,他自言自语道:“这也许是我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了,最后一个‘十一’了。”他随即转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平静地问:‘这可能是我的最后一个‘十一’了吧?”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读书不可急功近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腾 《图书馆》1998,(1):74
大学生读书不可急功近利李腾(摘自《光明日报》1998年1月5日)笔者日前走访了一些大学校园,发现无论是在学生自习室的书桌上,还是在学生寝室的床头,外语、电脑和经济类的书籍占绝大多数。当被问及为什么读这类书籍时,一位同学对笔者说:“为了将来找工作。现在...  相似文献   

3.
先讲一个我在列车上见到的关于读书的小故事。 有一年夏天,我从西安乘火车返京。旅途中,车厢里,看到一些旅客或卧或坐,手里拿着一本杂志或书籍在阅读。从封面上那些令人惊心的格斗场面或勾人销魂的美人头像,可以推知大多是些格调不高的通俗读物。这也难怪,在列车上看书,大多是为了消磨漫长的旅途时光,严肃的读物是不大看得进去的。  相似文献   

4.
赵涟漪 《图书馆杂志》2006,25(10):95-96
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坐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一边看书,一边听到报刊翻阅的沙沙声了。这声音,是多么的悦耳动听,像春蚕大口大口地吃着桑叶,那是读者在啜吸着知识的琼浆。四周一片安谧、详和,时间也仿佛凝固不动,只有我身体的每个细胞是舒张的,心是愉悦的。  相似文献   

5.
“范用是一位了不起的真正的出版家”赵家璧先生在《谈书籍广告》一文中说:听说了这样的话,就特别想要知道有关范先生的事:前两天导师交给我一本书,我一看,是范先生新编的《爱看书的广告》(三联书店2004年版),高兴得不得了。  相似文献   

6.
因为欢喜看书,而购买力又薄弱的缘故,所以在战前我总趁着例假日子,到城隍庙或西门一带去淘旧书.出了低廉的代价,同样可以买到需要的书籍,稍为旧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自从"八一三"的炮火一响,我历年节衣缩食置备好的书籍,一部分毁于轰炸中,一部分散失于流亡途中.  相似文献   

7.
《出版史料》2011,(4):21-21
王云五只读过一年半私塾,后在校学习过二十二个月英语。但他一生勤奋读书,成为"自学成家"的典范。他对读书做了深刻的解析:"文字的发展成为传至远方与后世的书籍,书籍也就成了人类思考结果的库藏。读书者可以从库藏中予取予求;任意与尽量满足其欲望。手执一卷可以上对邃古的哲人,远对绝域的学者,而仿佛亲聆其以言词吐露毕生思考的心得。这样的收获,真可谓便宜之至。"(王云五:《我怎样读书》)因此,王云五一再强调说"做到老,  相似文献   

8.
一日三餐,我总爱打开座位前的电视机,收看重大新闻、时事报道之类的节目,且吃、看两不误;逢年过节,想方设法收看电视里播放的文艺节目;有时,碰到合胃口的节目,竟能通宵达旦……外出公差或旅游,我总要随身带上几本书或杂志。没有书看就觉得空得慌、闲得慌。夜深人静,侧卧床头,总是习惯地拿起一本书,有时一目十行地溜一遍,有时细嚼慢咽地玩味一番。不看书我是不能入梦乡的……座前电视、床头书,已成为我业余生活中的两大嗜好_收看电视节目,可以足不出屋而行万里路知天下事屏幕虽小却能折射出四海波涛,聚纳下五洲风云。时常看…  相似文献   

9.
一爬了三十多年的格子,今天鸟枪换炮了,买回一台电脑回家,甭提多高兴。十几年前,报社的编辑就曾对我说:“买台电脑吧,用电脑写稿多好!”从那时起,用电脑写稿就成了我的梦想。想一想,在电脑上写文章,双手熟练地敲击着键盘,那仿佛是敲击着琴键,演奏着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乐曲,自己如同进入仙境一般。编辑让我买电脑,还有一层意思,他们不好讲出来。他们都知道,“你的字写得不怎么样,又难看,又难认”;他们还知道,这些字是用一只有残疾的手写出来的,不忍心  相似文献   

10.
躺着读书     
近日外出,途经南京跳下车来,去会一位书友。他睡单人床,床边有书两排,贴墙而起,自床头伸至床脚。我在他床上躺过一躺,平平卧起,放出右手,就像身边长着一棵书的树,任采任摘。毛泽东也这样读书,书半床人半床,以书为夫人的。这样读书是很浪漫的。  相似文献   

11.
我并不苛求他像一本印满谜底大全的书籍,当一次次面临这个时代的不可知物时,最重要的是我能够看到他站在我身边,仿佛一起重回那个古老的厨房,用善良和感情烹饪一道道佳肴,唤醒我的内心。从此,对吃我不再迷惘,因为科学已成为我身上最美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理书     
经常搬动工具书和词典,简直像是举重练习.这种锻炼令我肌肉结实,精神振奋,有时竟也生出把堆放得杂乱无章的书本整理整理的念头.然而,我这个人毛病太多,实在难以胜任.有些人天生就会整理,或者总有办法把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我却不行.再说,弗朗索瓦确实占用了家里的绝大部分地方,但平心而论,我的地盘也勉强够用了.他的书堆得集中,我的书却散得到处都是.我习惯在床上看书(卧室在三楼),可是法国文学书籍、教材和游记之类的书却挤在四楼那间书满为患的工作室里(园艺学和植物学书籍堵住了通往阳台的惟一一条过道--15本书如是霸占了9平方米).外国文学、随笔,大部分尚未启封的纸箱被放在二楼的阁楼里,还有侦探小说(它们躲在备用床后面--备用床也叫"受难床",只有当我们俩之中有一个人咳嗽,或者因为闹别扭与对方赌气时才会去那张床上睡).  相似文献   

13.
范用先生编了一本《爱看书的广告》,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我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平常也喜欢看书的广告,所以有不少体会。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穷读书人。论起家庭现代化的设置,所备甚微,至今还在看着一台老掉了牙的九英时黑白电视机。论起个人生活,无所嗜好,一不爱抽烟,二不会喝酒,以粗茶代替咖啡,聊以提神;唯以青菜乳腐代替鸡鸭鱼肉,权以塞腹。但我家里也有一样一般家庭甚少,而我独多的东西,即书籍。案头上堆满着书籍,床铺上放满着书籍,挎包里塞满着书籍,四周墙壁上排满着书籍,连五斗橱上、沙发茶  相似文献   

15.
勤学老师: 你好。我是忻州日报一名普通采编人员,近日来,正在拜读您的新闻作品集《潮》,越读越上火,现在大部分篇目已经看完了。 读着您的作品,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有话想和您拉拉。您半年的时间,就能发表作品近50篇,平均每周2篇,不知道您哪来那么多的新闻素材。就拿我来说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也抓不到一篇,我感到有力无处使。爱人也天天对我说,你不要只看书不写稿,你要好好地写啊!我说:“我写什么呢?我实在没有写的呀!”您说您每天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骑着车子跑。冯老师,恕我直言,您是不是每天不管三七二十一,推开许多单位的门,来碰新闻线索呢?  相似文献   

16.
季老的勤奋     
《出版史料》2005,(3):68-68
季羡林的《糖史》一书出版,是他关心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季老以八十二岁高龄,为了搜集糖史的资料,利用《四库全书》、《丛书集成》、《中华文史论丛》等一系列大型丛书,在1993、1994年期间,“我几乎天天跑一趟北大图书馆,来回五六里,酷暑寒冬,暴雨大雪,都不能阻我来往……从书架上取下像石头一样重的大书,睁开昏花的老眼,一行行地看下去。古人说:‘目下十行’,形容看书之快。我则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养成了目下二十行,目下半页的‘特异功能’,‘蔗’字和‘糖’一类的字,仿佛我的眼神能把它们吸住,会自动地跳入我的眼中……一旦…  相似文献   

17.
方礼勇 《出版参考》2010,(14):26-26
盛传的电子书或者电纸书,是一种采用E-INK屏的电子阅读器,专用于阅读书籍。E-INK屏是一种没有背光的、黑白的显示屏,特点像纸。因此,显示出文字以后,就和我们平时看书的感觉类似:1.由于没有背光,它就对眼睛的刺激较小,也适合在户外阅读;2.单一功能,主要用于阅读书籍,因此,对电的消耗很少,待机时间长,适合长时间地阅读。  相似文献   

18.
书名小议     
我看书甚少,但有个习惯,对于新出版的书籍,总喜欢翻翻,即使没有时间读,看看目录或前言后记文字,觉得是一种享受。近来出版新书多了,要想翻翻全部新书做不到,但看书刊广告、读新书目录,还是坚持下来了,觉得也是享受。不过由此而有些感想。写文章要讲究题目,文章的标题总是创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任何作品,包括摄影、绘画等艺术作品在内,都有个标题问  相似文献   

19.
在成为一名编辑之前 ,我曾经有过一段穿着白大褂紧张忙碌地穿梭于病人之间的短暂经历。后来鬼使神差地干起了编辑 ,没有了忙似陀螺的感觉 ,没有了救死扶伤的成就感 ,一下子感到空荡荡的 ,仿佛自己从事了一份“游手好闲”的职业。慢慢地我才进入了状态 ,省悟到这份貌似自由的职业的不易与压力 ,同时也渐渐体味出它的种种乐趣。首先 ,编辑工作算不上是份沉闷的工作 (虽然有时长时间伏案会令人觉得有点乏味 ) ,对不同书籍的编辑 ,可以满足我对于创造性自我表达的需求 ;当协助一个构想从萌芽到开花结果 ,当最初的草稿被打造成一本无论作者或我都…  相似文献   

20.
打开一个程序,你只要按下"确定"(Enter),余下的一切都由电脑来完成,电脑也出了"傻瓜"系列.一个正确的或者调试成功后的程序,往往没有人再去怀疑它的可靠性,尤其是对编程不熟悉的用户,就完全依赖电脑程序了.顾客拿着满满的账单怀疑地问服务员,可能会招来一顿抢白,电脑计算的还会有错?电脑不会有错,这仿佛是真理.然而当顾客掏出笔来手工计算后,往往会发现是电脑的错误.如果电脑程序只会给我们带来这样一些小错误而已,我们通过修改纠正也就罢了,问题是有些错误是无法纠正的,为此,人类付出和已经付出了血的代价.电脑程序的错误有时危及了人类的生存,说不定哪一天程序出错,核按钮自动开启……这不是天方夜谭,也不是杞人忧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